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馒头” 年产销5个亿

来源 :生意经·经营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年前,他怀揣着4000元钱去上海寻梦;13年间,为了梦想,他屡败屡战,并两次付出了血的代价;13年后,他所打造的“馒头传奇”,一年产销包子高达5个亿。
  他就是来自安徽怀宁的农村娃刘会平。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馒头传奇”……
  只要还有一个员工,我就是老板
  1998年3月,21岁的小伙刘会平怀揣着4000元钱来上海寻梦。刘会平的老家在安徽安庆一个偏僻的小镇,镇上很多人都在外地做面点生意。初中毕业后,刘会平凭借所学的面点手艺,分别在常州、贵阳和南宁卖过包子。
  闯荡的地方多了,刘会平的眼界逐渐放大。他转战上海打拼,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为了省钱,刘会平买了硬座票,火车到站后,扛着大包的刘会平顿时蒙了——出现在眼前的全是高楼,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车水马龙,面对着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的大都市,刘会平的心里竟然产生了一丝恐惧:光靠卖包子,能在上海站住脚跟吗?
  安顿下来之后,刘会平立即忙碌开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既然已经来到上海,就必须放手一搏。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首先要找到一个适合蒸包子的门面。
  那段时间,为了找到价廉物美、适合开包子店的门面,刘会平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在上海的遵义路上,看到了一间小门面正在出租,他果断地以6000元租金租下了这间承载着他所有梦想的小门面。开业后,刘会平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在天亮以前让第一批包子出笼。其中的辛劳只有刘会平自己知晓,有时他将面和到一半,就睡着了,甚至连吃饭时,也会吃着吃着就打起了盹……
  创业初期,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个坚强的年轻人。刘会平初来乍到,不了解上海人的口味,他的包子店生意并不理想。无论刘会平如何吆喝,每天的营业额也只能在200元以下徘徊。每月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住房租金,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亏得血本无归。
  半个月后,生意仍然毫无起色。为了减少损失,刘会平不得不关了他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包子店。第一次来上海开店,就亏了4000多元钱,更要命的是,这些钱都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想着自己的付出和残酷的现状,刘会平将自己关在出租屋里大哭起来。
  刘会平的姐姐得知弟弟的现状后,立即赶到上海,将4000元钱递到了弟弟的手里,鼓励他说:“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
  在姐姐的鼓励下,刘会平重新振作起来。1999年初,新的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开业了。让刘会平高兴的是,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但这种喜悦感没持续多久,他的隔壁也开了一家包子店。由于那家店的包子味道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店门口每天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刘会平的生意很快衰退下来。经历了这次挫折,刘会平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迟早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刘会平的包子店再次关门易主。一连遭遇了两次失败,刘会平并没有被打趴下。他告诉自己:“无论境况多艰难,只要店里还有一个员工,我就是老板。”跟上次不同的是,刘会平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他意识到,对于包子店来说,成功与否与店面的位置、包子的口味以及有效客户关系都非常大。
  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刘会平决定进行差异经营。他高薪聘请了一位面点师傅,专门做起了生煎。这个师傅熟悉上海人的口味,做的花样又多,刘会平的包子店生意终于迎来了春天。
  看着门前排队买包子的顾客,刘会平终于笑了。同行看见做生煎生意好,很多人纷纷跟风“克隆”,再加上那段时间发生了猪瘟,很多人都不敢再买生煎,曾经火爆的生意再度关门。不过,跟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时,刘会平的手上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东山再起,并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站稳脚跟。
  峰回路转,我在黄金路段卖包子
  刘会平没有急于开新店,他决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熟悉上海的小吃市场,做到有的放矢。
  他去了很多经营小吃的门店,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外面小摊经营的小吃,虽然便宜,但不太卫生;一些大的连锁小吃店,虽然卫生,但大多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好。
  能否将这两点结合起来,钻这中间的空子,重新创立一种新的包子经营模式呢?刘会平对自己这个想法充满了信心。很快,一家装修一新的包子店在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开业了。
  “老店新开”,刘会平胸有成竹,他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下足了工夫:“宏观”上,他将门面装修一新,改变了以前包子店给人脏兮兮的感觉;“微观”上,他将包子重新进行了改进,他希望自己包子店经营的包子,皮要薄,入口即化,馅要大,味道可口。为了走正规化路线,刘会平还给他的包子店取名为“刘师傅大包”。包子店开业后,生意果然一路攀升。
  为了将事业做大,刘会平准备再次挑战自己,他要借钱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开店。南京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地带,街道上大多是豪华饭店和大型连锁餐厅,6毛钱一个的小包子店能在南京路上站稳脚跟?家人都认为他疯了,同行更是认为他会亏得连家都不认识。
  让刘会平记忆犹新的是,包子店开业前,他在往包子店搬东西的时候,一个正在执勤的交警问刘会平:“你租这里的门面准备做啥?”当听说他要开包子店时,交警睁大了眼睛:“你在南京路上开包子店?你是不是准备喝西北风啊?”
  在诧异的目光中,刘会平的包子店开业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刘师傅大包”门前竟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而且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对此,刘会平有自己的分析。他认为,虽然南京路上的门面租金贵,但人流量大,而且大多是白领,因为白领大多是早晨来不及吃早餐的,所以这些白领都是自己包子店的“有效客户”,只要自己的包子卫生,味道好,就一定会受到白领的青睐,包子店的生意自然无可担忧。
  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打击,刘会平终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那一年,他不仅赚了50多万的纯利润,而且还娶回了一位漂亮的妻子,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然而,沉浸在喜悦中的刘会平没料到,一场血案正悄悄向他逼近。
  那天,一个做包子的同行打电话给刘会平,让他到一个约定地点,说有要事相商。刘会平到达约定地点后,正在四处张望约定的人,谁知,一把剪刀突然朝他的脸部捅来,他本能地用手一挡,剪刀刺碎了眼镜片,扎在了头上,鲜血顿时流了下来。他被送往医院,伤口整整缝了18针。
  事后,刘会平才得知,原来这个同行认为“刘师傅大包”生意太火爆了,抢了他的生意,所以实施报复。在外闯荡多年的刘会平根本不会被这种威胁吓倒,大家在外打拼都不容易,他并没有选择起诉同行,而是宽容地放过了对方。
  “刘师傅大包”在南京路取得成功,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早餐市场是块非常大的蛋糕,发展空间非常大,如果做成功了,照样能成为亿万富豪。就在他信心十足的时候,一个经常买包子的白领对刘会平说:“你们的包子味道确实不错,但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带到办公室去吃,你们如果能像麦当劳那样成为品牌就好了。”
  一句话提醒了刘会平,他开始思索走连锁发展的路子,为了改变传统包子店给人的印象,他给包子店取了一个时尚又带着洋味的名字——芭比馒头,并按照公司化路线运营。路线规划好后,在实际中却遇到了困难,那就是随着员工的增多,刘会平的管理能力日益受到挑战。毕竟,他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闯荡。工作之余,刘会平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经济管理,想尽快弥补自己管理能力上的不足。
  为了将包子生意做大,从2003年开始,刘会平一直在忙着做两件事:一是吸引技术类和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二是建立馅料加工厂,以此保证所有包子的口味一致。一个开了几家包子分店的人竟然要开馅料加工厂,这在一些同行中被讥笑为无稽之谈。刘会平没有理会这些,从在黄金商业地段南京路上开店,再到今天的计划开馅料加工厂,刘会平所走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另类色彩。
  在刘会平的努力之下,半年后,馅料加工厂终于建成。在这期间,“芭比馒头”又增加了30多家分店。
  一天,一个老顾客在买包子时对刘会平说:“过去你家的包子一口就能咬出馅来,可现在不行了……”顾客很平常的一句评价,让刘会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所有包子店的包子质量不统一,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经过思索,刘会平想出了一个对策:能否把做好的生包子进行速冻,到了各个包子店后再上笼蒸熟?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在现实中却遇到一个很难的问题,面点行业称之为冷冻面团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会平专门去请教了面点行业的专家,专家也在理论上同意了刘会平的看法,不过在现实中,国内还没有任何厂家在批量生产中成功破解冷冻面团技术。
  既然理论上可行,刘会平觉得自己一定能克服这个难题,他花重金成立了开发冷冻面团技术小组,每天都和工人一起进行试验。
  一天晚上,刘会平正在和工人一起做试验,在清理机器上的面粉时,突然手指被机器绞了一下,刘会平疼得尖叫起来,立即用另一只手将流血的手指握住。工人们赶快将刘会平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刘会平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一截,必须要将切掉的手指找回来迅速接上。工人们立即打车赶了回去,在机器里面找到了那截被切掉的手指……
  就是在这种艰辛的付出之下,刘会平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他的事业发展速度更惊人了。谁知一场更大的风波悄然降临。
  “芭比馒头”味道好又卫生,逐渐成为上海人心目中的品牌早点,一些不法分子悄悄盯上了这块肥肉。
  那天,刘会平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对方声称:“你们公司就是骗子,为何收费后,就没了后续服务……”刘会平在经过调查后得知,原来是有人冒充“芭比馒头”,在外乱收加盟费。为了维护这个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品牌,刘会平毫不手软地将对方告上了法庭。
  最终法律还了刘会平一个公道,媒体也跟进报道了这次“加盟风波”官司。让刘会平意外的是,经过这次媒体的报道,“芭比馒头”的品牌更响亮了,要求加盟的人更多了。同时,刘会平也敏锐地意识到,“芭比馒头”的加盟必须要走正规化路线:统一网站、统一装修、统一经营。
  经过整改的“芭比馒头”以更加专业化的面孔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前。2010年,“芭比馒头”在上海的加盟店高达400多个,在江浙地区也有40多家,为了降低芭比馒头加盟者的风险,确保所有的加盟店年利润都在10万以上,公司对每一个加盟店都会进行选址考察和后期的培训。
  2011年初,经过层层评比,刘会平被评为“安徽年度经济人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会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每个包子的净利润只有一角钱,但他的“芭比馒头”,实现了年产销包子5个亿的行业奇迹……
  一个农村出来的打工汉,如今成为千万富豪,让无数人赞叹、敬佩。但很多人也许想不到的是,迄今为止,刘会平还没买过一辆私家车,他的妻子每天凌晨5点就赶往店铺,和员工们一起蒸包子,每天晚上回家都在8点以后。刘会平的奋斗目标到底是什么呢?他悄悄告诉笔者:“我首先要为安徽人争光,另外,从战略眼光来看,公司要想实现国内连锁化,并开拓国外市场,以及将来的上市,要走的路还很远,我们必须时刻努力着、准备着……”
其他文献
朋友,你也许正在思考着自主创业做一个什么样的赚钱项目好呢?也许你想到了要开一个面馆;也许你现在正在筹划着开一个面馆;也许你已经开着面馆,生意还可以,但还计划着怎样得到一个口味超群的技术让面馆生意更加红火;也许你开的面馆生意不怎么样,而你正焦头烂额合计着如何走出困境;也许你正在眼巴巴地看着邻近的面馆大把大把地赚着钞票,而自己却因为选择的技术不过硬,或者是做的连锁加盟面馆因多种原因赚不到钱。  朋友,
期刊
去年夏天,我陪一个朋友去乐活概念专业祛痘抗敏中心治痘。我朋友的脸挺严重的,认识她已经好几年了脸上一直有痘痘,这治那治的,我觉得这次也不可能治好,但是为了不打击她还是陪她去了。然后却出乎我的意料——一个多月后,再见到我朋友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脸的确好了很多,我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在我朋友治疗的时候,约了我一起去,亲眼看见她的对比照片从一张满脸痘痘变回了一张细腻光滑的脸蛋,这一切不禁让我对乐活皮肤专
期刊
很多人纳闷:为什么许多同行纷纷倒下,而汪新年始终屹立不倒,反而更加强大?其实奥秘很简单:汪新年办学多年以来,坚持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理论+临床实践。理论+临床实践是黄山民间医术的持续发展的法宝,也是与竞争对手最大的差异。  不少医术教学单位表面看似挺好,然而大多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临床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学员只能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回家后根本无法开展就诊工作,所谓坐而论道易,实践难。而在黄山民间医术,汪新
期刊
他叫马瑞超,家住泡崖小区,他的家也是他的瓷器修复工作室。马瑞超的姥爷是天津人,开过古玩店,兼做一些修修补补的活。马瑞超从小耳濡目染,不到10岁就学会了锯瓷。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收藏持续升温,修复瓷器的活不断多了起来,商业交流修复就成了马瑞超的主要工作。  把破碎的瓷器拼接起来恢复原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传统的“锯瓷”手艺,但你相信损坏的瓷器可以修补到肉眼完全看不出痕迹吗?大连就有这样一位
期刊
一晃儿,科禹防水项目在我刊已经跟踪报道五年之久了!  河北临城科禹防水项目,自我刊2007年7期杂志第一次报道至今,几年时间代理商发展到几百家之多。科禹新型环保防水产品,不但在各地防水市场创造了俏销佳绩,科禹李书民经理还带领各地客户谱写了成功创富的新篇章。  新客户长期关注终合作老客户稳扎稳打扩规模  49岁的沈庆福,家住河北新乐市承安镇,四年前他通过杂志看到科禹防水项目的报道很动心。当时,正是雨
期刊
凉皮,你吃过吗,很多人肯定说:谁没吃过凉皮。但是,懒凉皮你吃过吗? 相信很多人说不上来。陕西凉皮在全国最地道,以“白、薄、光、软、筋、香”种种优势,技压群芳,堪称一绝,中外游客来西安,大多会吃上一碗地道凉皮,外加一个肉加馍,那叫一个美。  传统的陕西凉皮固然受欢迎,但有一大弊端:洗面环节不仅劳累,而且在冬天会造成人手粗糙,裂纹。为了改善这环节,张海涛老师在传统凉皮的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摸索革新
期刊
长春市桂林路商圈,一个女孩在向一位阿姨介绍绿豆饼,“阿姨,您来多少?我们这有三种口味,一样少来两块,尝尝吧。”这句介绍不特别,这位阿姨也不特别,这个女孩有一点点特别,她和旁边那个男孩有一点点特别。   他们是90后,他们是大学生,他们是同学,他们是情侣,他们还是——创业伙伴。他们要告诉大家一个“1+1等于二同时又等于1”的故事,他们想说,谈恋爱不一定要玩什么、看什么、买什么,一起创业也是一件甜蜜的
期刊
名片,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它是新朋友互相认识、自我介绍最快有效的的工具。而有一个人将名片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仅让名片成为结识新朋友的工具,更是让名片成为他创业的一款“魔具”,他靠一张小小的名片第一个月赚到3万,一个暑假月收入15万,半年收入一百万元,他在短短时间内从默默无闻到名利双收,他令学生家长千恩万谢,他成为副市长的座上宾,他的创业故事在清华大学校园广为传播。  每个人听了这个故事都觉得不可
期刊
边打工边创业一直失败终选轩龙洁品大获成功  郭广庭是大家公认的大能人,家住贵州安顺市镇宁县。自90年代初期,郭广庭就离家外出打工。广东、上海等许多大城市都去过,每年回家都能让乡亲刮目相看。可最近几年老郭确“蔫 了”,原来早年孩子小,负担轻,老郭打工赚钱够一家人生活。可现在自己老了,孩子大了花销也大,而且现在的物价太高,自己靠出苦力赚钱,难维持家用。  怎么办?怎样才能真正富起来?后来老郭决定告别打
期刊
有一家名不经传的公司,他们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公司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仅为10万元,可谁也不会想到,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年产值过亿元的大企业。他们依靠的就是一种叫做速生竹柳的新型林木,谁种了它简直就像拥有了一家“绿色银行”。目前该公司已经拥有了响当当的品牌——“高峰竹柳”。而指挥这趟财富快车的居然是一位60岁的老人——高峰,现任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南昆高峰竹柳科技研究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