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2)26-04-01
作者:王雪峰
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新型的课程形态,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价值观的创新。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展缓慢,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问题
1.活动过程僵化
在传统应试体制的影响下,广大教师习惯于“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 上课模式,习惯于确定性、封闭性、标准化的工作环境,而对新课程下的动态性、开放性、差异性的环境则不太适应。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虽然具有一定科学课的知识背景,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那种寄希望于依据某一“教材”来上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惯性行为,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相距甚远。因此,很多活动课的过程仍然是教师在绝对的主导地位来支配课堂,活动的过程也僵化为“主题——讨论——总结”这种形式。
2.确定主题困难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活动质量和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虽然教材提供了一定的主题选择参考,但各学校情况不一,所具备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具体操作起来还是难度较大。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从教学和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来设计活动主题。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提出的主题尽管是与科学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但有时也未必可行,而教师给出的课题学生未必能接受。学生生活阅历浅,思维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也不知道哪些课题值得探究,他们往往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干脆自己给出一个主题,不管学生愿意与否都得做,这样做违背了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所以教师左右为难。有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课题由于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很难坚持下去,往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与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相矛盾的。
3.活动组织困难
由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指导的教师较少,而一个活动主题研究的人数较多,学生出行安全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一个教师照顾几十个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对于胆大好动的学生来说显得精力不济,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使得教师在确定活动主题,组织校外活动时缩手缩脚,一些该选择的主题,一些该做的事因考虑安全问题而不得不搁置或放弃。社会各界对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持不同的态度,有些单位对学生提出了许多限制条件,教师怕学生做不到,也就不敢组织学生去,学生在调查中也放不开胆量。
二、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在社区中挖掘资源
社区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往往是学校难以比拟的,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相关的课程资源有:社区的自然因素极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城乡学校在自然问题探究方面,具体选题也有明显的差异。此外,在考察自然因素的同时,也应注意社区的社会因素和文化传统,以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像工农业生产、文化遗产、社会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民族习惯、政府与社会机构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2.在生活中寻找主题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科学课知识紧密相关,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有可能成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不少中小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都涉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从自身生活所遇到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或研究项目,如:“蔬菜与我们的生活”、“中学生饮食习惯、营养状况与身体健康研究”、“防治白色污染”,“一次性用具的耗损”,鼓励中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养成问题意识,形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此外,教师在活动指导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可供学生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课题的内容和题目。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学生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如留心观察体验自身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开展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问题讨论会,为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提供机会;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进行问卷调查,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集中起来。
3.构建学习化教师队伍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一支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当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措施是构建学习化组织。学习化组织不是将一个组织办成一所学校,而是要突出学习在一个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学习”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是学习与工作不可分离,即要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强调工作中的反思,将工作学习化,又要把学习看作与工作一致,提出要求,进行规划、检查、考核,将学习工作化。二是除了个人外,更强调组织的学习、团体的学习。在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学习不再是在教室或上岗前的孤立的活动。人们也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习将是劳动的新形式。因此,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的社区。教师必须将工作与自身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科学活动课的目的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校的努力加以解决,如观念和制度上的问题。有的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311800)
作者:王雪峰
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新型的课程形态,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价值观的创新。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展缓慢,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问题
1.活动过程僵化
在传统应试体制的影响下,广大教师习惯于“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 上课模式,习惯于确定性、封闭性、标准化的工作环境,而对新课程下的动态性、开放性、差异性的环境则不太适应。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虽然具有一定科学课的知识背景,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那种寄希望于依据某一“教材”来上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惯性行为,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相距甚远。因此,很多活动课的过程仍然是教师在绝对的主导地位来支配课堂,活动的过程也僵化为“主题——讨论——总结”这种形式。
2.确定主题困难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活动质量和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虽然教材提供了一定的主题选择参考,但各学校情况不一,所具备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具体操作起来还是难度较大。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从教学和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来设计活动主题。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提出的主题尽管是与科学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但有时也未必可行,而教师给出的课题学生未必能接受。学生生活阅历浅,思维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也不知道哪些课题值得探究,他们往往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干脆自己给出一个主题,不管学生愿意与否都得做,这样做违背了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所以教师左右为难。有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课题由于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很难坚持下去,往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与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相矛盾的。
3.活动组织困难
由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指导的教师较少,而一个活动主题研究的人数较多,学生出行安全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一个教师照顾几十个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对于胆大好动的学生来说显得精力不济,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使得教师在确定活动主题,组织校外活动时缩手缩脚,一些该选择的主题,一些该做的事因考虑安全问题而不得不搁置或放弃。社会各界对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持不同的态度,有些单位对学生提出了许多限制条件,教师怕学生做不到,也就不敢组织学生去,学生在调查中也放不开胆量。
二、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在社区中挖掘资源
社区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往往是学校难以比拟的,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相关的课程资源有:社区的自然因素极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城乡学校在自然问题探究方面,具体选题也有明显的差异。此外,在考察自然因素的同时,也应注意社区的社会因素和文化传统,以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像工农业生产、文化遗产、社会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民族习惯、政府与社会机构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2.在生活中寻找主题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科学课知识紧密相关,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有可能成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不少中小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都涉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从自身生活所遇到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或研究项目,如:“蔬菜与我们的生活”、“中学生饮食习惯、营养状况与身体健康研究”、“防治白色污染”,“一次性用具的耗损”,鼓励中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养成问题意识,形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此外,教师在活动指导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可供学生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课题的内容和题目。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学生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如留心观察体验自身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开展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问题讨论会,为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提供机会;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进行问卷调查,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集中起来。
3.构建学习化教师队伍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一支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当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措施是构建学习化组织。学习化组织不是将一个组织办成一所学校,而是要突出学习在一个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学习”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是学习与工作不可分离,即要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强调工作中的反思,将工作学习化,又要把学习看作与工作一致,提出要求,进行规划、检查、考核,将学习工作化。二是除了个人外,更强调组织的学习、团体的学习。在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学习不再是在教室或上岗前的孤立的活动。人们也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习将是劳动的新形式。因此,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的社区。教师必须将工作与自身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科学活动课的目的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校的努力加以解决,如观念和制度上的问题。有的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