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前后3项心脏指标的变化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ain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治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指导药物干预策略。

方法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早产儿PDA,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4组:布洛芬组(27例)、吲哚美辛组(24例)、对照组(11例)、对乙酰氨基酚组(22例);按轻重程度分为症状性PDA (sPDA)组(38例)、非sPDA组(46例);按结局分为动脉导管关闭组(69例)、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15例)。监测治疗前后脑利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3项心脏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不同治疗药物对3项心脏指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产儿PDA治疗前后cTnI、QTcd改变均不明显。治疗前sPDA组的BNP水平明显高于非sPDA组[(378±94) ng/L比(147±75) ng/L,t=2.584,P=0.014],治疗后sPDA组BNP水平(182±81) 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741,P=0.009),非sPDA组BNP水平[(121±61) 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4,P=0.207)。治疗前动脉导管关闭组和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4±91) ng/L比(289±87) ng/L,t=-0.874,P=0.391],治疗后动脉导管关闭组BNP水平[(121±74) 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3.580,P=0.000),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BNP水平[(245±74) 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4,P=0.392)。

结论

对于早产儿sPDA应早期积极药物干预,能有效地促进动脉导管关闭,减轻其对早产儿心功能的不利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总结有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北京同仁医院2005年12月至2013年12月明确诊断为RB伴CNS转移的23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发生CNS转移占所有RB患儿比例为1.83%(23/1 260例),病理明确视神经受累发生CNS转移的比例为7.64%(11/144例)。10例就诊时即明确CNS转移,13例就诊时为眼外
目的研究卡瓦胡椒素B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卡瓦胡椒素B处理T-ALL细胞株CEM-C7(糖皮质激素敏感)及MOLT-4(糖皮质激素耐药)细胞后,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基)-5-(3-羧甲酯基)-2-(4-磺苯基)-2H-四唑(MTS)法观察卡瓦胡椒素B对CEM-C7及MOLT-4细胞生长速度和倍增时间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卡瓦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治疗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儿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199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APL患儿32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全反式维甲酸(ATRA)+化疗组(A组)以及ATRA+亚砷酸(ATO)组(B组),根据不同的危险度分期分为低、中、高度组,分析其临床特征、诱导缓解情况、远期疗效及尿砷水平。结果1.A组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儿童期严重的血液病,尤其是重型再障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因为95%左右的再障病例属于获得性再障,所以深入研究获得性再障的发病机制,对于临床诊断和提高疗效均具有重大意义。现对近5年关于儿童获得性再障发病机制的国际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仍然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的恶性疾病。近年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高强度的化疗可以提高AML的疗效,但需要完善的支持治疗来支撑。从目前进展来看,化疗方案的改善潜力有限,通过遗传学分型和微小残留病监测结合的分级治疗可能进一步提高化疗的疗效。酪氨酸抑制剂、麦罗塔单抗及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等靶向治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AML的唯一出路。本文从不断完善常规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靶向治疗
期刊
肝母细胞瘤(H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曾是治疗HB的主要手段,但60%以上的患儿在确诊时已经无法完整切除肿块,即使手术完全切除,仍有30%的患儿可出现肿瘤复发。随着新辅助化疗概念的引入,HB的治疗已从单一的手术切除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极大地改善了HB患儿的预后,但高危患者的治疗仍存在较大挑战。化疗方案的优化、手术时机的把握、按危险度分层施治以及不断寻找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和与预
目的分析几类少见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探讨相关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14例少见类型NHL患儿的临床资料,讨论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预后。结果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6例,痘疱样淋巴瘤(HVLL)3例,儿童滤泡性淋巴瘤(PFL)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3例
目前欧美国家儿童和青少年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的5年总体生存率超过90%,但高治愈率不断被远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所引起的晚期死亡事件所消减。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儿童和青少年的HL临床研究并不一味追求短期生存率,而是不断平衡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及远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借助于新技术,对于快速早期完全缓解患者,减轻治疗强度,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生存质量。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