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深度推进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在各种外壳的包装下涌入校园,对高校师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造成冲击,凸显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因此,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从多维度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至关重要。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質属性是政治性。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文化安全。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政治性这一根本原则,从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战略意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高校师生的思想诉求、思想观念、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多元,高校力求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提倡创新精神。高校是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判断选择,但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指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深刻认识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观念淡薄、崇洋媚外、自我矮化,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在错位的价值观中迷失方向,误导青年大学生;少数学生利用网络外挂软件“翻墙”,盲目崇拜西方,信仰缺失,推崇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此,应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一强一弱,也不能一实一虚,而是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真正构建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体两翼。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实施好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创优计划,推行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讲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透、讲活,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彰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共建,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达成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熏陶与人文素养培植相融合、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相融合、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课程里处处都有“思政味”,鲜活灵动无“说教感”。
守住网络舆论斗争主战场。高校必须正视多数大学生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络上获取这个事实。同时,高校学生还是最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最容易受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鉴别能力和心理定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用好网络资源,“键对键”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种新媒体手段融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解读、热点辨析、问题辩论等活动进行舆论引导,构建网上“红色阵地”,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最大增量”。
锻造好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新时代,要通过建设高站位、宽视域、大格局的好班子来抓意识形态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要求,建设善于学校(学院或系)治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领导,有强烈的政治担当, 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选优配强思想理论宣传队伍。高校要坚持高标准选优、配足思想理论宣传部门的专职队伍,做到队伍有人管、阵地有人守、工作有人干、舆情有人察。实施“班主任制度”,选聘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寓意识形态工作于日常管理。建立校、院(系)两级教育教学督导员队伍、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纪律性、严明性。加强教师和学生思想理论宣传队伍建设,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本部门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甄选精配辅导员队伍。当前,各高校应建设一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导师的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全校人才强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归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的招聘纳入学校人才招聘体系与年度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同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把这一经历作为他们晋升的必要条件。
压实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校各级党委要主动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要情况、核心问题的分析研判与应急处理,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规定,高校各级党委应对意识形态工作分级分层负责,抓牢抓实。
构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大系统。牢固树立宣传工作的整体协同理念和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按照分级分层负责的原则,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最终落实到每个支部和每个党员,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不留空隙、不留死角。
鞭策每一个教师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应发掘和培植师德典型并宣讲师德故事,树立师德模范,带动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强大正能量,对学生发挥激励和感召作用。通过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纪律和规则意识,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守规矩”,在鼓励学术探讨、学术创新的同时,强调学术纪律、学术规范和课堂纪律,决不允许出现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损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行。
突出政治引领,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質属性是政治性。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文化安全。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政治性这一根本原则,从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战略意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高校师生的思想诉求、思想观念、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多元,高校力求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提倡创新精神。高校是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判断选择,但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指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深刻认识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观念淡薄、崇洋媚外、自我矮化,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在错位的价值观中迷失方向,误导青年大学生;少数学生利用网络外挂软件“翻墙”,盲目崇拜西方,信仰缺失,推崇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此,应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一强一弱,也不能一实一虚,而是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真正构建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体两翼。
突出宣传导向,用主旋律和正能量涵养高校教学生态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实施好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创优计划,推行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讲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透、讲活,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彰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共建,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达成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熏陶与人文素养培植相融合、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相融合、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课程里处处都有“思政味”,鲜活灵动无“说教感”。
守住网络舆论斗争主战场。高校必须正视多数大学生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络上获取这个事实。同时,高校学生还是最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最容易受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鉴别能力和心理定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用好网络资源,“键对键”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种新媒体手段融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解读、热点辨析、问题辩论等活动进行舆论引导,构建网上“红色阵地”,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最大增量”。
突出队伍建设,切实把建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锻造好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新时代,要通过建设高站位、宽视域、大格局的好班子来抓意识形态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要求,建设善于学校(学院或系)治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领导,有强烈的政治担当, 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选优配强思想理论宣传队伍。高校要坚持高标准选优、配足思想理论宣传部门的专职队伍,做到队伍有人管、阵地有人守、工作有人干、舆情有人察。实施“班主任制度”,选聘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寓意识形态工作于日常管理。建立校、院(系)两级教育教学督导员队伍、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纪律性、严明性。加强教师和学生思想理论宣传队伍建设,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本部门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甄选精配辅导员队伍。当前,各高校应建设一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导师的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全校人才强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归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的招聘纳入学校人才招聘体系与年度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同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把这一经历作为他们晋升的必要条件。
突出制度落实,以意识形态责任制为抓手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常抓常新
压实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校各级党委要主动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要情况、核心问题的分析研判与应急处理,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规定,高校各级党委应对意识形态工作分级分层负责,抓牢抓实。
构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大系统。牢固树立宣传工作的整体协同理念和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按照分级分层负责的原则,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最终落实到每个支部和每个党员,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不留空隙、不留死角。
鞭策每一个教师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应发掘和培植师德典型并宣讲师德故事,树立师德模范,带动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强大正能量,对学生发挥激励和感召作用。通过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纪律和规则意识,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守规矩”,在鼓励学术探讨、学术创新的同时,强调学术纪律、学术规范和课堂纪律,决不允许出现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损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