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什么时候,信念都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不同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不同的意识境界和人生追求。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武装割据时期,边界军民曾被一个“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搅得沸沸扬扬。那么,“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究竟是什么人提出来的呢?
“短线”与“长线”的纠结使一些人不时萌生一种悲观情绪
1928年4月下旬,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在一起,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然而,会师的喜悦不能掩盖住许多人郁积于心的一种悲观情绪。而牵起这种悲观心理有着一长一短的两根“线条”,或者说是一种远虑近忧纠结的疑惑。
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亦即革命道路的认识,是引起悲观思想的“长线”。毋庸置疑,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对革命的道路问题是没有形成共识的。囿于共产国际的一再指示,中共中央仍把下一步的斗争目标放在城市暴动上面,欲以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因此,在此之前的一系列武装行动,如南昌兵变、秋收暴动、广州起义等等,都是以攻夺城市为战略目标。领导秋收暴动的毛泽东,在起义遇挫的情形下,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方针而退到井冈山,则被中央斥责为“右倾逃跑”,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也被撤销。而现在几支部队又聚集在井冈山这样的山地,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吗?
如果认为在山沟里闹革命没有前途是远虑的话,那么,还有在现实困境方面存在的近忧。秋收起义部队被调往湘南,导致了井冈山的“三月失败”,造成了几近前功尽弃的损失。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的上山之举,本身就是应对暴动失败的,到了井冈山又得知湘赣边界也遭受敌人的浩劫。为什么革命老是失败?这点点力量在井冈山能有多大的作为?
正是这种“短线”与“长线”的纠结,紧紧地攫住了一些人的思想,使他们不时萌生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
杨岳彬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疑问的始作甬者
知识分子思维活跃,因而容易有感而发。杨岳彬,这个红四军第三十一团团部的宣传干事,就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疑问的制造者。其实,湖南华容籍的杨岳彬是很能干的。他能说会道,会画画,会刻钢板,也善于在各种环境活跃气氛。流行一时的几句调笑语,就是他编出来的。什么“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红米饭,南瓜汤,餐餐吃得精打光”等,成为他与别人谈笑时的“杰作”。
这天,杨岳彬与红军医院党代表曹嵘等人,坐在茅坪被称为“枫石”的大石头上聊天。聊得正在兴头的时分,第三十一团第一营营长员一民走过来,同杨岳彬打招呼说:“杨干事,这些天你给我们一营添两面红旗吧。”
添制红旗是个顶麻烦的事。先要去买红布,请裁缝做成旗样,特别是旗杆的底下,要请铁匠打一副很尖的“旗脚”,装上去就能使旗子插在地上。这些都属于杨岳彬的工作范围。谈兴正浓的杨岳彬有些不耐烦地回应道:“添什么旗哟?这红旗子还打得下去么?”“什么?你说我们的红旗打不下去?”员一民指责道。杨岳彬察觉到口误,连忙改口说:“我不是讲打不下去,我是说不晓得还能打多久?”陕西汉中籍的员一民对杨岳彬批评了几句,便离开了。待他走得远了些,曹嵘不禁用手肘碰了一下杨岳彬,说道:“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好到位哟!”杨岳彬听了有些得意地回道:“我也是有感而发嘛,目前不是这个情况吗?”
别看杨岳彬的这句话简单,但是他无形中制造了一个疑问性的口号。这个口号虽没有长脚,但却比长了脚还要流行得快。只要听了这一疑问的人,都可能在心里产生一种共鸣。这些人寻思着:是呀,我们在井冈山吃的是红米南瓜,穿的是草鞋单衣,哪里像一支队伍呢?在井冈山这样的山沟里进行什么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这样下去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吗?
由“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疑问引发的悲观情绪,很快地在湘赣边界散播开了,连一些农民也受到了影响,毛泽东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形。1928年5月15日上午,毛泽东来到茅坪的坝上乡,在坝上村检查工作。村上的很多农民认识毛泽东,纷纷走过来同他打招呼。人群中有个草药郎中叫刘亮玉,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毛泽东了,这会儿把最想问的事提了出来:“毛委员,最近有人讲我们的红旗打不下去了,你是怎样看的?”
毛泽东听到刘亮玉的问话,大为吃惊:“哎呀,农民都是这样提的,问题很严重呐!”他感到在这种时候一定要回话了,于是以特有的湘音说道:“是啊,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边界党正在考虑这件事情。有些同志在革命遇到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红色政权的存在,产生悲观的情绪,这是看大了敌人的力量,看小了革命力量的缘故。”
毛泽东稍作停顿,接着说:“世上的道路总是弯弯曲曲的,革命何曾不是这样?湘南暴动失败了,井冈山被敌人占领过一次,这怕么子?损失了的东西还可以创造嘛!去年秋上,我们上山不到1000人,尔今怎么样呢?我们有井冈山这么好的地形,又有湘赣边界广大民众的拥护,我们的红旗子一定能够打下去!”
在场的八九个农民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纷纷点头,都讲“毛委员说得好”。而刘亮玉又向毛泽东发问:“毛委员,照你这么说,革命什么时候才能胜利?还要搞多久?”
迎着刘亮玉询问的目光,毛泽东感觉到这是一个大问题,他望着对面的山头凝思了几秒钟,然后以肯定的语气告诉刘亮玉等人:“我们的革命,20年后一定胜利!”
听了毛泽东的这句话,坝上的农民人人犹觉一股清风泛起,拂散了心中的迷雾,感到豁然开朗。刘亮玉激动之余,不禁连连点头说:“毛委员,我们相信!相信!”
毛泽东在坝上的预言性讲话,经刘亮玉等人传播出去,在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年后”这句话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仅仅是农民当中有人对革命的前景产生疑虑,就是红四军军中也有一些干部、战士持有右倾悲观的情绪。这时候的第二十八团第一营营长林彪、红四军医院党代表曹嵘等人,基于对革命前途的关心,也有“靠红米南瓜打不出天下”的疑惑,但在他们的内心是希望革命能够取胜的。
毛泽东从理论上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是善于在基层了解各种情况的。他通过在坝上与刘亮玉等农民的交谈,对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疑问在边界军民中形成的负面影响,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明了这是一个对边界军民斗争信心冲击很大的严重的思想问题。如果不向边界的军民回答这一疑问,右倾悲观的情绪就很难扫除,红军和割据区就不能向前推进。
从坝上回来的当天,毛泽东对袁文才、宛希先等人谈到了对这一问题的担忧,提出一定要在近期内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对他们说道:“有人提出这么个疑问,而且流行得这么快,是要引起边界党注意的!这种右倾悲观思想必定会影响我们的斗争,甚至可能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着一大片人,成为四军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最大障碍!”
毛泽东的情绪有些激动起来,继续讲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从理论上作出答复,就不能稳定军心和民心,我们必须把它指出来,端正一些同志的错误思想情绪!”
宛希先等人对毛泽东的看法深表赞同。担任过前委组织委员的宛希先点头说道:“是呀,这种悲观情绪对部队的士气影响很大,不从思想上消除这种疑虑,势必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找个机会来解答这个疑问,我看非常必要!”
毛泽东见自己的想法与他们的意见相一致,心里感到欣慰,又说道:“过几天等朱德他们从永新回来,再就这个问题碰个头。”
机会来了。就在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第二次打下永新县城这天——5月17日,中共吉安县委转来了江西省委的指示信,信中“批准湘赣特委之组织(茶、攸、酃县及宁冈、莲花、永新、遂川)可于5月21、22日召集各县代表大会,决议政治问题、纪律问题、选举负责人等”。毛泽东阅信后即向红四军军部传令班布置,要他们派人骑马赴永新传讯。
1928年5月20日、21日两天,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来自边界6县和红四军中的党代表共60余人出席会议。祠堂上首的花格板上,横挂着一块红色长布,贴着一尺见方的“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标,下面是柳炭条所画的马克思、列宁画像。昔日点香敬祖的长条供桌,成了会议主席台。代表们用砖头垫着木板当板凳。
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毛泽东对这次会议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一方面,他欣喜地看到,湘赣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历经7个多月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重建和发展,建起了5个县委和1个特别区委,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领导中枢,于今后的割据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从理论上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涤荡一些同志的右倾悲观情绪,再由各级党政组织向军民们做说服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军民的斗争信心。毛泽东按照事先与朱德、陈毅、谭震林等人的商议,把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作为讲话的重要内容。
谢氏慎公祠里回荡着毛泽东的湖南湘潭口音。他以特有的手势、动作和通俗语言,总结了7个月来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了深入土地革命,加强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任务,阐明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他的讲话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有力地批判了右倾悲观情绪。
毛泽东对在这次会议上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时隔多年仍是记忆犹新。8年后,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当着1927年冬天至1928年春天,中国游击战争发生不久,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区域——井冈山的同志们中有些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个疑问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指出来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毛泽东的讲话,深刻而又透彻,让人心悦诚服。朱德、陈毅、谭震林等也相继发言,批评右倾悲观论调,唱响“红旗一定能够打下去”的主旋律。
湘赣边界党的一大的召开,对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从理论上作出了明确回答,及时地遏制了右倾悲观情绪的蔓延,使一些人的错误思想得到纠正。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割据区域的军事和地方工作,带来了5月至7月各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与红色割据的发展。
然而,一个关系边界军民革命信念的问题,并不因为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就太平无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1928年的8月,井冈山割据区域又遭到了比“三月失败”损失更为惨重的“八月失败。”边界的“被杀之人,被焚之屋不可胜数”,许多地方的党组织和政权被敌摧毁。在危险形势下,少数原先就怀疑红色政权能否持久的同志,再次发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边界党意识到了“疑问”再度泛滥的危害性。红四军从湘南回师宁冈后,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多次召开军民座谈会,深层次地了解情况。在1928年10月4日、5日召开的边界党的二大会议上,毛泽东代表边界党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再次予以批判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他为大会写的决议第一部分,即《政治问题及边界党的任务》,是专门回答疑问的(编入《毛泽东选集》后题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不久,毛泽东又在八角楼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毛泽东的与众不同和伟大之处就在于此:在那么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他仍然注重用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行动。这两篇文章着力于解答疑问,批判右倾悲观思想,为中国的红色政权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杨岳彬的冰炭人生
作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疑问的始作甬者,杨岳彬的人生起落反差很大,悲喜如同冰炭。他在井冈山制造了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并非当时就有多么的坏,他不过是把内心的忧虑坦露出来,以致形成了一个流行一时的“经典”。但是,他的这一悲观思想意识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历经了时间的嬗变之后,不断恶性发展。中央苏区时期,曾经担任过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总动员部部长的杨岳彬,1934年9月因工作不力并屡出差错而被撤销职务。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1935年4月,瑞金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杨岳彬潜出苏区,叛变投敌。然而,从来叛徒下场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翌年——1950年3月,潜回华容的杨岳彬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
题图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谢氏慎公祠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短线”与“长线”的纠结使一些人不时萌生一种悲观情绪
1928年4月下旬,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在一起,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然而,会师的喜悦不能掩盖住许多人郁积于心的一种悲观情绪。而牵起这种悲观心理有着一长一短的两根“线条”,或者说是一种远虑近忧纠结的疑惑。
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亦即革命道路的认识,是引起悲观思想的“长线”。毋庸置疑,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对革命的道路问题是没有形成共识的。囿于共产国际的一再指示,中共中央仍把下一步的斗争目标放在城市暴动上面,欲以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因此,在此之前的一系列武装行动,如南昌兵变、秋收暴动、广州起义等等,都是以攻夺城市为战略目标。领导秋收暴动的毛泽东,在起义遇挫的情形下,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方针而退到井冈山,则被中央斥责为“右倾逃跑”,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也被撤销。而现在几支部队又聚集在井冈山这样的山地,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吗?
如果认为在山沟里闹革命没有前途是远虑的话,那么,还有在现实困境方面存在的近忧。秋收起义部队被调往湘南,导致了井冈山的“三月失败”,造成了几近前功尽弃的损失。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的上山之举,本身就是应对暴动失败的,到了井冈山又得知湘赣边界也遭受敌人的浩劫。为什么革命老是失败?这点点力量在井冈山能有多大的作为?
正是这种“短线”与“长线”的纠结,紧紧地攫住了一些人的思想,使他们不时萌生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
杨岳彬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疑问的始作甬者
知识分子思维活跃,因而容易有感而发。杨岳彬,这个红四军第三十一团团部的宣传干事,就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疑问的制造者。其实,湖南华容籍的杨岳彬是很能干的。他能说会道,会画画,会刻钢板,也善于在各种环境活跃气氛。流行一时的几句调笑语,就是他编出来的。什么“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红米饭,南瓜汤,餐餐吃得精打光”等,成为他与别人谈笑时的“杰作”。
这天,杨岳彬与红军医院党代表曹嵘等人,坐在茅坪被称为“枫石”的大石头上聊天。聊得正在兴头的时分,第三十一团第一营营长员一民走过来,同杨岳彬打招呼说:“杨干事,这些天你给我们一营添两面红旗吧。”
添制红旗是个顶麻烦的事。先要去买红布,请裁缝做成旗样,特别是旗杆的底下,要请铁匠打一副很尖的“旗脚”,装上去就能使旗子插在地上。这些都属于杨岳彬的工作范围。谈兴正浓的杨岳彬有些不耐烦地回应道:“添什么旗哟?这红旗子还打得下去么?”“什么?你说我们的红旗打不下去?”员一民指责道。杨岳彬察觉到口误,连忙改口说:“我不是讲打不下去,我是说不晓得还能打多久?”陕西汉中籍的员一民对杨岳彬批评了几句,便离开了。待他走得远了些,曹嵘不禁用手肘碰了一下杨岳彬,说道:“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好到位哟!”杨岳彬听了有些得意地回道:“我也是有感而发嘛,目前不是这个情况吗?”
别看杨岳彬的这句话简单,但是他无形中制造了一个疑问性的口号。这个口号虽没有长脚,但却比长了脚还要流行得快。只要听了这一疑问的人,都可能在心里产生一种共鸣。这些人寻思着:是呀,我们在井冈山吃的是红米南瓜,穿的是草鞋单衣,哪里像一支队伍呢?在井冈山这样的山沟里进行什么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这样下去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吗?
由“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疑问引发的悲观情绪,很快地在湘赣边界散播开了,连一些农民也受到了影响,毛泽东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形。1928年5月15日上午,毛泽东来到茅坪的坝上乡,在坝上村检查工作。村上的很多农民认识毛泽东,纷纷走过来同他打招呼。人群中有个草药郎中叫刘亮玉,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毛泽东了,这会儿把最想问的事提了出来:“毛委员,最近有人讲我们的红旗打不下去了,你是怎样看的?”
毛泽东听到刘亮玉的问话,大为吃惊:“哎呀,农民都是这样提的,问题很严重呐!”他感到在这种时候一定要回话了,于是以特有的湘音说道:“是啊,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边界党正在考虑这件事情。有些同志在革命遇到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红色政权的存在,产生悲观的情绪,这是看大了敌人的力量,看小了革命力量的缘故。”
毛泽东稍作停顿,接着说:“世上的道路总是弯弯曲曲的,革命何曾不是这样?湘南暴动失败了,井冈山被敌人占领过一次,这怕么子?损失了的东西还可以创造嘛!去年秋上,我们上山不到1000人,尔今怎么样呢?我们有井冈山这么好的地形,又有湘赣边界广大民众的拥护,我们的红旗子一定能够打下去!”
在场的八九个农民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纷纷点头,都讲“毛委员说得好”。而刘亮玉又向毛泽东发问:“毛委员,照你这么说,革命什么时候才能胜利?还要搞多久?”
迎着刘亮玉询问的目光,毛泽东感觉到这是一个大问题,他望着对面的山头凝思了几秒钟,然后以肯定的语气告诉刘亮玉等人:“我们的革命,20年后一定胜利!”
听了毛泽东的这句话,坝上的农民人人犹觉一股清风泛起,拂散了心中的迷雾,感到豁然开朗。刘亮玉激动之余,不禁连连点头说:“毛委员,我们相信!相信!”
毛泽东在坝上的预言性讲话,经刘亮玉等人传播出去,在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年后”这句话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仅仅是农民当中有人对革命的前景产生疑虑,就是红四军军中也有一些干部、战士持有右倾悲观的情绪。这时候的第二十八团第一营营长林彪、红四军医院党代表曹嵘等人,基于对革命前途的关心,也有“靠红米南瓜打不出天下”的疑惑,但在他们的内心是希望革命能够取胜的。
毛泽东从理论上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是善于在基层了解各种情况的。他通过在坝上与刘亮玉等农民的交谈,对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疑问在边界军民中形成的负面影响,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明了这是一个对边界军民斗争信心冲击很大的严重的思想问题。如果不向边界的军民回答这一疑问,右倾悲观的情绪就很难扫除,红军和割据区就不能向前推进。
从坝上回来的当天,毛泽东对袁文才、宛希先等人谈到了对这一问题的担忧,提出一定要在近期内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对他们说道:“有人提出这么个疑问,而且流行得这么快,是要引起边界党注意的!这种右倾悲观思想必定会影响我们的斗争,甚至可能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着一大片人,成为四军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最大障碍!”
毛泽东的情绪有些激动起来,继续讲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从理论上作出答复,就不能稳定军心和民心,我们必须把它指出来,端正一些同志的错误思想情绪!”
宛希先等人对毛泽东的看法深表赞同。担任过前委组织委员的宛希先点头说道:“是呀,这种悲观情绪对部队的士气影响很大,不从思想上消除这种疑虑,势必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找个机会来解答这个疑问,我看非常必要!”
毛泽东见自己的想法与他们的意见相一致,心里感到欣慰,又说道:“过几天等朱德他们从永新回来,再就这个问题碰个头。”
机会来了。就在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第二次打下永新县城这天——5月17日,中共吉安县委转来了江西省委的指示信,信中“批准湘赣特委之组织(茶、攸、酃县及宁冈、莲花、永新、遂川)可于5月21、22日召集各县代表大会,决议政治问题、纪律问题、选举负责人等”。毛泽东阅信后即向红四军军部传令班布置,要他们派人骑马赴永新传讯。
1928年5月20日、21日两天,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来自边界6县和红四军中的党代表共60余人出席会议。祠堂上首的花格板上,横挂着一块红色长布,贴着一尺见方的“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标,下面是柳炭条所画的马克思、列宁画像。昔日点香敬祖的长条供桌,成了会议主席台。代表们用砖头垫着木板当板凳。
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毛泽东对这次会议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一方面,他欣喜地看到,湘赣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历经7个多月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重建和发展,建起了5个县委和1个特别区委,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领导中枢,于今后的割据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从理论上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涤荡一些同志的右倾悲观情绪,再由各级党政组织向军民们做说服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军民的斗争信心。毛泽东按照事先与朱德、陈毅、谭震林等人的商议,把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作为讲话的重要内容。
谢氏慎公祠里回荡着毛泽东的湖南湘潭口音。他以特有的手势、动作和通俗语言,总结了7个月来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了深入土地革命,加强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任务,阐明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他的讲话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有力地批判了右倾悲观情绪。
毛泽东对在这次会议上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时隔多年仍是记忆犹新。8年后,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当着1927年冬天至1928年春天,中国游击战争发生不久,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区域——井冈山的同志们中有些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个疑问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指出来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毛泽东的讲话,深刻而又透彻,让人心悦诚服。朱德、陈毅、谭震林等也相继发言,批评右倾悲观论调,唱响“红旗一定能够打下去”的主旋律。
湘赣边界党的一大的召开,对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从理论上作出了明确回答,及时地遏制了右倾悲观情绪的蔓延,使一些人的错误思想得到纠正。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割据区域的军事和地方工作,带来了5月至7月各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与红色割据的发展。
然而,一个关系边界军民革命信念的问题,并不因为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就太平无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1928年的8月,井冈山割据区域又遭到了比“三月失败”损失更为惨重的“八月失败。”边界的“被杀之人,被焚之屋不可胜数”,许多地方的党组织和政权被敌摧毁。在危险形势下,少数原先就怀疑红色政权能否持久的同志,再次发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边界党意识到了“疑问”再度泛滥的危害性。红四军从湘南回师宁冈后,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多次召开军民座谈会,深层次地了解情况。在1928年10月4日、5日召开的边界党的二大会议上,毛泽东代表边界党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再次予以批判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他为大会写的决议第一部分,即《政治问题及边界党的任务》,是专门回答疑问的(编入《毛泽东选集》后题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不久,毛泽东又在八角楼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毛泽东的与众不同和伟大之处就在于此:在那么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他仍然注重用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行动。这两篇文章着力于解答疑问,批判右倾悲观思想,为中国的红色政权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杨岳彬的冰炭人生
作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疑问的始作甬者,杨岳彬的人生起落反差很大,悲喜如同冰炭。他在井冈山制造了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并非当时就有多么的坏,他不过是把内心的忧虑坦露出来,以致形成了一个流行一时的“经典”。但是,他的这一悲观思想意识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历经了时间的嬗变之后,不断恶性发展。中央苏区时期,曾经担任过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总动员部部长的杨岳彬,1934年9月因工作不力并屡出差错而被撤销职务。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1935年4月,瑞金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杨岳彬潜出苏区,叛变投敌。然而,从来叛徒下场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翌年——1950年3月,潜回华容的杨岳彬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
题图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谢氏慎公祠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