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泉,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性格倔强,像男孩子,不受拘束。凌泉是原名,抗战时,因革命需要改名赵云生,此后已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原名叫凌泉了。
1938年2月,年仅16岁的凌泉参加革命,加入抗日队伍,不久随部队来到位于皖东北嘉山县山区开展游击战,先后担任过交通员、指导员、乡长、政委等职务。
1938年底,在嘉山境内的一次战役中,凌泉从鬼子那里缴获来两支枪,一支是驳壳手枪,一支则是比手枪大、比步枪小的“马拐子”枪。随后,凌泉一直佩带着这两支枪,时间长了,附近的群众和同事们都笑称她是“双枪女侠”。1939年5月,汪道涵率领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来到津浦路东开辟根据地,在盱眙、来安、嘉山之间活动,凌泉在自来桥镇与汪道涵相见,并成为战友,在一起共同战斗工作了近3年,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后来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
1940年9月4日,日军熊谷师团、岩松师团等集结苏浙皖三省的伪军1.7万余人,并有24架飞机配合,分7路向当时的淮南路东、路西根据地发起进攻。11日,其中一路日伪军约2000多人,从来安县城向成立才几个月的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自来桥镇及白沙王乡大举进犯,寻找中国军队主力作战。下午4时许,与淮南路东联防司令部指派的由副团长李世安率领独立三团,在涝口东面涝口与南赵郢之间的山岗叫做“一马三条路”的地方和北面七里坝一带相遇交火。结果鬼子被独立三团两个营伏击,激战一个多小时,伤亡惨重,日军一个小分队、伪军两个连被击溃,被打死打伤130多人,狼狈逃回来安。当时,任乡指导员的凌泉率领干部正在嘉山苗韩郢一带负责地下交通线和群众安全工作。傍晚,有5名日本鬼子被打散,在向来安溃逃时迷路,又渴又饿,偷偷在村子里寻找食物,被凌泉发现。凌泉和民兵在村民家中埋伏下来,等鬼子靠近。她举起双枪,左右开火,当场击毙4名日本鬼子,另一名鬼子乖乖缴械举手投降。从此,“双枪女侠”凌泉的美名就在山镇自来桥传扬开了。
1941年夏天,嘉山、来安等地沦陷区战争环境异常艰苦。凌泉突然患上伤寒病,高烧不退,这种病在当时是绝症。令凌泉意外的是,已经是嘉山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委书记的汪道涵十分牵挂她的病情,每天都来探视她,为她寻医问药。当汪道涵得知西瓜可以减轻伤寒病症时,立即下令寻找西瓜。当时嘉山境内没有西瓜,他就让警卫员化装潜入到几十公里外的日军占领区寻找西瓜。费尽周折之后,汪道涵的警卫员终于冒着生命危险弄来两个西瓜,这两个西瓜果然救了凌泉的命。她吃了西瓜后,高烧渐渐退了下去,很快康复。汪道涵将凌泉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凌泉因此对汪道涵非常感激,工作也更加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凌泉有一些不雅的外号,如“假小子”、“小土匪”等,但性格开朗的凌泉并不计较。“小土匪”,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工作和打仗的作风,巾帼不让须眉。每次打仗,她提着双枪,比有些男战士冲得还要快。对待鬼子,她绝不会“心慈手软”,而是浑身充满着“匪气”。正是她身上这种“匪气”,得到了当时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的注意和赏识。
自来桥镇位于盱眙、来安、嘉山三县的交会处,是共产党军队、日寇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三方势力控制的交会点,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组织活动活跃。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江北军部,下辖七个师一个独立旅。自来桥是驻守在盱眙黄花塘的新四军二师和驻守在无为的新四军七师联络的交通要道,1942年后开始担任新四军二师师长的罗炳辉同志也常经过这里。作为自来桥地下交通线的指导员,凌泉感到责任十分重大,首要任务是确保战备运输通畅和首长的行动安全,每次接受任务后都全力以赴,圆满完成。
有一次,罗炳辉经过自来桥,摸摸凌泉的头,纳闷地问:“这个小鬼是男孩还是女孩?”后来,罗炳辉在嘉山县政府见到汪道涵,还向汪道涵打听凌泉是男孩还是女孩,“看着脸面像个女孩,看着动作一定是男孩!”罗炳辉得知凌泉是女孩,并有“小土匪”的绰号后,哈哈大笑,赞许不已。
1942年夏的一天,罗炳辉从二师到七师经过自来桥,碰见凌泉,摸着她的头说:“小土匪,跟我走,到七师去怎样?”凌泉立即爽朗地答应:“好啊!”很快凌泉就被组织安排到七师工作。凌泉的“小土匪”绰号,一直到解放后,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的胡坦、张恺帆等凌泉当年在嘉山、来安抗战的战友仍然这样称呼她,她始终坦然应答。
不久,凌泉被组织安排到铜陵顺安一带担任乡长,组织发动群众抗日,这里离凌泉老家怀宁很近。当时,她的“名气”很大,如雷贯耳。外出多年,家里还有很多亲人,凌泉非常想念,曾经萌生了回家乡看看亲人的念头,但为了家人的安全,她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因为家乡处于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控制区域,如果有人知道自己在新四军工作,亲人将有严重危险,甚至性命难保,不得不防。
凌泉的顾虑是非常正确的。有一天,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找到凌泉谈话,希望她改名。政委告诉她,她工作地点离家很近,如果被敌人知道,后果不堪设想。凌泉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将自己的姓名由原名凌泉改成了赵云生,这个名字是当时政委给起的。从那以后,“赵云生”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用了近20年的真名“凌泉”,则永远成为回忆,成为历史,渐渐被世人忘却。
近70年来,当年抗战女英雄凌泉始终使用着化名赵云生,一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离休后,在安徽省合肥桐城路一处普通的平房里安享她幸福的晚年。但历史应当永远铭记她——70年前叱咤风云的抗战英雄、“双枪女侠”凌泉,今名赵云生。
(据《皖东晨报》)
1938年2月,年仅16岁的凌泉参加革命,加入抗日队伍,不久随部队来到位于皖东北嘉山县山区开展游击战,先后担任过交通员、指导员、乡长、政委等职务。
1938年底,在嘉山境内的一次战役中,凌泉从鬼子那里缴获来两支枪,一支是驳壳手枪,一支则是比手枪大、比步枪小的“马拐子”枪。随后,凌泉一直佩带着这两支枪,时间长了,附近的群众和同事们都笑称她是“双枪女侠”。1939年5月,汪道涵率领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来到津浦路东开辟根据地,在盱眙、来安、嘉山之间活动,凌泉在自来桥镇与汪道涵相见,并成为战友,在一起共同战斗工作了近3年,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后来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
1940年9月4日,日军熊谷师团、岩松师团等集结苏浙皖三省的伪军1.7万余人,并有24架飞机配合,分7路向当时的淮南路东、路西根据地发起进攻。11日,其中一路日伪军约2000多人,从来安县城向成立才几个月的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自来桥镇及白沙王乡大举进犯,寻找中国军队主力作战。下午4时许,与淮南路东联防司令部指派的由副团长李世安率领独立三团,在涝口东面涝口与南赵郢之间的山岗叫做“一马三条路”的地方和北面七里坝一带相遇交火。结果鬼子被独立三团两个营伏击,激战一个多小时,伤亡惨重,日军一个小分队、伪军两个连被击溃,被打死打伤130多人,狼狈逃回来安。当时,任乡指导员的凌泉率领干部正在嘉山苗韩郢一带负责地下交通线和群众安全工作。傍晚,有5名日本鬼子被打散,在向来安溃逃时迷路,又渴又饿,偷偷在村子里寻找食物,被凌泉发现。凌泉和民兵在村民家中埋伏下来,等鬼子靠近。她举起双枪,左右开火,当场击毙4名日本鬼子,另一名鬼子乖乖缴械举手投降。从此,“双枪女侠”凌泉的美名就在山镇自来桥传扬开了。
1941年夏天,嘉山、来安等地沦陷区战争环境异常艰苦。凌泉突然患上伤寒病,高烧不退,这种病在当时是绝症。令凌泉意外的是,已经是嘉山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委书记的汪道涵十分牵挂她的病情,每天都来探视她,为她寻医问药。当汪道涵得知西瓜可以减轻伤寒病症时,立即下令寻找西瓜。当时嘉山境内没有西瓜,他就让警卫员化装潜入到几十公里外的日军占领区寻找西瓜。费尽周折之后,汪道涵的警卫员终于冒着生命危险弄来两个西瓜,这两个西瓜果然救了凌泉的命。她吃了西瓜后,高烧渐渐退了下去,很快康复。汪道涵将凌泉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凌泉因此对汪道涵非常感激,工作也更加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凌泉有一些不雅的外号,如“假小子”、“小土匪”等,但性格开朗的凌泉并不计较。“小土匪”,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工作和打仗的作风,巾帼不让须眉。每次打仗,她提着双枪,比有些男战士冲得还要快。对待鬼子,她绝不会“心慈手软”,而是浑身充满着“匪气”。正是她身上这种“匪气”,得到了当时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的注意和赏识。
自来桥镇位于盱眙、来安、嘉山三县的交会处,是共产党军队、日寇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三方势力控制的交会点,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组织活动活跃。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江北军部,下辖七个师一个独立旅。自来桥是驻守在盱眙黄花塘的新四军二师和驻守在无为的新四军七师联络的交通要道,1942年后开始担任新四军二师师长的罗炳辉同志也常经过这里。作为自来桥地下交通线的指导员,凌泉感到责任十分重大,首要任务是确保战备运输通畅和首长的行动安全,每次接受任务后都全力以赴,圆满完成。
有一次,罗炳辉经过自来桥,摸摸凌泉的头,纳闷地问:“这个小鬼是男孩还是女孩?”后来,罗炳辉在嘉山县政府见到汪道涵,还向汪道涵打听凌泉是男孩还是女孩,“看着脸面像个女孩,看着动作一定是男孩!”罗炳辉得知凌泉是女孩,并有“小土匪”的绰号后,哈哈大笑,赞许不已。
1942年夏的一天,罗炳辉从二师到七师经过自来桥,碰见凌泉,摸着她的头说:“小土匪,跟我走,到七师去怎样?”凌泉立即爽朗地答应:“好啊!”很快凌泉就被组织安排到七师工作。凌泉的“小土匪”绰号,一直到解放后,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的胡坦、张恺帆等凌泉当年在嘉山、来安抗战的战友仍然这样称呼她,她始终坦然应答。
不久,凌泉被组织安排到铜陵顺安一带担任乡长,组织发动群众抗日,这里离凌泉老家怀宁很近。当时,她的“名气”很大,如雷贯耳。外出多年,家里还有很多亲人,凌泉非常想念,曾经萌生了回家乡看看亲人的念头,但为了家人的安全,她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因为家乡处于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控制区域,如果有人知道自己在新四军工作,亲人将有严重危险,甚至性命难保,不得不防。
凌泉的顾虑是非常正确的。有一天,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找到凌泉谈话,希望她改名。政委告诉她,她工作地点离家很近,如果被敌人知道,后果不堪设想。凌泉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将自己的姓名由原名凌泉改成了赵云生,这个名字是当时政委给起的。从那以后,“赵云生”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用了近20年的真名“凌泉”,则永远成为回忆,成为历史,渐渐被世人忘却。
近70年来,当年抗战女英雄凌泉始终使用着化名赵云生,一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离休后,在安徽省合肥桐城路一处普通的平房里安享她幸福的晚年。但历史应当永远铭记她——70年前叱咤风云的抗战英雄、“双枪女侠”凌泉,今名赵云生。
(据《皖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