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华贵的西周玉组佩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义上来讲,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之为“玉组佩”。最早的组佩当属石器时代以石珠、石管、蚌壳、兽骨等物经钻孔串连而成的佩饰。到了西周时期,用玉制度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代表财富、身份、等级的玉组佩应运而生。
  西周是个崇尚礼制的王朝,当时人们佩戴玉组佩,不仅仅为了美身,更是为了表现身份、等级和自我修养。古人常以玉的温润、光洁、坚硬的美质来譬喻君子所尊崇的高尚品德。《礼记》记载:“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古代的君子身上一定要配玉,而且“无故玉不去身”。佩戴者在走路时成组佩玉相互撞击,发出玉声,从而提醒其行止得当,不失礼节,“玉步”一词就由此而来。
  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只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一切生活还如生时,因此不仅生者佩玉,在墓葬中同样陪葬玉佩饰。玉组佩是贵族显示财富、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从墓葬出土的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西周组佩多从死者颈部开始往下佩系,下垂可至腹以下,组合巧妙,绚丽多彩,尽显华贵。
  从以下几件器物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西周玉组佩的华美。
  四璜玉组佩(图1)由各种类型的玉佩饰和玛瑙管等356件组成,其中各种玉佩饰28件,球状玉珠31件,小玛瑙珠246件,长玛瑙管40件,葡萄状玛瑙珠11件。整体结构类似于“黄”字,结构完整,组合关系十分清楚。红、黄、白色玛瑙,青玉、绿玉巧妙结合,绚丽多彩,雍容华贵。这件玉组佩的做工非常精细,比较有特色的一点是组佩中部和下部分别有一个人龙合雕玉佩饰,这体现了周人对龙的崇拜,同时也体现了西周所盛行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人龙合雕玉串饰(图2)由两件人龙合雕玉佩、两节玉管、两颗料珠、两节料管共8件组成。两件玉人呈蹲踞状。
  在玉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玉人形象,这些玉人的形体姿态也可以体现出对应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西周时期的玉人多表现为蹲踞式形态,这蕴含着当时森严的社会礼制思想。从传世品的情况看,商周时期玉人的肢体形态由原始时期的双腿微曲直立,向奴隶社会的下肢蹲踞转变,而封建时期玉人逐渐出现了不受任何约束的肢体形态。
  玉蚕与人串饰(图3)由蹲踞状玉人佩、玉蚕佩、两节玉管、四颗红色玛瑙、四节料管共12件组成。椭圆形玉管,上饰两个斜角龙纹,龙为卷鼻,臣字眼。据《史记》记载:黄帝妻“嫘祖始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在广大区域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是唯一掌握蚕桑技术的国家。蚕桑技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西周玉器中经常会发现以蚕为题材的佩饰,而这些器物的发现也为我国的蚕桑历史提供了佐证。
  玉组佩(图4)由玉蚕、玉鱼、玉兽头以及5件人龙合雕玉佩、玉管、红黄两种玛瑙珠等共计47件组成。这件玉组佩融合了人龙合雕佩、鱼、蝉、兽头等几种西周常见的玉佩饰题材,构思巧妙,可谓是美玉良工。
  三角玉人串饰(图5)由三件三角形玉人佩,四节红玛瑙管,三节黄玛瑙管,两节料管共12件组成。玉人头部琢出人的侧面轮廓和上举的发髻,体躯及上下肢仅琢出一尖长三角形示之,手法简洁。
  玉蚕玛瑙串饰(图6)由三节料管、五节红玛瑙、一节包金的白色玛瑙和一尖玉蚕共计10件组成。白色玛瑙,质地晶莹,透明度高,抛磨光洁,手感细腻,上端为榫头状,包金箔一周。
  中国人推崇金玉结合,认为这是一种吉祥圆满的象征。金玉良缘、金枝玉叶等词汇都包含着这样美好的寓意,而白色也象征着高洁无瑕。玉最初是一种解绳结的工具,也引申为解心结,作为佩饰用。
  西周过后,玉组佩的组合趋向简单化,大型的玉组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人们佩玉的风俗从古至今未间断过。中国人喜爱玉石温润内敛的气质,其实这也正体现了国人的民族特性。
   (责编:蔚蔚)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成果,我们可以称其为“国学之最、蒙学之魂、文化之宝”。在小学阶段进行相应的成语教学,既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需要。对学生成语能力提升进行指导,并不单单具有语言教学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关注语文的应试功能,还应当注重其课外应用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成语形象感知、加深成语认识深度、促进成语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