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光纤通道行业协会(FCIA)公布了代表业内最快行业标准网络协议的第六代光纤通道(FC)协议。它在速度上比之前的第五代翻了一倍,达到32Gb,而应用4通道技术,最终能使SAN的速度高达128Gb,并提供了更高的网络可靠性、更高的能效和更简便的操作性。
借第六代FC协议的发布,记者近日就FC的发展和在OCP模式中FC的作用,有幸独家采访到了QLogic公司亚太及日本首席架构师张礼立博士。
时刻倾听用户声音
张礼立博士在任职QLogic之前,曾就职于博科(Brocade)、Sun等公司,并担任过德国电信系统集成公司(T-Systems)大中华区IT服务总监,正是由于具有在北美和亚太等区域长期负责IT服务和数据中心建设及管理工作的背景,并有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成功的IT架构和服务管理的培训与咨询的经验,因此,张礼立博士非常了解IT运维,深谙用户的需求,并将用户的反馈及时体现在新的产品中。他认为,在数据中心庞大的体系中,QLogic尽管只是一个板卡级部件的供应商,但也需要从解决方案的角度,去关注配件在信息安全、项目管理、运维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对数据中心产生的影响,并从行业的角度,关注数据的采集、分析等。
张礼立博士说,作为QLogic亚太和日本首席架构师,他平日里最关注的是最终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对云计算、大数据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其次,他要关注本地的增值服务供应商,这些增值服务商需要真正的技术引导,而不是跟在国外厂商的后面人云亦云;第三,他也很关注像IBM、联想、浪潮等这些传统的OEM厂商的发展和需求。“尽管我是亚太及日本区的首席架构师,但我花精力更多的是在中国市场,因为QLogic认为中国市场是除北美之外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张礼立博士说。
新技术的普及要看应用需求
第六代FC协议将3200MBps的16Gb数据吞吐量翻了一番,达到32Gb,实现了6400MBps的全双工速度,同时它还提供了“将32Gb翻两番,达到128Gb”的选项,从而实现了基于FC的无缝兼容和向下兼容技术的25600MBps的全双工速度。
除了更快的速度外,第六代FC技术还具有一些关键的功能,例如:向前纠错(FEC)、较低的能耗、向后兼容性等。128Gb和32Gb可支持全面、彻底向后兼容16Gb和8Gb网络,为确保完整的投资保护,第六代FC技术可在任何两个网络点之间自动配置到最快支持速度,而不需要任何用户的干预。
从第六代FC协议所具有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为满足超大规模虚拟化、SSD存储技术和新数据中心架构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需求的下一代FC协议。据张礼立博士介绍,QLogic将是率先支持第六代FC协议的厂商,其解决方案预计将在2016年上市。
从1997年第一代FC技术推出,十几年间,FC技术已经历了五代演进,2011年,第五代FC协议推出,16Gb成为最快的I/O传输技术。不过,几年过去了,16Gb远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那么,32Gb是否会被用户接受,什么时候才会实现大规模应用?
对此,张礼立博士认为,对于FC技术的更新换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方面,当一个新技术刚推出来时,最先使用的人一定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从全球来看,每个国家的应用水平不同,用户需求也不一样,但在数据量爆增的大趋势下,用户的需求无疑也在不断提高。“从成本上分析,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当承载新技术的产品出来时,使用旧技术的产品就会降价,因此,32Gb推出后,16Gb以及之前的8Gb等自然就会降价,这样,使用相同的技术,用户的成本却降低了,这对于代理商、渠道商和用户来说都是好事,从中得到了实惠。”
张礼立博士分析说,从市场角度看,32Gb能否被用户接受,这取决于应用需求,现在的确有一些应用需要更高的传输速度。“但厂商在推广新技术时,不能引导客户过度使用。”他表示,FC的每一代新技术从推出到大规模应用一般需要18~24个月,但今后是否还会遵从这个规律,还要看应用需求和市场情况。目前在一些新兴国家,4Gb/8Gb都还有很多市场,甚至还是主流。在中国市场,目前大部分还是4Gb,不过从HBA卡的出货量看,4Gb已经越来越少了,而8Gb正在增加。
近年来,以太网的发展迅猛,从Gb到10Gb,甚至40Gb、100Gb,速度不断提升,以往FC所骄傲的速度优势,似乎已经荡然无存了,这使业界开始质疑FC的未来究竟还有几年。张礼立博士分析说,以太网未来将是占主导的技术潮流,这一点已基本得到业界共识,但同样不可否认,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要保证高性能和高可用性,FC仍是最好的选择。他举例说,Facebook是一家开创型的互联网公司,有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但它给华尔街的金融公司推荐使用的仍然是FC。张博士认为,FC和以太网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平台,它们之间不需要比较和追赶速度,如果用户明明已经建好了FC平台,却要将其换成以太网,那不但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
据说,当第五代16Gb FC推出后,业界曾有人建议为了与以太网竞争,下一代FC直接跳到64Gb或128Gb。张博士说,所幸的是,FCIA最终还是先推出了32Gb,推动FC的更新换代合理地往前走。
OCP将是未来IT的新模式
今年2月,QLogic公司宣布推出业内首款针对OCP服务器的FC适配器。OCP(Open Computer Project,开放计算项目)是由Facebook 2011年发起成立的联盟,它所创建的一组技术是完全开放且分门别类的,可以促进更高效的数据中心技术发展。OCP旨在促进开放和协作环境下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开发,并结合可信任的项目验证和测试来完成。
张礼立博士介绍说,QLogic是首家通过OCP验证和测试的FC厂商,可以提供全兼容的OCP适配器。首款QLogic FC OCP适配器将搭配OCP认证的广达服务器使用,并将通过其他合作伙伴和得到QLogic Signature Partner计划认可的其他厂商发售。
张博士认为,OCP最早起源于云数据中心,但现在OCP服务器开始逐渐渗入企业级数据中心,而FC是存储连接的最佳选择。现在有了FC OCP适配器,就能够帮助IT企业来部署基于OCP的服务器和企业级存储网络解决方案。
对于OCP,张礼立博士认为,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节能。未来,OCP将会成为IT的模式之一,“一种模式将是定制化 一定的灵活性;而另一种模式则是全部定制化(从板卡开始);也许还会有第三种模式,即厂商和用户一起与ODM厂商合作。”他说,定制化的HBA卡将根据客户的需要,从外形到功能以及能耗要求都重新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用户需求是天,没有什么能大过它。
借第六代FC协议的发布,记者近日就FC的发展和在OCP模式中FC的作用,有幸独家采访到了QLogic公司亚太及日本首席架构师张礼立博士。
时刻倾听用户声音
张礼立博士在任职QLogic之前,曾就职于博科(Brocade)、Sun等公司,并担任过德国电信系统集成公司(T-Systems)大中华区IT服务总监,正是由于具有在北美和亚太等区域长期负责IT服务和数据中心建设及管理工作的背景,并有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成功的IT架构和服务管理的培训与咨询的经验,因此,张礼立博士非常了解IT运维,深谙用户的需求,并将用户的反馈及时体现在新的产品中。他认为,在数据中心庞大的体系中,QLogic尽管只是一个板卡级部件的供应商,但也需要从解决方案的角度,去关注配件在信息安全、项目管理、运维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对数据中心产生的影响,并从行业的角度,关注数据的采集、分析等。
张礼立博士说,作为QLogic亚太和日本首席架构师,他平日里最关注的是最终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对云计算、大数据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其次,他要关注本地的增值服务供应商,这些增值服务商需要真正的技术引导,而不是跟在国外厂商的后面人云亦云;第三,他也很关注像IBM、联想、浪潮等这些传统的OEM厂商的发展和需求。“尽管我是亚太及日本区的首席架构师,但我花精力更多的是在中国市场,因为QLogic认为中国市场是除北美之外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张礼立博士说。
新技术的普及要看应用需求
第六代FC协议将3200MBps的16Gb数据吞吐量翻了一番,达到32Gb,实现了6400MBps的全双工速度,同时它还提供了“将32Gb翻两番,达到128Gb”的选项,从而实现了基于FC的无缝兼容和向下兼容技术的25600MBps的全双工速度。
除了更快的速度外,第六代FC技术还具有一些关键的功能,例如:向前纠错(FEC)、较低的能耗、向后兼容性等。128Gb和32Gb可支持全面、彻底向后兼容16Gb和8Gb网络,为确保完整的投资保护,第六代FC技术可在任何两个网络点之间自动配置到最快支持速度,而不需要任何用户的干预。
从第六代FC协议所具有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为满足超大规模虚拟化、SSD存储技术和新数据中心架构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需求的下一代FC协议。据张礼立博士介绍,QLogic将是率先支持第六代FC协议的厂商,其解决方案预计将在2016年上市。
从1997年第一代FC技术推出,十几年间,FC技术已经历了五代演进,2011年,第五代FC协议推出,16Gb成为最快的I/O传输技术。不过,几年过去了,16Gb远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那么,32Gb是否会被用户接受,什么时候才会实现大规模应用?
对此,张礼立博士认为,对于FC技术的更新换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方面,当一个新技术刚推出来时,最先使用的人一定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从全球来看,每个国家的应用水平不同,用户需求也不一样,但在数据量爆增的大趋势下,用户的需求无疑也在不断提高。“从成本上分析,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当承载新技术的产品出来时,使用旧技术的产品就会降价,因此,32Gb推出后,16Gb以及之前的8Gb等自然就会降价,这样,使用相同的技术,用户的成本却降低了,这对于代理商、渠道商和用户来说都是好事,从中得到了实惠。”
张礼立博士分析说,从市场角度看,32Gb能否被用户接受,这取决于应用需求,现在的确有一些应用需要更高的传输速度。“但厂商在推广新技术时,不能引导客户过度使用。”他表示,FC的每一代新技术从推出到大规模应用一般需要18~24个月,但今后是否还会遵从这个规律,还要看应用需求和市场情况。目前在一些新兴国家,4Gb/8Gb都还有很多市场,甚至还是主流。在中国市场,目前大部分还是4Gb,不过从HBA卡的出货量看,4Gb已经越来越少了,而8Gb正在增加。
近年来,以太网的发展迅猛,从Gb到10Gb,甚至40Gb、100Gb,速度不断提升,以往FC所骄傲的速度优势,似乎已经荡然无存了,这使业界开始质疑FC的未来究竟还有几年。张礼立博士分析说,以太网未来将是占主导的技术潮流,这一点已基本得到业界共识,但同样不可否认,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要保证高性能和高可用性,FC仍是最好的选择。他举例说,Facebook是一家开创型的互联网公司,有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但它给华尔街的金融公司推荐使用的仍然是FC。张博士认为,FC和以太网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平台,它们之间不需要比较和追赶速度,如果用户明明已经建好了FC平台,却要将其换成以太网,那不但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
据说,当第五代16Gb FC推出后,业界曾有人建议为了与以太网竞争,下一代FC直接跳到64Gb或128Gb。张博士说,所幸的是,FCIA最终还是先推出了32Gb,推动FC的更新换代合理地往前走。
OCP将是未来IT的新模式
今年2月,QLogic公司宣布推出业内首款针对OCP服务器的FC适配器。OCP(Open Computer Project,开放计算项目)是由Facebook 2011年发起成立的联盟,它所创建的一组技术是完全开放且分门别类的,可以促进更高效的数据中心技术发展。OCP旨在促进开放和协作环境下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开发,并结合可信任的项目验证和测试来完成。
张礼立博士介绍说,QLogic是首家通过OCP验证和测试的FC厂商,可以提供全兼容的OCP适配器。首款QLogic FC OCP适配器将搭配OCP认证的广达服务器使用,并将通过其他合作伙伴和得到QLogic Signature Partner计划认可的其他厂商发售。
张博士认为,OCP最早起源于云数据中心,但现在OCP服务器开始逐渐渗入企业级数据中心,而FC是存储连接的最佳选择。现在有了FC OCP适配器,就能够帮助IT企业来部署基于OCP的服务器和企业级存储网络解决方案。
对于OCP,张礼立博士认为,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节能。未来,OCP将会成为IT的模式之一,“一种模式将是定制化 一定的灵活性;而另一种模式则是全部定制化(从板卡开始);也许还会有第三种模式,即厂商和用户一起与ODM厂商合作。”他说,定制化的HBA卡将根据客户的需要,从外形到功能以及能耗要求都重新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用户需求是天,没有什么能大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