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以为,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至少有三个层次应得到重视。
一、 从自觉到深刻:向儿童展现语文学习的思维感召
儿童语文学习建立在直觉上,这种直觉性学习使儿童的思维从蒙眬走向深刻,思维和语言能力自然生长,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案例】 《蜗牛的奖杯》片段
师: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生:蜗牛背着这么沉重的奖杯太可怜了,我想发明一种机器,把它拿下来。
生:我也想帮蜗牛拿下奖杯,还想恢复它的翅膀,看看它是不是飞得最快。
生:把奖杯放到该放的地方,让蜗牛重新飞起来。
师:(有些茫然并小结)同学们要知道,因为蜗牛太骄傲了,这沉重的外壳就是骄傲的后果,让我们告诉蜗牛,成绩面前要谦虚。
都说童心无瑕,童真无价,所谓童心,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态度和对想象领域的憧憬向往,它有着鲜明的年龄特征,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语文教学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样教,而是发现和保护儿童的语言直觉和天性。“喜欢”是儿童蒙眬而可贵的文字感悟、审美能力。调动和激发儿童学习的能力,将他们对语言的直觉转化为体验和理解,情动而辞发——儿童的语言才会真切、活泼,自然而敏锐。
二、 从经历到品味:向儿童展现语文学习的原态体验
语文教师应该珍视儿童的点滴体验,唤醒他们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催生语文学习的智慧。
【教学案例】 《半截蜡烛》片段
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这一课时,就“谁保住了机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展开讨论时,轻巧地驾驶教学语言之舟,穿行于课堂之上。
师: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部分,寻找到相关内容后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熄灭。
生: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这样,后面的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呀。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情报站得以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老师不动声色地敲击指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放下正确的棋子,走出精彩的棋招。能把课文的内容恰当地迁移运用,这是建立在文本意义把握基础上的再创造。儿童化的语文学习情境,激活了儿童的想象。产生了创造的力量。对于儿童,这不正是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智慧吗?
三、 从无意到本真:向儿童展现语文学习的意义提升
语文學习是受学习内容的规定性制约的。语文学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内容。在此基础上,才是儿童化的形式选择。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儿童真正发现和领略语文的意义。
【教学案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片段
对于“悲愤欲绝”的理解,基本上是从字典或词典中得来的,这样的解释有些抽象,真正对该词语的学习必然是与该词所在的句子、段落甚至是整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生:从上文可以知道,当时的肖邦被迫离开祖国,而且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祖国起义失败的消息让他又悲又愤。
生:从后文可以得知,身处异乡的肖邦,得了严重的结核病,听说祖国波兰起义失败的消息才非常悲愤。
“悲愤欲绝”是肖邦在听说祖国波兰起义失败的消息之后,产生的悲痛、愤慨而又为祖国命运担忧的心理体验。这样的理解是完全基于文本情境之中的,学生只有在此基础上的理解才是深刻的、有血有肉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传达出学习内容的意义,这样的知识才会深深烙在儿童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一、 从自觉到深刻:向儿童展现语文学习的思维感召
儿童语文学习建立在直觉上,这种直觉性学习使儿童的思维从蒙眬走向深刻,思维和语言能力自然生长,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案例】 《蜗牛的奖杯》片段
师: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生:蜗牛背着这么沉重的奖杯太可怜了,我想发明一种机器,把它拿下来。
生:我也想帮蜗牛拿下奖杯,还想恢复它的翅膀,看看它是不是飞得最快。
生:把奖杯放到该放的地方,让蜗牛重新飞起来。
师:(有些茫然并小结)同学们要知道,因为蜗牛太骄傲了,这沉重的外壳就是骄傲的后果,让我们告诉蜗牛,成绩面前要谦虚。
都说童心无瑕,童真无价,所谓童心,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态度和对想象领域的憧憬向往,它有着鲜明的年龄特征,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语文教学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样教,而是发现和保护儿童的语言直觉和天性。“喜欢”是儿童蒙眬而可贵的文字感悟、审美能力。调动和激发儿童学习的能力,将他们对语言的直觉转化为体验和理解,情动而辞发——儿童的语言才会真切、活泼,自然而敏锐。
二、 从经历到品味:向儿童展现语文学习的原态体验
语文教师应该珍视儿童的点滴体验,唤醒他们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催生语文学习的智慧。
【教学案例】 《半截蜡烛》片段
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这一课时,就“谁保住了机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展开讨论时,轻巧地驾驶教学语言之舟,穿行于课堂之上。
师: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部分,寻找到相关内容后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熄灭。
生: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这样,后面的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呀。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情报站得以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老师不动声色地敲击指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放下正确的棋子,走出精彩的棋招。能把课文的内容恰当地迁移运用,这是建立在文本意义把握基础上的再创造。儿童化的语文学习情境,激活了儿童的想象。产生了创造的力量。对于儿童,这不正是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智慧吗?
三、 从无意到本真:向儿童展现语文学习的意义提升
语文學习是受学习内容的规定性制约的。语文学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内容。在此基础上,才是儿童化的形式选择。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儿童真正发现和领略语文的意义。
【教学案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片段
对于“悲愤欲绝”的理解,基本上是从字典或词典中得来的,这样的解释有些抽象,真正对该词语的学习必然是与该词所在的句子、段落甚至是整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生:从上文可以知道,当时的肖邦被迫离开祖国,而且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祖国起义失败的消息让他又悲又愤。
生:从后文可以得知,身处异乡的肖邦,得了严重的结核病,听说祖国波兰起义失败的消息才非常悲愤。
“悲愤欲绝”是肖邦在听说祖国波兰起义失败的消息之后,产生的悲痛、愤慨而又为祖国命运担忧的心理体验。这样的理解是完全基于文本情境之中的,学生只有在此基础上的理解才是深刻的、有血有肉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传达出学习内容的意义,这样的知识才会深深烙在儿童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和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