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人际关系、自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性教育等方面探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并有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自我意识太强、承受能力较差、学习压力大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自我意识太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太强的问题,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换位思考。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遇到矛盾时,不能够做到与人交流与沟通,相互包容和忍让,往往造成彼此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一些大学生在与陌生人沟通时,会感到胆怯、紧张、拘谨,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
   2.承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遇事任性固执,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现在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尽可能遮风挡雨,殊不知家长的过分溺爱会成为阻挡孩子进步的荆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容易使学生心灵变得脆弱,不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遇事便手足无措,逃避现实,甚者出现过激行为。
   3.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初入校门,面对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模式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一些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本的优势失去,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势必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对他们而言,学费、生活费等是一笔很重的负担。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或自闭等现象。此外,一些学生出身单亲家庭,承受能力较弱,也会因来自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和媒体是从社会层面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主体。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将育人与励志相结合。从媒体层面,应侧重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面宣传,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或专题式的报道,树立阳光正气的形象,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2.学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内广播、微博、专题式网站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专题式讲座,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应主动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及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3.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学生的自我调节,主要应从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增强耐挫力以及调节情绪入手。
   一是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步入大学,大学生应正视环境的改变,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期间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二是敢于面对挫折,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的变化,敢于承受挫折,能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同时,在遇到挫折时,应努力利用困难与挫折磨炼自己,完善自己,增强耐挫力。
   三是学会调节自我情绪。首先,学生应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自觉抵制消极情绪的侵扰。其次,要学习情绪控制的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宣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发展多种兴趣爱好转移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随着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一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得到解决。正确认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情况,充分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实际,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传星,雷燕.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眸与评析[J].西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3):96-100.
  [2]苏斌原,张洁婷,喻承甫,张卫.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基
  于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350-359.
  [3]王春霞,杨晓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辽东学院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其他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能源产业等诸多领域弥漫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景象。生态危机的发生不仅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人们逐渐觉醒起来,开始反思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对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展开了各种猜测,然而都不能科学地阐释其发生的真正原因。康芒纳在批驳“人口增长说”以及“生活富裕说”这两大传统的生态危机发
本文立足于中世纪哲学中对人类思想的自我论述为主线,上升为人类精神的绝对自我境界分析,并同马克思的实践基础的“自我”主体观作比较,共同让我们认识主体观的变化给予我们的启
作为规范伦理学的代表,康德的普遍性原则被认为是实践理性的首要原则。康德通过其先天学说和责任伦理学说为普遍性伦理奠定了形而上的基础,并开启了道德学说义务论的视角;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