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地域风格二胡流派的旗帜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曾经在文章中提到:“魯日融先生是‘秦派二胡’的杰出代表和领袖”。可以说,从“秦派二胡”自西安音乐学院诞生以来,它的形成与发展,它的建设和取得的成绩,每一步都与鲁日融先生密不可分。从1961年全国首届二胡教材会议第一次提及“陕西风格二胡流派”的概念,到秦派二胡学科的逐步形成和建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都凝聚着鲁日融先生的辛勤和智慧。本文旨在通过对鲁先生与“秦派二胡”的诞生、其作品的创作、人才的教育与传承以及编创“秦派二胡”教材、发表论文及著作等诸多方面的梳理,总结出鲁日融先生对于秦派二胡学科建设的贡献和他在秦派二胡学科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性。继而提出鲁日融先生是“秦派二胡”这一地域风格二胡流派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鲁日融;秦派二胡;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秦派二胡”作为二胡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学派,依托民族乐器二胡为载体,展现了陕西传统音乐特色和本土文化意识,深具西部音乐美学意蕴。现有作品不少于100首,其中不少作品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秦派二胡”艺术集创作、教学、表演、科研于一体,是新中国、新时代二胡艺术发展的产物,是陕西民族音乐家表现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创造。提起“秦派二胡”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开拓者和领路人——鲁日融先生。
  鲁日融先生1954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西安音乐学院前身),他是学校培养的第一位二胡专业毕业生,也是第一位留校任教的二胡老师。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辛勤的耕耘,率领着他的学生们开创了“秦派二胡”艺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不仅得到了国内专家同仁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还广播海外,扬名美国、东南亚等地。
  人们提到“秦派二胡”艺术,提到它的代表作品《秦腔主题随想曲》《迷胡调》……自然,要提到鲁日融先生。因为“秦派二胡”艺术自诞生起,它的建设、发展、辉煌、成绩,每一步都与鲁日融先生密不可分,可以说处处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一、鲁日融先生与“秦派二胡”学科的创立
  每每人们提及“秦派二胡”的形成和创立,总要说起1961年8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首届二胡、琵琶教材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由政府主持召开的就二胡教育、教材建设、二胡音乐创作与演奏等具有历史性的重要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还举办了两场民族音乐会,鲁日融先生作为教材会议的代表被邀请于9月4日在上海音乐厅演奏《丰收道情》《迷胡调》两首作品。当时《文汇报》《新民晚报》评论说:“鲁日融的演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独树一帜的陕西风格演奏家”。著名二胡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修棠先生则预言:“西安代表鲁日融用陕西戏曲音乐编创的《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风格独特,像这样的作品对二胡演奏艺术是有所推动、有所突破的。将来拓宽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流派、新的风格……”二胡界前辈蒋风之先生、刘北茂先生、张季让先生也都对这种新的创作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说:“方向正确,坚持下去,定有收获……”
  这次会议之后,鲁日融先生更加坚定了创立陕西地域二胡风格流派的构想。其实,早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开始了实现这个构想的努力。
  鲁日融先生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就受到了油达民老师的影响,重视编写有地域特色的教材。1957年油达民调离之后,鲁日融先生相继编写了《二胡教程》《新编迷胡小曲20首》和六首二胡独奏曲。这些工作的完成,都是在1961年教材会议之前。
  所以说事物的形成大抵都是如此,要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一个先创造、建设,再梳理、总结的过程。“秦派二胡”也不例外。
  鲁日融先生创立了“秦派二胡”并为之奋斗,然而真正对其梳理和总结却是在1986年。上世纪80年代,二胡界的老前辈张韶先生又一次提出了二胡派别的概念。这时的“秦派二胡”还仍然被大家广泛称为“陕西风格二胡流派”。鲁日融先生在他的文章《“秦派二胡”及其风格技法》中,第一次正式的书面提出“秦派二胡”这一称谓,并明确定义了“秦派二胡”的音乐风格、演奏技法以及其美学特征。这也是首篇对“秦派二胡”艺术进行研究的论文。
  二、鲁日融先生与“秦派二胡”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一个派别的成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坎坷的过程。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努力,才是盖起“秦派二胡”这间大厦的一砖一瓦。
  “秦派二胡”之所以能够“立派”,首要条件便是拥有大量的作品。
  作为“秦派二胡”的开山鼻祖,鲁日融先生的艺术创作不仅丰富了“秦派二胡”的作品库,更是树立了“秦派二胡”作品的创作方向。与鲁日融先生攀谈中得知,他从自己创作的20余首二胡曲中,精选出具有秦风秦韵的作品十首,命名为“秦韵十谱”,并出版。《迷胡调》(1958年)、《秦腔主题随想曲》(与赵振霄合作。1959年根据同名民族器乐曲移植改编)、《丰收道情》(1960年)、《信天游》(1961年)、《欢乐的秦川》(1964年)、《赶车》(1967年)、《采花》(1979年)、《曲江吟》(1979年初稿,1987年修改定稿)、《长安社火》(1981年与赵季平合作创作民族管弦乐版,1986年改为二胡独奏版)、《迷胡主题变奏曲》(2004年)
  从上述作品中,不难看出,鲁日融先生的“秦派二胡”创作所具有的特点:
  首先,半数以上的作品集中在1976年之前。这个时期正是“秦派二胡”的“成长期”。相对于“秦派二胡”的其他作品,如上世纪70年代的《送肥路上》(关铭、吴桐曲)、80年代的《兰花花叙事曲》(关铭曲)、《秦川谣》(吴桐曲)等,鲁日融先生的创作可以说“开秦派二胡创作之先河”。给后面的“秦派二胡”创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其次,所有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取材于陕西民族民间音乐。如《迷胡调》《采花》取材于关中地方戏曲——迷胡;《信天游》取材于陕北民歌;《丰收道情》取材于陕北道情;《秦腔主题随想曲》《长安社火》取材于秦腔;《欢乐的秦川》取材于关中韩城秧歌;《曲江吟》取材于碗碗腔……这些作品,体现了“秦派二胡”博大的文化容量和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再次,鲁日融先生的创作从1958年直至2004年,时间跨度之大不禁令人赞叹,一方面体现出先生笔耕不辍,不断为“秦派二胡”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更体现出先生敢于创新、与时俱进,以导师的身份不断为“秦派二胡”的发展“领航引路”。
  “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绝不是靠一两个人或一两首作品,它必须有一个几代艺术家组成的‘传承带’,它还要有一系列代表曲目及由此构成的技法和风格”。
  一个人不能叫做派别,一个派别至少应该有一群人组成一个具有明确传承关系的整体。鲁日融先生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二胡教师,正是为“秦派二胡”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和“接班人”。
  这一代代的传承队伍,见证了“秦派二胡”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这个队伍里的每个人,都与鲁日融先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用先生的话说:“西安音乐学院是培养‘秦派二胡’艺术的摇篮”。
  西安音乐学院在“秦派二胡”的发展和建设中是重要的基地,是传承的“第一线”。這个队伍里,一部分留校工作,沿着鲁日融先生给出的方向,将“秦派二胡”继续传承下去。更有相当一部分走向了演出团体、艺术研究机构等工作岗位,成为中央和地方专业院团的演奏家。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传播着“秦派二胡”艺术。
  这个庞大的传承、传播群体有一个共同的“根”——鲁日融先生。
  三、鲁日融先生对“秦派二胡”学科建设的贡献
  为了拓展“秦派二胡”的艺术发展空间,鲁日融先生在长期的创作和舞台实践中,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发表论文、著书立说、编创教材等一系列工作来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秦派二胡”建设,奠定了“秦派二胡”艺术的理论基础。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鲁日融先生就开始着手编创“秦派二胡”的教材,他编写的《二胡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新编迷胡小曲20首》在1961年的“教材会议”上得以展示,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后来,这部《二胡教程》于1976年重新补充修订为上、下两册,成为“秦派二胡”的基本教材。先生还为“秦派二胡”编创了百余首练习曲。
  鲁日融先生撰写过多篇有关秦派二胡的文论,其中《“秦派二胡”及其风格技法》、《“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学习、研究秦派二胡的重要文献。
  《“秦派二胡”及其风格技法》发表于1986年的《群众音乐》刊物和天津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学习》,文章从“秦派二胡”音阶、调式特征、演奏技法等诸多方面,深度剖析了“秦派二胡”的风格特征,其分析模式也成为后人研究和解析“秦派二胡”的蓝本。
  《“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发表于2009年,这篇论文不但将“秦派二胡”的“身世来历”“成长过程”讲述的细致、翔实,更提出了“抓创作”“讲理论”“重教育”“促演奏”的四大指导性指示。
  作为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2009年他先后主持编写的《“长安乐派”研究文集》(17篇)和《秦派二胡曲论》,是两本关于“长安乐派”“秦派二胡”的大型著作,其中收编了“秦派二胡”曲谱33首,收录研究文论22篇;2013年出版《“秦派二胡”研究文论》,分“缘启篇”“耕耘篇”“探索篇”和“情缘篇”四大板块,收集论文共计37篇,16万余字。
  除了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外,鲁日融先生还言传身教,通过演出、讲学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秦派二胡”的传播与发展。
  “艺术流派固然是人物、传承、作品三要素缺一不可,但是创造流派的人物如无艺术与人格魅力,那将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历史上的戏曲流派哪一个不是这样呢?”
  “秦派二胡”艺术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与首任“艺术总监”鲁日融先生的艺术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鲁日融先生对于“秦派二胡”的艺术定位非常准确。不论是他编创的练习曲或是乐曲,无一不是从丰富的陕西地域音乐文化的土壤里汲取营养,这种“营养”有多种元素,又相对风格统一。如陕北、陕南的民歌;关中的秧歌、社火;戏曲秦腔、迷胡、碗碗腔等等,虽然种类繁多,但无一不是陕西特色,无一不是体现了浓郁的“秦地”风韵。这种植根传统的态度和艺术理念,支撑了“秦派二胡”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保持着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鲁日融先生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秦派二胡”的教材建设在先生的开创和带领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地发展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初具规模,而且已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而“秦派二胡”作品则更是一代接一代不断有新曲目的涌现。这种“接力”得益于鲁日融先生对于艺术和传承的严格要求。
  鲁日融先生十分重视人才的传承和培养。笔者作为新世纪“秦派二胡”接班人中的一员,虽然没有机会直接师从于鲁日融先生,但在一些演出和比赛的准备过程中,都曾亲身感受过先生的言传身教、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可以说,西安音乐学院每一位二胡青年教师都得到过先生在艺术上的关心和指导。
  鲁日融先生“善于”宣传和推广“秦派二胡”。笔者认为,鲁日融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秦派二胡”之所以有今天的声誉,除了几代人的努力外,与宣传和展示也是分不开的。《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等脍炙人口的名曲得以流传,无不是通过演出、比赛和学术交流。这些都得益于鲁日融先生的艺术理念和人格魅力。先生在艺术上不保守,更没有门户之见。遇人请教,他总是“倾囊相授”。由于鲁日融先生毫无保留的传授,使得“秦派二胡”得以在“异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使 “秦派二胡”广泛的传播于海内外。
  可以肯定的说,鲁日融先生是“秦派二胡”这一地域风格二胡流派的“一杆大旗”,而继往开来的“秦派二胡”人,顺着这面“旗帜”指引的方向,一定能够将它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平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鲁日融.“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
  [2]关铭.秦派二胡——长安乐派的重要基石[J].“长安乐派”研究文集,2009.
  [3]邵吉民.立派传宗立发展根深叶茂话二胡——“秦派二胡“学术论坛评述[J].人民音乐,2010.
  [4]乔建中.秦风·秦韵·秦派——二胡《秦腔主题随想曲散议[J].人民音乐,1995.
  [5]乔建中.民族音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J].“秦派二胡”艺术研究文论, 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桂东南“八音”为流传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汉族吹打乐,属于民间的礼俗性音乐,是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相结合的一种演奏形式,其中又以玉林“八音”最具代表性。从众多玉林“八音”曲谱中不难发现,其旋律的衍生发展继承着我国民间器乐曲一贯的艺术特色,即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旋律看似相同却有着明显的对比,而它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曲调都是由主体旋律、固定节奏样式的锣鼓点以及固定旋律的相思调拼接构成。本
期刊
【摘要】当下已经有很多学校在运用翻转式课堂的理念教育教学,但仅仅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笔者觉得音乐学科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尝试着去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让“优秀”的学生不再重复地学习,让“后进”的学生能迎头赶上学习的进度,让学生更乐于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为学生一生快乐学习而服务。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视频;乐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摘要】同宗民歌是指一首民歌的“母体”由于音乐传播的作用,由一地流传到另一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出若干“子体”民歌群。本文将对江苏三地的《茉莉花》进行音乐形态分析,并结合语言和环境等文化因素来探究其流变的原因。  【关键词】茉莉花;同宗民歌;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9月,笔者有幸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胡行岗教授关于同宗民歌的讲座
期刊
【摘要】博一的第一学期,有幸聆听了张振涛老师关于《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的解读,并于寒假细读了这本著作,用震撼、惊讶、由衷地钦佩这些词语表达显得有些不真实,最真实的感觉是我从中的收获和对自己博士论文的启发,有感之余写下了这篇书评,先生的这本书用“匠心独运”这样的词语来评价恰到好处。  【关键词】笙;竽;音律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9月,怀着
期刊
【摘要】在阿根廷探戈发展的150年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的大起大落,但这依然阻挡不了影响世界音乐发展的脚步。本文对阿根廷探戈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概况与作曲家们进行了介绍,以对探戈音乐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越来越多的同仁们关注探戈音乐。  【关键词】阿根廷;起源;历史脉络;成就;皮亚佐拉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阿根廷探戈的起源  大多数人认为
期刊
【摘要】现代家长带孩子到剧场观看儿童剧,不是用来消遣,更不是简单的双休日娱乐活动,而是有着某种教育意义在里面。儿童剧是通过感官相结合的方式给孩子们带来音乐舞美的艺术体验,一部好的儿童剧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使孩子们在观看之时轻松并主动地接受到音乐、表演、道德等各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们分辨是非善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而且,
期刊
【摘要】视唱练耳课是专业音乐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四部和声训练则是培养学生建立一种和声的调式感觉与和声功能听辨的基础。掌握四部和声听觉及分析能力不仅巩固学习者的基本音乐能力,还训练了学习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学习者综合音乐素质的高级手段,是视唱练耳课程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对于一本以听觉训练为主的著作,“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传统纸质教材或者即使配置了有关光盘资源
期刊
【摘要】口弦又称“口簧、口琴”等,在中国有20多个民族有口弦这件乐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口弦的独特称呼。我国对口弦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从此相关学者对口弦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以我国目前对口弦研究的文章为基础,对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口弦音乐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简析。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口弦;研究现状;简析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獻标识码】A  在
期刊
【摘要】视唱练耳课程,是学习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与理论相联系的一门重要学科。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对视唱练耳与音乐审美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视唱练耳学习者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基础技术训练,还应关注其对于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加强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的能力,改善一度对于视唱练耳专业的传统认知。以身作则,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断地觉知,感受并创新和表达,将视唱练耳很好地传承,发展下
期刊
【摘要】2018年8月1日至8月30日,由宋飞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课程讲授、现场教学以及实训汇报阶段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顺利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余个地区的30名学员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政策扶植下聆听了来自全国25位专家学者的三十余节专题讲座以及接受了不同形式的舞台演奏训练。对于个人而言,学员们在高强度、高定位、高水准的二胡艺术研修过程中,演奏技能、风格手法、演奏理念、审美鉴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