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边长大的人,名字里大都有个“海”字,我的哥哥姐姐,我的邻居朋友,我们村的大多数人,他们的名字都含有一个“海”字,连我今年刚上大学的侄子,他没有在海边生活过的经历,名字里也有个“海”字。用大海来取名,就地取材,真情流露,这是人们对大海的敬仰,同时也是因为对海边的生活念念不忘。
小学三年级,我不慎患鼻炎,父亲带我到几十里外的医院看病。天蒙蒙亮,在村口等公车,大人想着小孩会晕车,跟司机说好安排在副座。生平第一次看车窗外飞逝的风景,我兴奋得不知所以,一时忘了鼻孔里堵塞的息肉,简直一出游,就畅通无阻。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下一道深深的沟,父亲说那是火车铁路。单是听到“火车”一词,我就激动。铁路还在修建中,尚未通车。那是第一次坐汽车,也是第一次看到铁路,记忆中,那铁轨又长又直,也不知它来自哪里,又通向何方,深深的轨道,初次相见就让我萌发远走高飞的梦,如今它仍然飞驰在途中。
上了中学,临近中考,一个晚会开完之后,班里的空位多了起来,有人去当兵,有人去打工,继续留在学校的,当然是在复习考试,考得差的,去城市打工了,考得上高中的,也要离开,因为当地没有好的高中。
小时候盼望着长大,原来是为了一场离开。就像那些哥哥姐姐一样,大家以不同的轨迹相继离开故乡。尽管故乡有着世界上最深蓝的一片海。
离开的人还会回来,回来看海,仿佛大海在召唤,世界上那么多大海,最亲切的,无异是故乡的这一片,停留在我们回来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海洋。
我们站立的海滩,面前的泥沙贝壳粒粒都是童年回忆,奋勇的浪花冲来冲去,多么像是少年时期的抱负。远处平静的海面,正是成年后的思考方式,更远处的模模糊糊,可能就是我们无法把握,不可预测的未来……
对于海边成长的孩子来说,大海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成长。海水像潜伏在我们身上的血液,无论我们去到哪里,经历多少挫折,都能如大海般坚强。
大海绵绵不断的生命力,宛如母爱般宽容的情感值得我们终生收藏。
我家在村的边缘上,走过田野树林、盐田,就是大海,那也是我最喜欢走的路。儿时跟在母亲身后,不知走了多少遍。清晨放牛的人走过,路上留下脚印和粪便,有人捡回当肥料。小路两旁的热带植物充满野性,自由生长。孩子可不在乎什么野花,只看到可摘吃的野果,路边野果哪种可吃,哪种有毒,大人问过,心中有数。风吹来一些种子,都会在春天过后发芽,成熟季节,惦记着,反复光顾。附近田园,旧时种满番薯,收成时拖拉机一车车,满載而归,孩子趴在车尾,颠了一程又一程。
夏天要多热有多热。上衣几乎不用穿。那些大热天里都做了些什么呢?热得让人发昏。有时又是暴风雨,台风天,大风刮过,跟妈妈出门拾柴,把风刮断的树枝拖回来存放,晒干当柴烧。要趁早出门,最好是大风刚过,大雨刚停,小雨还在下。要快人一步,不然会喝真的西北风。一天下午,一家人在厨房吃饭,突然堆在角落里的一捆柴倒了下来,屋顶瓦片作响,我盯着窗看,感觉空气中有一种异常。片刻,远处传来玩伴宣告般的叫喊:地震喽,地震喽。
之后几天,我们从屋里搬到院子里睡,重新加固了一个放杂物的棚,中间搭个床,一家三口,睡在临时的床板上。夜里从柱子空隙漏进来的月光,伏在被子上,好温柔。天上繁星闪闪,让人舍不得入眠。
如今故乡在开发,往日景色不再,旧屋拆光,村庄在扩张,郊区树林少了,田园荒芜,杂草丛生,仿佛回到“饥荒年代”。
村中却是另一派繁荣景象,村民们像约好的一样,纷纷建起了新房子,各种机器,打桩上梁,好不吵闹。新居落成,免不了摆酒设宴,喜气洋洋,捱了半辈子苦,最终又从一座藏身之所为起点,重新开场。
家附近有一棵小时候爬过的野果树,懂事之后,才知那是稀有木材。前年去看,早已被人贩买,连根挖走,留下一个未填平的坑在老地方,让人目瞪口呆。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老人骑着单车,向着村外的方向缓缓而行。老人我认得,他曾承包村里的果园,种满了香蕉和芒果,如今他仍然是果园承包者,听说这几年香蕉芒果的价格不好,他的果园早已改种青枣。阳光下,我看到,他破旧的单车与崭新的公路格格不入。
几年来,水泥路在村庄里不断增生,从村里延伸到海边,想当年,村里还是沙土泥路,烈日炎炎,童年的我们赤足而过。
通往海边的小路中断了,另开公路,荒坡野岭,填平,重新布置,为了一条又厚又宽结实无比的水泥路。那条通向大海的水泥路,完工几年,在大片翠绿热带植物下,仍然洁白得不近人情。
对于海边成长的孩子来说,大海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成长。停留在我们回来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海洋。
如今故乡的海洋是另一幅模样,海里修起发电站,海滩堆起高高大坝,大坝上面是长长的环海公路。从前的广阔视野不见了,大海周围的田园被征收为工厂,工厂高高的墙,切断大海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也就是这两年,厂区冒出一个高高的烟囱,它高于树木、高过楼房,终日冒烟。
每次回来的路上,最先看到的是这烟囱,一抬头就让人沮丧,这是故乡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如今傲然矗立在那里,远远望去,简直是一个侵略的巨人,仇视村庄,正与大海对峙。
这无休止的改变肯定有结束的时候,否则我们就会结束。
小学三年级,我不慎患鼻炎,父亲带我到几十里外的医院看病。天蒙蒙亮,在村口等公车,大人想着小孩会晕车,跟司机说好安排在副座。生平第一次看车窗外飞逝的风景,我兴奋得不知所以,一时忘了鼻孔里堵塞的息肉,简直一出游,就畅通无阻。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下一道深深的沟,父亲说那是火车铁路。单是听到“火车”一词,我就激动。铁路还在修建中,尚未通车。那是第一次坐汽车,也是第一次看到铁路,记忆中,那铁轨又长又直,也不知它来自哪里,又通向何方,深深的轨道,初次相见就让我萌发远走高飞的梦,如今它仍然飞驰在途中。
上了中学,临近中考,一个晚会开完之后,班里的空位多了起来,有人去当兵,有人去打工,继续留在学校的,当然是在复习考试,考得差的,去城市打工了,考得上高中的,也要离开,因为当地没有好的高中。
小时候盼望着长大,原来是为了一场离开。就像那些哥哥姐姐一样,大家以不同的轨迹相继离开故乡。尽管故乡有着世界上最深蓝的一片海。
离开的人还会回来,回来看海,仿佛大海在召唤,世界上那么多大海,最亲切的,无异是故乡的这一片,停留在我们回来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海洋。
我们站立的海滩,面前的泥沙贝壳粒粒都是童年回忆,奋勇的浪花冲来冲去,多么像是少年时期的抱负。远处平静的海面,正是成年后的思考方式,更远处的模模糊糊,可能就是我们无法把握,不可预测的未来……
对于海边成长的孩子来说,大海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成长。海水像潜伏在我们身上的血液,无论我们去到哪里,经历多少挫折,都能如大海般坚强。
大海绵绵不断的生命力,宛如母爱般宽容的情感值得我们终生收藏。
我家在村的边缘上,走过田野树林、盐田,就是大海,那也是我最喜欢走的路。儿时跟在母亲身后,不知走了多少遍。清晨放牛的人走过,路上留下脚印和粪便,有人捡回当肥料。小路两旁的热带植物充满野性,自由生长。孩子可不在乎什么野花,只看到可摘吃的野果,路边野果哪种可吃,哪种有毒,大人问过,心中有数。风吹来一些种子,都会在春天过后发芽,成熟季节,惦记着,反复光顾。附近田园,旧时种满番薯,收成时拖拉机一车车,满載而归,孩子趴在车尾,颠了一程又一程。
夏天要多热有多热。上衣几乎不用穿。那些大热天里都做了些什么呢?热得让人发昏。有时又是暴风雨,台风天,大风刮过,跟妈妈出门拾柴,把风刮断的树枝拖回来存放,晒干当柴烧。要趁早出门,最好是大风刚过,大雨刚停,小雨还在下。要快人一步,不然会喝真的西北风。一天下午,一家人在厨房吃饭,突然堆在角落里的一捆柴倒了下来,屋顶瓦片作响,我盯着窗看,感觉空气中有一种异常。片刻,远处传来玩伴宣告般的叫喊:地震喽,地震喽。
之后几天,我们从屋里搬到院子里睡,重新加固了一个放杂物的棚,中间搭个床,一家三口,睡在临时的床板上。夜里从柱子空隙漏进来的月光,伏在被子上,好温柔。天上繁星闪闪,让人舍不得入眠。
如今故乡在开发,往日景色不再,旧屋拆光,村庄在扩张,郊区树林少了,田园荒芜,杂草丛生,仿佛回到“饥荒年代”。
村中却是另一派繁荣景象,村民们像约好的一样,纷纷建起了新房子,各种机器,打桩上梁,好不吵闹。新居落成,免不了摆酒设宴,喜气洋洋,捱了半辈子苦,最终又从一座藏身之所为起点,重新开场。
家附近有一棵小时候爬过的野果树,懂事之后,才知那是稀有木材。前年去看,早已被人贩买,连根挖走,留下一个未填平的坑在老地方,让人目瞪口呆。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老人骑着单车,向着村外的方向缓缓而行。老人我认得,他曾承包村里的果园,种满了香蕉和芒果,如今他仍然是果园承包者,听说这几年香蕉芒果的价格不好,他的果园早已改种青枣。阳光下,我看到,他破旧的单车与崭新的公路格格不入。
几年来,水泥路在村庄里不断增生,从村里延伸到海边,想当年,村里还是沙土泥路,烈日炎炎,童年的我们赤足而过。
通往海边的小路中断了,另开公路,荒坡野岭,填平,重新布置,为了一条又厚又宽结实无比的水泥路。那条通向大海的水泥路,完工几年,在大片翠绿热带植物下,仍然洁白得不近人情。
对于海边成长的孩子来说,大海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成长。停留在我们回来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海洋。
如今故乡的海洋是另一幅模样,海里修起发电站,海滩堆起高高大坝,大坝上面是长长的环海公路。从前的广阔视野不见了,大海周围的田园被征收为工厂,工厂高高的墙,切断大海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也就是这两年,厂区冒出一个高高的烟囱,它高于树木、高过楼房,终日冒烟。
每次回来的路上,最先看到的是这烟囱,一抬头就让人沮丧,这是故乡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如今傲然矗立在那里,远远望去,简直是一个侵略的巨人,仇视村庄,正与大海对峙。
这无休止的改变肯定有结束的时候,否则我们就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