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绘画领域,“简化”不是简单化,而是绘画利用自身的语言——线条、色彩,在平面内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因简化律形成的平面、色彩、线条及彼此间关系形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张力结构,主体视知觉能在此简化形式中感受到的再造艺术空间和线条色彩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
一、关系的简化
“简化”不是简单化,简单指事物相比之下量的减少和质的降低,是和复杂相对的概念。一支民歌比一曲交响乐简单,一幅儿童画要比大画家的名作简单。“简化”是视知觉在绘画艺术中的运作方式。画利用本身的语言在平面内对视觉式样作整体把握,整体形象是绘画语言加工过的语法结构,提供“语言”加工的素材就是视觉概念形象,视觉概念形象是主体视知觉对视觉式样的整体形象把握,视觉式样作为刺激对象作用于我们的视网膜时,因为光线明暗或主体所选视角不一的原因,主体对同一视觉式样的概念形象并非同一化。视觉神经中的锥体细胞对刺激信息作出筛选,视觉概念形象并不是对视觉式样在视网膜上刺激的机械复制,而是形成主体自我的视知觉形象。其认知形象遵从视觉的简化律原则,简化律立论的根基是在视知觉的大脑力场中,视觉概念以求简单、稳定、有序、平衡的形状和色彩掌握视觉式样,比如相互之间距离相等的平面内四点,我们会把它知觉成一个正方形,很少把它看成是两个三角形的组合或者一个三角形外加一点。人体的各部分结构,诸如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头部、躯干、四肢都趋向分离,因为其中有趋于简化的各种稳定的形状——近椭圆形、近柱形、近球体,但若不四肢与躯干并为一个整体就没有分开更为趋简有序,更容易把握;但若一个人坐在床上或椅子上,人与椅子的分离是很明显的,我们的视觉绝不会把人体的某一部分混同为椅子或床的一部分,也不会把床或椅子的某一部分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因为各自的外观色泽及外在形体各异而呈现分离状态,因为简化律,人与物件分别形成一个整体,二者分离。绘画艺术形式是对视觉概念的再现和创造,“手中之竹”不等于“眼中之竹”,绘画自己的存在方式二维平面与视觉概念的三维相对,“语言”媒介是色彩和线条并非视觉概念立体形象和固有的色彩搭配。绘画作品要凭借自身媒介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从而形成整体形象,同理,视觉式样的特征图式尽可能用绘画的语言在二维平面内表现出来,视觉对象的自身存在要在二维平面内得到展现,内部结构和部分间的关系需要经过线条色彩的表现力得到表达形成有秩序的整体。视知觉对视觉式样形成的视觉概念在绘画作品形式中呈现趋简趋向,但绘画的魅力是空间和“语言”能表达对象的结构特征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即张力结构。
二、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认为“形式”就是真正的内容,是指线条、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彼此间纯粹的关系,不涉及再现对象和传达信息,仅仅是形式感,贝尔的真正形式是艺术的素材,是不值一提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绘画特别是再现历史题材作品的价值在贝尔的眼中是大打折扣的,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则备受其青睐。这里所用的“意味的形式”是指绘画的张力结构,只有拥有张力结构才能成为绘画,主体的视知觉能否在作品中固着状态中感受到类似于“物理力”的视知觉力,具有自身的位置、距离、方向和强度。
绘画仅拥有二维的存在空间,主体视知觉的张力没有让绘画的艺术空间固着于二维空间,视知觉力类似物理力对二维平面有拉拽的力量,有了三维空间的深度,视知觉概念的三维空间得到合理复原,视觉式样获得更大活动自由,存在方式获得超越。杨·凡爱克《阿尔弗尼夫妇像》是彻底的写实主义作品,前景中的地毯,还有通过镜子反射的通道,夫妇处于空间的正中央,背景中各种餐具和墙面,空间中的各形象各得其所,又统一于整幅画作之中,画中人物恰似复活,观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维平面很自然地得到三维空间的延伸。达·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三人物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人物栩栩如生,仅有的平面对人物的塑造在三度空间中获得补充。中国传统绘画是“线”的艺术,对线条的运用很广泛,众多水墨山水画能让我们感受到涓涓细流,泉水叮咚,花树争春斗艳,高山大气磅礴,著名画家马远号称“马一角”,往往只选取尺幅内一角作画,所画之处与空白之间因为视觉力的存在,结果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是以有限的线条牵引出无限的想象和再创造。徐悲鸿的《奔马》气宇轩昂,仅凭借线条形成的形状和墨色浓淡之间的视知觉力让马的气质和神态一览无遗。西方绘画是色彩的艺术,“严格来说,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那接顶形状的轮廓线,是眼睛区分几个在亮度和色彩防哪個面都决然不同的区域是推导出来的”。艾尔·格雷柯《圣母同圣乃斯和圣泰克拉在一起》,各人物的主次是画面位置所决定的,但人物圣母与天使和圣徒间的关系,是靠着装颜色构成联系,视知觉感受到的色彩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最后达到动态平衡。现代派中野兽派的代表马蒂斯名作《奢侈》大快红、黄原色及绿色的使用,相互之间形成互补、对立和制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运用这些方式理解绘画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绘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提升学生绘画修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绘画的实践创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一、关系的简化
“简化”不是简单化,简单指事物相比之下量的减少和质的降低,是和复杂相对的概念。一支民歌比一曲交响乐简单,一幅儿童画要比大画家的名作简单。“简化”是视知觉在绘画艺术中的运作方式。画利用本身的语言在平面内对视觉式样作整体把握,整体形象是绘画语言加工过的语法结构,提供“语言”加工的素材就是视觉概念形象,视觉概念形象是主体视知觉对视觉式样的整体形象把握,视觉式样作为刺激对象作用于我们的视网膜时,因为光线明暗或主体所选视角不一的原因,主体对同一视觉式样的概念形象并非同一化。视觉神经中的锥体细胞对刺激信息作出筛选,视觉概念形象并不是对视觉式样在视网膜上刺激的机械复制,而是形成主体自我的视知觉形象。其认知形象遵从视觉的简化律原则,简化律立论的根基是在视知觉的大脑力场中,视觉概念以求简单、稳定、有序、平衡的形状和色彩掌握视觉式样,比如相互之间距离相等的平面内四点,我们会把它知觉成一个正方形,很少把它看成是两个三角形的组合或者一个三角形外加一点。人体的各部分结构,诸如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头部、躯干、四肢都趋向分离,因为其中有趋于简化的各种稳定的形状——近椭圆形、近柱形、近球体,但若不四肢与躯干并为一个整体就没有分开更为趋简有序,更容易把握;但若一个人坐在床上或椅子上,人与椅子的分离是很明显的,我们的视觉绝不会把人体的某一部分混同为椅子或床的一部分,也不会把床或椅子的某一部分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因为各自的外观色泽及外在形体各异而呈现分离状态,因为简化律,人与物件分别形成一个整体,二者分离。绘画艺术形式是对视觉概念的再现和创造,“手中之竹”不等于“眼中之竹”,绘画自己的存在方式二维平面与视觉概念的三维相对,“语言”媒介是色彩和线条并非视觉概念立体形象和固有的色彩搭配。绘画作品要凭借自身媒介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从而形成整体形象,同理,视觉式样的特征图式尽可能用绘画的语言在二维平面内表现出来,视觉对象的自身存在要在二维平面内得到展现,内部结构和部分间的关系需要经过线条色彩的表现力得到表达形成有秩序的整体。视知觉对视觉式样形成的视觉概念在绘画作品形式中呈现趋简趋向,但绘画的魅力是空间和“语言”能表达对象的结构特征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即张力结构。
二、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认为“形式”就是真正的内容,是指线条、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彼此间纯粹的关系,不涉及再现对象和传达信息,仅仅是形式感,贝尔的真正形式是艺术的素材,是不值一提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绘画特别是再现历史题材作品的价值在贝尔的眼中是大打折扣的,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则备受其青睐。这里所用的“意味的形式”是指绘画的张力结构,只有拥有张力结构才能成为绘画,主体的视知觉能否在作品中固着状态中感受到类似于“物理力”的视知觉力,具有自身的位置、距离、方向和强度。
绘画仅拥有二维的存在空间,主体视知觉的张力没有让绘画的艺术空间固着于二维空间,视知觉力类似物理力对二维平面有拉拽的力量,有了三维空间的深度,视知觉概念的三维空间得到合理复原,视觉式样获得更大活动自由,存在方式获得超越。杨·凡爱克《阿尔弗尼夫妇像》是彻底的写实主义作品,前景中的地毯,还有通过镜子反射的通道,夫妇处于空间的正中央,背景中各种餐具和墙面,空间中的各形象各得其所,又统一于整幅画作之中,画中人物恰似复活,观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维平面很自然地得到三维空间的延伸。达·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三人物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人物栩栩如生,仅有的平面对人物的塑造在三度空间中获得补充。中国传统绘画是“线”的艺术,对线条的运用很广泛,众多水墨山水画能让我们感受到涓涓细流,泉水叮咚,花树争春斗艳,高山大气磅礴,著名画家马远号称“马一角”,往往只选取尺幅内一角作画,所画之处与空白之间因为视觉力的存在,结果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是以有限的线条牵引出无限的想象和再创造。徐悲鸿的《奔马》气宇轩昂,仅凭借线条形成的形状和墨色浓淡之间的视知觉力让马的气质和神态一览无遗。西方绘画是色彩的艺术,“严格来说,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那接顶形状的轮廓线,是眼睛区分几个在亮度和色彩防哪個面都决然不同的区域是推导出来的”。艾尔·格雷柯《圣母同圣乃斯和圣泰克拉在一起》,各人物的主次是画面位置所决定的,但人物圣母与天使和圣徒间的关系,是靠着装颜色构成联系,视知觉感受到的色彩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最后达到动态平衡。现代派中野兽派的代表马蒂斯名作《奢侈》大快红、黄原色及绿色的使用,相互之间形成互补、对立和制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运用这些方式理解绘画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绘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提升学生绘画修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绘画的实践创作,并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