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年级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和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参差不齐、瞬息万变情况的驾驭。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巧之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注入式"教学方式已不再受学生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成为一种主要且重要的方法。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则会产生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则只能是哗众取宠,作简单的“课堂表演”罢了。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气氛活跃,其实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首先,设计好提问问题。可能有不少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千方百计地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多“转几个湾”的问题。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明了“愤悱”是启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产生了矛盾,促进了思维。不过要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除了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外,还必须让学生乐于思维并迫切希望解决问题。学生们为什么普遍对动画片感兴趣,原因就在于这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那么我们提问时也应该注意激发和满足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如果上课提问仅停留“是什么”或“有什么”这类简单的问题上,学生就会懒得思考。
  第二,必须从内容上考虑提出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能否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教师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质量和数量。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既增长了知识,又训练了各种能力,并陶冶了情操。
  第三,采取合适的提问方式、手段。可能有的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如前所述,只是想到通过提问把自己要讲授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设计一连串简单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提问时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如使用情景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音乐、图画等,把作者在课文中描绘的情景展示出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努力展示潜伏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情境,以达到犹如“亲身体会”的效果。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第四,充分发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进行及时地消化、认真地复习。提问的效果则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应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如果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查到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效果也能有较大的提高。如利用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让其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他们在表演时,仔细揣摩人物的心情,思考其性格等,在此基础上再作提问。
  第五,注意提问的方式。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因此,课堂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篇篇使用一种固定模式,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一定的手段,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地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折射出求异、创造的思维,这对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其他文献
糖尿病肾病(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