围手术期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 CA)作为围手术期维持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内在机制,其监测对于围手术期神经功能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超声标记的近红外光谱技术临床应用的广泛开展,CA监测在围手术期脆弱脑功能患者的识别与围手术期脑功能保护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价值。文章就近年来围手术期CA功能监测进展进行综述,对术中麻醉管理决策具有指导意义,从而为降低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trigeminal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PRT)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ballooncompression,PBC)治疗伴持续疼痛(concomitantcontinuouspain,CCP)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完成随访的60例三叉神经2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0例。两组其他麻醉用药相同基础上,L组在麻醉诱导前10min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mg/kg,后以2.0mg·kg-1·h-1速度输注至术毕,C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注射同等剂量和同等速度泵注生理盐水。记录术前1d(D1)、术后1d(D2)、术后2d(D3)、术后7d(D4)的40项恢复质量评分(40-itemQualityofRec
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encephalopathy,SAE)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DEG)和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expressionomnibus,GEO)的脓毒症患者脑组织的基因组数据,采用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富集分析,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是最复杂的颅底肿瘤之一,发病率低,肿瘤组织常与神经、血管广泛紧密粘连。此类肿瘤患者术前常合并后组脑神经损伤,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中需全面的神经功能电生理监测,围手术期管理复杂。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近日完成了1例在全麻下行右侧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切除 颅骨修补术。现整理此病例围手术期管理体会,以期为该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并发症,麻醉评估及管理不当会导致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该病例因车祸致伤,合并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术前发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反复心衰,经过细致评估与前期治疗,术中采用预防心肌缺血、肺保护通气策略、深麻醉下喉罩替代拔管、多模式镇痛等措施,很好地控制了手术麻醉应激,最终较为平稳地完成了手术麻醉及术后管理,患者顺利出院。总结该病例处置经验
近年来,围手术期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备受临床医师尤其是麻醉医师的关注。然而,围手术期脑卒中的识别和诊断较为困难,有效的术前预防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文章就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定义、病因及危险因素、预防、术中管理、诊断和早期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麻醉医师全面认识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概念、了解其发生原因、掌握围手术期预防措施和麻醉管理原则,并对术中和术后可疑脑卒中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SAH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积极防治CVS是改善SAH预后的关键。文章复习近年相关文献与证据,针对CVS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及管理流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reatment,EVT)后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关于麻醉方法孰优孰劣尚无共识,麻醉管理对AIS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也无指南性意见,管理流程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文章从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麻醉管理的影响要素及麻醉实施,管理流程(包括院前及院内管理流程)3个方面对AIS患者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优化麻醉管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新型无创脑刺激技术,通过微弱电流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近年来,tDCS以其安全、高效、便携等优点,在神经精神疾病等脑功能调控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在围术期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较少。文章主要从tDCS的作用机制、围手术期应用及前景、不良反应等方面概述其在围术期医学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缺血性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失去功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当前关于应用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研究逐渐展开,其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可对缺血性脑损伤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如炎性生化反应标志物、神经系统血清标志物、非编码RNA、血清铁蛋白等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