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2月27日和2019年3月1日两个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部编版教材的培训,认真聆听了四位资深教学领导解读了1-4单元的教学内容,四位领导的解读各有特点,有的诗情画意、有的面面俱到、有的重点清晰,有的视角独特,这让我对部编教材有了更新的理解。
一、图文结合,感受文化
部编教材的插图采用学生们喜爱的水粉画,教材插画变“插图”为“绘本”,并且不仅仅局限于书页的一隅,而是铺散在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图文结合进行阅读。
在高丽主任的解读中,她就由中国画把我们带入《春夏秋冬》这篇识字课:带有浓浓传统文化色彩的四幅扇形画,描绘了鲜明的四季特征: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幅图画美在形状、美在布局、美在色彩、美在鲜明的四季美景,就像古代园林墙上的扇形窗,透出了园林里景色的一隅,颇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园林式的古典美。四幅扇形图对应词语“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和短语“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且词语和短语一一相对,读来有对对子的味道。走进四幅扇形图和相应的词语、短语,联系生活经验用心观察,会有许多美好的感受。因为有图画和词语对照,我们看到了春风,春风在飘起的柳条里,在花枝和花瓣儿微微的颤动里;我们看到了夏雨,夏雨在从天际飘下的大雨滴里,在和池塘拍手的快乐里;我们看到了秋霜,秋霜在火红的枫叶里,在漫山遍野的红黄绿里;我们看到了冬雪,冬雪在从天上飘落的雪花里,在小朋友堆成的胖胖的大雪人里……这些美好的景色都是随着“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而来的,“吹、落、降、飘”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我们欣赏到的便不再是那生动形象的中国画,还有中国画背后,我们中华民族了不起的文化积淀,如果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带领学生欣赏、感受,那我们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深爱上我们的中国文化,从而想去传承、发扬。
二、学习汉字,追根溯源
这次培训,几位教学领导都从字源上来分析汉字,例如高丽主任用字理识记的方法识记“降、游”。
降,甲骨文(阜,盘山石阶) (夅,“步”甲骨文字形的倒写),造字本义:动词,从山顶往山下走。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上山叫“陟”(zhì),下山叫“降”。引申为“降低,落下” 。
游,甲骨文(,旗帜)(子,学童),像飘扬的旗帜引领一队学子。后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再加“水”(河)另造“游”,表示古代学子打着族旗,过河越境,四处参观学习。所以“游”的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可以组词:游学、游历、周游等。
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汉字很有意思,古人造字很有智慧。我也会牢牢记住这个字,也会对汉字的学习产生兴趣。那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在课堂上,还愁我们的孩子记混淆形近字或者写错偏旁吗?这些字理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好好在课堂上加以利用。
三、学习朗读,入境入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往往困惑在如何指导每一个孩子读好课文,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四位教学领导对这一点的解读也非常到位,印象最深的是牟元媛校长的解读。
《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的朗读重点是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教学中,牟校长给我们做了具体的指导:
(1)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不同符号圈画小公鸡和小鸭子说的话,区分清楚不同角色的话。
可以在课件里这样呈现:
小鸭子: 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
小公鸡: 我也去。
小鸭子: 不行,不行,你不會游泳,会淹死的!
(2)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小公鸡和小鸭子当时的心情、动作,进行角色体验,根据不同的提示语,分句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话。课文中并没有这一情节的插图,但我们可以创设情境。
他们走到小河边。小鸭子想到刚才小公鸡给自己捉虫吃,非常高兴,看到小河里有小鱼游来游去,心里有主意,就说——
你瞧多么热情的小鸭子啊!谁再来当热情的小鸭子?
小公鸡听了,心里怎么样?(高兴,也想去)
小公鸡迫不及待也想一块儿去。就说——可以让多个学生依次说
小公鸡能下水吗?(不能)为什么?(小公鸡不会游泳,会淹死的。)是啊,所以小鸭子会怎样说这句话?(着急地说)你来着急地说——为什么要说两个“不行”?(说明小鸭子很着急)为什么着急?(要是小公鸡下了水可就糟了!)下水会怎样?(会淹死的)你再来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来当着急的小鸭子。这里指导学生读好小鸭子的话。
(3)分角色读。分句指导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读好对话。
这样的指导,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生有了对人物心里的了解,一定会读好文章。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结合实际,吃透教材,把本学期教学开展得更好。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一、图文结合,感受文化
部编教材的插图采用学生们喜爱的水粉画,教材插画变“插图”为“绘本”,并且不仅仅局限于书页的一隅,而是铺散在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图文结合进行阅读。
在高丽主任的解读中,她就由中国画把我们带入《春夏秋冬》这篇识字课:带有浓浓传统文化色彩的四幅扇形画,描绘了鲜明的四季特征: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幅图画美在形状、美在布局、美在色彩、美在鲜明的四季美景,就像古代园林墙上的扇形窗,透出了园林里景色的一隅,颇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园林式的古典美。四幅扇形图对应词语“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和短语“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且词语和短语一一相对,读来有对对子的味道。走进四幅扇形图和相应的词语、短语,联系生活经验用心观察,会有许多美好的感受。因为有图画和词语对照,我们看到了春风,春风在飘起的柳条里,在花枝和花瓣儿微微的颤动里;我们看到了夏雨,夏雨在从天际飘下的大雨滴里,在和池塘拍手的快乐里;我们看到了秋霜,秋霜在火红的枫叶里,在漫山遍野的红黄绿里;我们看到了冬雪,冬雪在从天上飘落的雪花里,在小朋友堆成的胖胖的大雪人里……这些美好的景色都是随着“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而来的,“吹、落、降、飘”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我们欣赏到的便不再是那生动形象的中国画,还有中国画背后,我们中华民族了不起的文化积淀,如果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带领学生欣赏、感受,那我们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深爱上我们的中国文化,从而想去传承、发扬。
二、学习汉字,追根溯源
这次培训,几位教学领导都从字源上来分析汉字,例如高丽主任用字理识记的方法识记“降、游”。
降,甲骨文(阜,盘山石阶) (夅,“步”甲骨文字形的倒写),造字本义:动词,从山顶往山下走。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上山叫“陟”(zhì),下山叫“降”。引申为“降低,落下” 。
游,甲骨文(,旗帜)(子,学童),像飘扬的旗帜引领一队学子。后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再加“水”(河)另造“游”,表示古代学子打着族旗,过河越境,四处参观学习。所以“游”的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可以组词:游学、游历、周游等。
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汉字很有意思,古人造字很有智慧。我也会牢牢记住这个字,也会对汉字的学习产生兴趣。那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在课堂上,还愁我们的孩子记混淆形近字或者写错偏旁吗?这些字理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好好在课堂上加以利用。
三、学习朗读,入境入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往往困惑在如何指导每一个孩子读好课文,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四位教学领导对这一点的解读也非常到位,印象最深的是牟元媛校长的解读。
《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的朗读重点是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教学中,牟校长给我们做了具体的指导:
(1)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不同符号圈画小公鸡和小鸭子说的话,区分清楚不同角色的话。
可以在课件里这样呈现:
小鸭子: 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
小公鸡: 我也去。
小鸭子: 不行,不行,你不會游泳,会淹死的!
(2)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小公鸡和小鸭子当时的心情、动作,进行角色体验,根据不同的提示语,分句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话。课文中并没有这一情节的插图,但我们可以创设情境。
他们走到小河边。小鸭子想到刚才小公鸡给自己捉虫吃,非常高兴,看到小河里有小鱼游来游去,心里有主意,就说——
你瞧多么热情的小鸭子啊!谁再来当热情的小鸭子?
小公鸡听了,心里怎么样?(高兴,也想去)
小公鸡迫不及待也想一块儿去。就说——可以让多个学生依次说
小公鸡能下水吗?(不能)为什么?(小公鸡不会游泳,会淹死的。)是啊,所以小鸭子会怎样说这句话?(着急地说)你来着急地说——为什么要说两个“不行”?(说明小鸭子很着急)为什么着急?(要是小公鸡下了水可就糟了!)下水会怎样?(会淹死的)你再来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来当着急的小鸭子。这里指导学生读好小鸭子的话。
(3)分角色读。分句指导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读好对话。
这样的指导,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生有了对人物心里的了解,一定会读好文章。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结合实际,吃透教材,把本学期教学开展得更好。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