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向和目标。学生工作应注重引导与服务,创新学生工作内容,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创新文化环境,提升学工队伍创新素质,创新人才评价制度,为创新型人才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生工作 创新型人才 素质 培养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更本质地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功能,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同样包括大学生提高知识技能的内容,包括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容。因此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向和目标。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目的
随着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学生工作的主要目标。高校学生工作应结合国家人才需要、区域社会人才需要和高校层次特点等因素,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内涵特点、概念、类型、核心素质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科学地规划和构建学生工作新体系,使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引导、服务职能真正地、长远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积极、持续的影响,通过教育、管理、引导和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守学校特定的教育管理规律,坚持高校学生工作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方面的统一。高校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学生工作要尊重和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仅要传授前沿知识,更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上来,并以此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以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工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高校学生工作也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一)高校学生工作应转变育人理念,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管理制度是刚性的,但在学生管理实际中应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试敢闯的个体主动性。学生工作者应该在管理和服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严格管理与良好的引导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与服务之中,改变以前道德约束的方式,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在服务中赢得学生,体现学生工作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价值。
(二)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生,都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学生工作队伍可以发挥组织优势,在全体教师和学生中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健全激励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校园物质条件和环境,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制度体系。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应通过装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强化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的整合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建立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组建各种学生力所能力及的创新兴趣小组。通过以上各种平台设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学生工作应结合学生特点,创新优良学风建设载体,拓展第二课堂,完善各种激励机制,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自主组织、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兴趣小组、课题小组、学术沙龙、俱乐部、社团等,有各种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名家论坛等,还需要适时开展各类科技竞赛、辩论大赛、演讲比赛以及各类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在这样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体验创新,接受熏陶,沐浴科学气息,从而激活思维,迸发灵感。
(三)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创新人才评价制度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大胆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功能上更多地体现对创造型学生的关注,发现创造型学生的优秀品质,加以鼓励和引导。在评价标准上突出创造性学生个性标准和个体内差异性标准。在评价主体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内容上,将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纳入其中。通过改变不适宜的学生评价,有效地调动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发展信心,激励学生实现更好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业绩考核评定,还是对教师、管理干部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的考核评估,都要突出创新因素,把勇于开拓创新获得较好的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作为重要的考评标准,以此激励学生、教师和理干部积极投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一要充分体现教师“教”的能力与效果;二要充体现学生“学”的能力与效果;三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充分重视考试改革。
三、高校学生工作要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学生工作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长,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使创新型人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为他们的发展构建载体、搭建舞台,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得以发挥优势,相对充分自由、有所选择地发展自己。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品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生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需要在学生工作中营造高度自由的育人环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接纳异见和另类的声音。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争论中不断扬弃旧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建立和发展创新型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二)创新学生工作内容,鼓励学生民主参与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学生工作应淡化日常管理,更加注重引导与服务,通过创新学生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是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渠道的学习平台,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与自由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创造,优化创新型人才的知能结构。二是努力为创新型人才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质疑与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创造成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行导师制、校企合作制、研究团队制等多种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创新基金、科研奖学金,设立科研学分、能力学分、创新学分和奖励学分等,激发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四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倾向性、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创造性人格。五是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鼓励学生树立民主参与意识,在学生工作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实践,尤其在处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有关事务中,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提升自我管理与自我能力。
(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提升学工队伍创新素质
学生工作队伍必须具有创新的素质,首先要善于发现创造性人才,善于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善于总结创造性学生工作经验,把学生工作的目标定位在学生核心创新素质的培养上,把学生工作内容的实现定位在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再次,学工队伍自身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在实践中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质,促进学生工作创新。学校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教育与管理,又懂业务,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学工队伍,调动一切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因素,调动广大教师热情支持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是高校完成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任务的重要保证。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不仅加速人才培养,更有利于实现办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基地、育一流人才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互相促进和互相受益的过程。
学生工作参与学科建设,可以发挥与学生联系紧密了解学生的优势,连接学生与学科建设上的断层,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学科建设上,从而推动学科建设。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后,能够清晰的把握自身发展方向,产生向上的动力,甚至激发起科研兴趣,为本学科发展建功立业。学生参与学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实施学生班导师制度、教育教学计划的修订征求学生意见、对学生进行专业导论的教育等等。实践证明,学科建设吸纳学生参与,深受学生欢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也是学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要求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发挥学生工作力量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也在逐步得到重视和实施,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能够快速的推动学生工作机制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应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2]陈文远.论高校学生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偏离与统一[J].江苏高教,2012(3).
[3]孟庆元,吕治国.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3(2).
[4]陶晓艳.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 硕士论文库.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关键词 学生工作 创新型人才 素质 培养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更本质地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功能,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同样包括大学生提高知识技能的内容,包括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容。因此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向和目标。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目的
随着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学生工作的主要目标。高校学生工作应结合国家人才需要、区域社会人才需要和高校层次特点等因素,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内涵特点、概念、类型、核心素质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科学地规划和构建学生工作新体系,使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引导、服务职能真正地、长远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积极、持续的影响,通过教育、管理、引导和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守学校特定的教育管理规律,坚持高校学生工作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方面的统一。高校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学生工作要尊重和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仅要传授前沿知识,更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上来,并以此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以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工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高校学生工作也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一)高校学生工作应转变育人理念,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管理制度是刚性的,但在学生管理实际中应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试敢闯的个体主动性。学生工作者应该在管理和服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严格管理与良好的引导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与服务之中,改变以前道德约束的方式,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在服务中赢得学生,体现学生工作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价值。
(二)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生,都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学生工作队伍可以发挥组织优势,在全体教师和学生中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健全激励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校园物质条件和环境,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制度体系。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应通过装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强化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的整合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建立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组建各种学生力所能力及的创新兴趣小组。通过以上各种平台设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学生工作应结合学生特点,创新优良学风建设载体,拓展第二课堂,完善各种激励机制,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自主组织、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兴趣小组、课题小组、学术沙龙、俱乐部、社团等,有各种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名家论坛等,还需要适时开展各类科技竞赛、辩论大赛、演讲比赛以及各类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在这样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体验创新,接受熏陶,沐浴科学气息,从而激活思维,迸发灵感。
(三)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创新人才评价制度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大胆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功能上更多地体现对创造型学生的关注,发现创造型学生的优秀品质,加以鼓励和引导。在评价标准上突出创造性学生个性标准和个体内差异性标准。在评价主体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内容上,将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纳入其中。通过改变不适宜的学生评价,有效地调动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发展信心,激励学生实现更好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业绩考核评定,还是对教师、管理干部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的考核评估,都要突出创新因素,把勇于开拓创新获得较好的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作为重要的考评标准,以此激励学生、教师和理干部积极投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一要充分体现教师“教”的能力与效果;二要充体现学生“学”的能力与效果;三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充分重视考试改革。
三、高校学生工作要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学生工作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长,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使创新型人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为他们的发展构建载体、搭建舞台,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得以发挥优势,相对充分自由、有所选择地发展自己。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品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生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需要在学生工作中营造高度自由的育人环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接纳异见和另类的声音。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争论中不断扬弃旧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建立和发展创新型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二)创新学生工作内容,鼓励学生民主参与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学生工作应淡化日常管理,更加注重引导与服务,通过创新学生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是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渠道的学习平台,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与自由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创造,优化创新型人才的知能结构。二是努力为创新型人才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质疑与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创造成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行导师制、校企合作制、研究团队制等多种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创新基金、科研奖学金,设立科研学分、能力学分、创新学分和奖励学分等,激发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四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倾向性、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创造性人格。五是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鼓励学生树立民主参与意识,在学生工作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实践,尤其在处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有关事务中,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提升自我管理与自我能力。
(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提升学工队伍创新素质
学生工作队伍必须具有创新的素质,首先要善于发现创造性人才,善于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善于总结创造性学生工作经验,把学生工作的目标定位在学生核心创新素质的培养上,把学生工作内容的实现定位在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再次,学工队伍自身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在实践中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质,促进学生工作创新。学校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教育与管理,又懂业务,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学工队伍,调动一切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因素,调动广大教师热情支持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是高校完成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任务的重要保证。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不仅加速人才培养,更有利于实现办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基地、育一流人才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互相促进和互相受益的过程。
学生工作参与学科建设,可以发挥与学生联系紧密了解学生的优势,连接学生与学科建设上的断层,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学科建设上,从而推动学科建设。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后,能够清晰的把握自身发展方向,产生向上的动力,甚至激发起科研兴趣,为本学科发展建功立业。学生参与学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实施学生班导师制度、教育教学计划的修订征求学生意见、对学生进行专业导论的教育等等。实践证明,学科建设吸纳学生参与,深受学生欢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也是学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要求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发挥学生工作力量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也在逐步得到重视和实施,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能够快速的推动学生工作机制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应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2]陈文远.论高校学生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偏离与统一[J].江苏高教,2012(3).
[3]孟庆元,吕治国.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3(2).
[4]陶晓艳.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 硕士论文库.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