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综合指数法等,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选择了包括≥10?C积温、无霜期、耕地坡度、地形部位、耕层厚度、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及抗旱能力等11个评价因子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对逊克农场基本农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一级地IFI(地力综合指数)>0.788,面积为53350.0亩;二级地IFI0.736~0.788,面积为199864.0亩;三级地IFI0.685~0.736,面积为147774.0亩;四级地IFI0.633~0.685,面积为66192.0畝;五级地IFI0.581~0.633,面积为36023.0亩;六级地IFI<0.581,面积为25369.0亩。
关键词:GIS;耕地;耕地地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36-1
1 研究区材料、数据
1.1 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逊克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北坡,逊克县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27°34′~129°03′,北纬48°58′~49°35′,海拔200~400m,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逐渐倾斜,相对高差300m,地面平均坡度在1/200~1/250之间。全场地势可概括为三类:丘陵山地,洼沟走廊,平台大岗(台地,主要土壤分为暗棕壤、草甸白浆土、黑土、沼泽土和草甸土五个土壤类型,其中暗棕壤面积最大,占全场总耕地面积的30.7%。
1.2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是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少量合适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模糊隶属函数,采用累加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综合地力指数。
2 评价结果与分析
逊克农场耕地总面积528572.0亩,评价耕地621块,综合指数最大值为83.94,最小值为52.97,均值为70.86,标准差为6.30,采用等间距法进行地力划分。
结果表明:全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在0.581~0.788之间。全场528572.0亩基本农田耕地可分为六级,其中,一、二级地为高产地块IFI(地力综合指数)>0.736,一、二级地面积为25321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71%;三、四级地为中产地块IFI0.633~0.736,面积为213966.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48%;五、六级地为低产田块IFI<0.633,面积为6139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81%。
农场一、二级地集中分布北部区域,主要分布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管理区;该区域土壤有机质、速效K和有效P等主要养分含量高,是高产稳产的良田。利用上几乎没有限制因素,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可以安全地种植作物,是高产、稳产农田。
农场三、四级地在全场范围内分布较为分散,主要以南部为主。三、四级地分布在第一、第三、第七等管理区;土壤以中壤为主,有少量低产田,土壤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局部地块需要进一步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提高排涝能力。另外耕地坡度较大的地块要注意水土保持。
农场五、六级地主要分布在第四、第八等及部分第三管理区;分布在东北黑龙江边、西北河流阶地和东南部丘陵地带,对农业生产有较大限制,对农作物选择性强,多为沿江河流阶地,土壤较瘠薄,土壤质量差,土壤物理性差,跑水跑肥。
从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来看全场总体土壤养分水平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可以安全地种植作物,是高产、稳产农田。
属性数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权重指数分别占9.9%,9.3%,7.4%,坡度占9.3%;≥10?C积温,无霜期,抗旱能力各占11.1%,说明有机质、有效磷、坡度、≥10?C积温、无霜期、抗旱能力在耕地地力评价的作用较大,是农场增产的限制因子,其他指标所占比例较低,作用较小。
由此可见,本次耕地地力评价利用快速高效的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地力评价方法相结合,进行区域耕地地力评价是科学、合理、高效的,具有现实可行性。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以逊克农场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和分析研究区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以地块法为评价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建立了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pGIS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土壤质地及各种养分分布图等相应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耕地的基础地力。通过对研究的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点结论:
(1)在耕地地力评价中,利用模糊数学模型,结合特尔斐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更能准确地反映耕地的地力差异,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精度。
(2)研究结果与农场的具体实际相符,说明本次评价过程中所采取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为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3)根据对采样点测土配方的数据分析,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可以有效掌握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农户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时调整配比,评价结果对农场今后制定可行的施肥技术指导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但因为此评价方法操作面积大,区域广,而本研究主要依靠专家,因此结果归根到底仍属于专家们的集体主观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可能在作物产量上出现与评价分级不符的情况,这也是此方法之缺陷。
作者简介:李庆民(1977-),男,汉族,黑龙江望奎人,本科,黑龙江省逊克农场第三管理区农艺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在职研究生,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关键词:GIS;耕地;耕地地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36-1
1 研究区材料、数据
1.1 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逊克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北坡,逊克县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27°34′~129°03′,北纬48°58′~49°35′,海拔200~400m,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逐渐倾斜,相对高差300m,地面平均坡度在1/200~1/250之间。全场地势可概括为三类:丘陵山地,洼沟走廊,平台大岗(台地,主要土壤分为暗棕壤、草甸白浆土、黑土、沼泽土和草甸土五个土壤类型,其中暗棕壤面积最大,占全场总耕地面积的30.7%。
1.2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是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少量合适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模糊隶属函数,采用累加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综合地力指数。
2 评价结果与分析
逊克农场耕地总面积528572.0亩,评价耕地621块,综合指数最大值为83.94,最小值为52.97,均值为70.86,标准差为6.30,采用等间距法进行地力划分。
结果表明:全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在0.581~0.788之间。全场528572.0亩基本农田耕地可分为六级,其中,一、二级地为高产地块IFI(地力综合指数)>0.736,一、二级地面积为25321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71%;三、四级地为中产地块IFI0.633~0.736,面积为213966.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48%;五、六级地为低产田块IFI<0.633,面积为6139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81%。
农场一、二级地集中分布北部区域,主要分布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管理区;该区域土壤有机质、速效K和有效P等主要养分含量高,是高产稳产的良田。利用上几乎没有限制因素,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可以安全地种植作物,是高产、稳产农田。
农场三、四级地在全场范围内分布较为分散,主要以南部为主。三、四级地分布在第一、第三、第七等管理区;土壤以中壤为主,有少量低产田,土壤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局部地块需要进一步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提高排涝能力。另外耕地坡度较大的地块要注意水土保持。
农场五、六级地主要分布在第四、第八等及部分第三管理区;分布在东北黑龙江边、西北河流阶地和东南部丘陵地带,对农业生产有较大限制,对农作物选择性强,多为沿江河流阶地,土壤较瘠薄,土壤质量差,土壤物理性差,跑水跑肥。
从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来看全场总体土壤养分水平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可以安全地种植作物,是高产、稳产农田。
属性数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权重指数分别占9.9%,9.3%,7.4%,坡度占9.3%;≥10?C积温,无霜期,抗旱能力各占11.1%,说明有机质、有效磷、坡度、≥10?C积温、无霜期、抗旱能力在耕地地力评价的作用较大,是农场增产的限制因子,其他指标所占比例较低,作用较小。
由此可见,本次耕地地力评价利用快速高效的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地力评价方法相结合,进行区域耕地地力评价是科学、合理、高效的,具有现实可行性。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以逊克农场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和分析研究区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以地块法为评价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建立了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pGIS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土壤质地及各种养分分布图等相应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耕地的基础地力。通过对研究的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点结论:
(1)在耕地地力评价中,利用模糊数学模型,结合特尔斐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更能准确地反映耕地的地力差异,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精度。
(2)研究结果与农场的具体实际相符,说明本次评价过程中所采取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为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3)根据对采样点测土配方的数据分析,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可以有效掌握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农户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时调整配比,评价结果对农场今后制定可行的施肥技术指导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但因为此评价方法操作面积大,区域广,而本研究主要依靠专家,因此结果归根到底仍属于专家们的集体主观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可能在作物产量上出现与评价分级不符的情况,这也是此方法之缺陷。
作者简介:李庆民(1977-),男,汉族,黑龙江望奎人,本科,黑龙江省逊克农场第三管理区农艺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在职研究生,从事农业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