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府执行力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好的政府执行力才能有政策目标的良好实现。可以说政府执行力是政府的生命力,执行力的缺失会让政策的效用无法实现,中央多次强调加强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而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实现基础,加强执行力要从政策的制定,人员的思想和素质,制度的完善着手,努力解决执行力暴露出来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政效率低下,官员慵懒散等问题。
关键词:基层政府 政府执行力 执政能力 职能改革
一、基层政府执行力不足原因分析
基层政府执行力受到政府自身体制中多方面的缺陷制约,它们包括:政策的質量不高;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执行的主体和人员素质不高,理念落后;制度机制建设滞后等。
1.政策质量不高。政策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执行力的成效。衡量政策质量的标准:一是政策的科学性,即是否考虑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否有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二是政策是否符合民意。即是否经过了专家论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建议。目前,我国政策的制定在在某些方面上还有待提高,有些政策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致使基层的执行者无法领会上层意图而难以行动;同时一些政策没有因地制宜,缺乏执行的条件和要素,致使一些政策无法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政策制定存在以下不足,它们的存在会导致政府的执行力出现偏差。
1.1政策民意基础不足。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好的民意基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阻力。有些政策较少考虑到民众的利益,比如强制拆迁和强制征地等政策,这些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而忽视了群众的利益,从而导致基层政府和当地民众关系的紧张。
1.2政策目标不具体,政策缺少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如目标定的过高,超出了执行者的能力范围,各方面要素无法给予充分支持,这样的政策很难获得实现,目标定的过低,达不到应有的需要。由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各方面的充分论证导致政策模糊不清,可执行性差。
2.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政治改革引领下,国家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权力清单制度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政制度改革,从而让各级政府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合理地配置各种权力的组合和运用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社会的发展促使并要求着政府要有更大的气魄来改革各种组织架构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提升执政能力,提高执行力。总的说来,政府机构的不合理会影响其服务意识和能力,由于各种事权和职权的交叉和条块分割,从而导致权责不明,这就为一些职能部门推卸责任,逃避追责提供了空间。
2.1纵向来看组织层级过多。层级过多严重影响政策的传输速率,增加管理成本,降低行政效率。只有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规范权力的执行范围和边界,并给予地方以更多的自主空间,才能提升基层政府办事效率,提高政府执行力。
2.2横向来看,我国基层政府党政不分,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国家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落后的基层政治体制越来越成为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公平性效益性的障碍。只有本着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原则下,不断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3.执行主体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主体单一,部门利益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基层政府对政策的对象,范围,条件,方法等认识不清,平时不注重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执政过程不依法依规,缺乏起码的程序意识,职责履行随意,执政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将政策创造性地实施于具体的环境,同时各个地方政府主体会出于局部利益或市场环境的影响而无法忠实执行上级的政策,种种因素造成一些好的政策无法实施下去,或者实施下去又变了味。具体表现在。
3.1执行主体单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独立的利益主体,以往光靠政府全能型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只有让更多的利益主体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的治理中,才能真正让政府的政策符合民心。好的政府执行力离不开好的执行土壤,只有让政策的执行受到外部的监督,才能保证政策在阳光下运作,在公平公正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3.2执行主体理念落后。很多基层政府依然只是把开会、发文当作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主要手段,这种文牍主义的工作作风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与中央大力倡导的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背道而驰。要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政府队伍就要秉持执政为民的思想,一切执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出于人民的福祉,只有这样的执政宗旨才能在思想上提高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从而获得人民的赞扬。
3.3执行主体执行方式简单机械。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的政策时往往方式单一,机械蛮干。往往采取命令强制的方式,盲目听从领导安排,缺少主观能动性,不考虑实际情况,以至于成效不高,效率低下,处处碰壁,老百姓不认可。
4.制度建设滞后。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政府与其外部的经济社会环境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任何因素的改变都会对环境造成各种不同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势必要求政府不断创新体系机制,完善制度供给能力,满足现代政府对于更高执行力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制度建设的滞后制约着执行力的效能,主要有问责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绩效评估制度。要想提高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就离不开一个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滞后往往由于基层政府自身缺少加强自我管理的动力和意愿,不愿意通过竞争和奖惩来促进执行力建设,而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滞后也会造成问责制缺少问责的依据和抓手,问责也就无从谈起。而政务公开制度更是要让人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让基层治理更加多元,更加民主,更加科学,这些都是现代政府必不可少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让人民满意,政策的执行才能更加顺畅,基层政府的执政才更有动力,执行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提升基层政府执行力的对策
实践证明,政府执行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政府的工作中,政策的实现一部分取决于方案的制定,而更大一部分则取决于执行力的强弱。在全球化的国际大潮下,构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执行力,成为基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从现实出发,从问题着手,我们才能找到一条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有效路径。
1.政策制定过程改进。在政策的制定中坚持依法执政,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坚持民主决策的原则,尤其是涉及民众重大切身利益的政府决策制定过程中,要让民众广泛的参与进来,无论是事前的信息发布,事中的民众、专家和政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还是事后的反馈甚至申诉都要做到严谨细致,科学规范,经的起时间的考验。要让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得到满足,拓宽参与渠道,使得基层政府在处理日趋复杂多样的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获得民众的理解和认可,让决策和执行获得更好的沟通和协调。
2.提升执行主体综合素质。通过培养基层政府执行力文化与理念提升政府执行人员素质。不同的执政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执政行为,官本位的价值观促使官员以谋求职位升迁作为一切行动的动力基础,这样的执政文化会让执政者脱离群众,以阿谀奉承领导为荣;而怠政懒政的官场氛围则催生了不思进取,毫无作为,办事拖拉的行政作风,办事形式主义盛行,缺乏责任意识。只有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执行力文化,以高效廉洁的办事作风,服务至上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才能促进政府职能不断向着法治、服务、民主、公平的方向转变。同时要加大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专业化培训,并提升政治素养和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上级部署的政策,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执行上级政策,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3.组织体制创新。经济多元、利益多样前提下,党的执政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基层政府长期作为单一治理主体,与市场、社会的沟通交流有限,导致出现社会治理的碎片化现象,这种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会制约政府执行力的发揮,影响执政效率,因此基层政府要创新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旧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转变职能体系,突破既得利益阶层导致的利益固化的障碍,实现现代服务型政府所追求的民主决策、民主执行的基层治理形式。
4.制度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绩效评估制度和政府执行的问责制度建设和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对于政府加强自我管理,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完成目标任务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这一制度能够激励政府认真对待绩效评估结果反映出的执政成绩,调动基层政府从问题中查找不足,改进学习,不断进步。同时以绩效评估制度为重要前提,加强政府的行政问责制度建设,落实官员的岗位责任制,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让各级官员真正承担起应付的责任来,让不作为乱作为的执政者受到应有的处罚。还要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让不涉密的政务信息在网上公开出来,这样不仅有助于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监督,也能促进政府与民众的交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隔阂与误解。
三、结语
提高政府执行力要在系统论的视角下整体的推进政府的各项改革措施,从现实出发,寻找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查找原因,改进政府执行力,最终实现政令畅通,各方面资源各得其所的基层治理局面。
参考文献:
[1]龙献忠,董树军,周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执行力文化的培育[J].中国行政管理,2015,(8).
[2]麻宝斌;丁晨.政府执行力的多维分析[J].学习论坛,2011(4).
[3]韩兆柱.我国政府执行力理论研究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4]陈伟.地方政府执行力:概念、问题与出路——基于公共精神和行政伦理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4(3).
[5]郑恒峰.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阻滞现象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9).
[6]姚玫玫.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文化创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张波.责任政府视域下的政府执行力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2013(3).
作者简介:王新昊(1990.03—)男。民族:汉。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基层政府 政府执行力 执政能力 职能改革
一、基层政府执行力不足原因分析
基层政府执行力受到政府自身体制中多方面的缺陷制约,它们包括:政策的質量不高;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执行的主体和人员素质不高,理念落后;制度机制建设滞后等。
1.政策质量不高。政策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执行力的成效。衡量政策质量的标准:一是政策的科学性,即是否考虑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否有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二是政策是否符合民意。即是否经过了专家论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建议。目前,我国政策的制定在在某些方面上还有待提高,有些政策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致使基层的执行者无法领会上层意图而难以行动;同时一些政策没有因地制宜,缺乏执行的条件和要素,致使一些政策无法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政策制定存在以下不足,它们的存在会导致政府的执行力出现偏差。
1.1政策民意基础不足。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好的民意基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阻力。有些政策较少考虑到民众的利益,比如强制拆迁和强制征地等政策,这些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而忽视了群众的利益,从而导致基层政府和当地民众关系的紧张。
1.2政策目标不具体,政策缺少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如目标定的过高,超出了执行者的能力范围,各方面要素无法给予充分支持,这样的政策很难获得实现,目标定的过低,达不到应有的需要。由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各方面的充分论证导致政策模糊不清,可执行性差。
2.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政治改革引领下,国家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权力清单制度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政制度改革,从而让各级政府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合理地配置各种权力的组合和运用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社会的发展促使并要求着政府要有更大的气魄来改革各种组织架构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提升执政能力,提高执行力。总的说来,政府机构的不合理会影响其服务意识和能力,由于各种事权和职权的交叉和条块分割,从而导致权责不明,这就为一些职能部门推卸责任,逃避追责提供了空间。
2.1纵向来看组织层级过多。层级过多严重影响政策的传输速率,增加管理成本,降低行政效率。只有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规范权力的执行范围和边界,并给予地方以更多的自主空间,才能提升基层政府办事效率,提高政府执行力。
2.2横向来看,我国基层政府党政不分,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国家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落后的基层政治体制越来越成为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公平性效益性的障碍。只有本着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原则下,不断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3.执行主体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主体单一,部门利益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基层政府对政策的对象,范围,条件,方法等认识不清,平时不注重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执政过程不依法依规,缺乏起码的程序意识,职责履行随意,执政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将政策创造性地实施于具体的环境,同时各个地方政府主体会出于局部利益或市场环境的影响而无法忠实执行上级的政策,种种因素造成一些好的政策无法实施下去,或者实施下去又变了味。具体表现在。
3.1执行主体单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独立的利益主体,以往光靠政府全能型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只有让更多的利益主体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的治理中,才能真正让政府的政策符合民心。好的政府执行力离不开好的执行土壤,只有让政策的执行受到外部的监督,才能保证政策在阳光下运作,在公平公正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3.2执行主体理念落后。很多基层政府依然只是把开会、发文当作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主要手段,这种文牍主义的工作作风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与中央大力倡导的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背道而驰。要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政府队伍就要秉持执政为民的思想,一切执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出于人民的福祉,只有这样的执政宗旨才能在思想上提高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从而获得人民的赞扬。
3.3执行主体执行方式简单机械。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的政策时往往方式单一,机械蛮干。往往采取命令强制的方式,盲目听从领导安排,缺少主观能动性,不考虑实际情况,以至于成效不高,效率低下,处处碰壁,老百姓不认可。
4.制度建设滞后。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政府与其外部的经济社会环境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任何因素的改变都会对环境造成各种不同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势必要求政府不断创新体系机制,完善制度供给能力,满足现代政府对于更高执行力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制度建设的滞后制约着执行力的效能,主要有问责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绩效评估制度。要想提高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就离不开一个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滞后往往由于基层政府自身缺少加强自我管理的动力和意愿,不愿意通过竞争和奖惩来促进执行力建设,而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滞后也会造成问责制缺少问责的依据和抓手,问责也就无从谈起。而政务公开制度更是要让人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让基层治理更加多元,更加民主,更加科学,这些都是现代政府必不可少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让人民满意,政策的执行才能更加顺畅,基层政府的执政才更有动力,执行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提升基层政府执行力的对策
实践证明,政府执行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政府的工作中,政策的实现一部分取决于方案的制定,而更大一部分则取决于执行力的强弱。在全球化的国际大潮下,构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执行力,成为基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从现实出发,从问题着手,我们才能找到一条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有效路径。
1.政策制定过程改进。在政策的制定中坚持依法执政,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坚持民主决策的原则,尤其是涉及民众重大切身利益的政府决策制定过程中,要让民众广泛的参与进来,无论是事前的信息发布,事中的民众、专家和政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还是事后的反馈甚至申诉都要做到严谨细致,科学规范,经的起时间的考验。要让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得到满足,拓宽参与渠道,使得基层政府在处理日趋复杂多样的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获得民众的理解和认可,让决策和执行获得更好的沟通和协调。
2.提升执行主体综合素质。通过培养基层政府执行力文化与理念提升政府执行人员素质。不同的执政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执政行为,官本位的价值观促使官员以谋求职位升迁作为一切行动的动力基础,这样的执政文化会让执政者脱离群众,以阿谀奉承领导为荣;而怠政懒政的官场氛围则催生了不思进取,毫无作为,办事拖拉的行政作风,办事形式主义盛行,缺乏责任意识。只有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执行力文化,以高效廉洁的办事作风,服务至上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才能促进政府职能不断向着法治、服务、民主、公平的方向转变。同时要加大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专业化培训,并提升政治素养和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上级部署的政策,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执行上级政策,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3.组织体制创新。经济多元、利益多样前提下,党的执政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基层政府长期作为单一治理主体,与市场、社会的沟通交流有限,导致出现社会治理的碎片化现象,这种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会制约政府执行力的发揮,影响执政效率,因此基层政府要创新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旧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转变职能体系,突破既得利益阶层导致的利益固化的障碍,实现现代服务型政府所追求的民主决策、民主执行的基层治理形式。
4.制度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绩效评估制度和政府执行的问责制度建设和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对于政府加强自我管理,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完成目标任务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这一制度能够激励政府认真对待绩效评估结果反映出的执政成绩,调动基层政府从问题中查找不足,改进学习,不断进步。同时以绩效评估制度为重要前提,加强政府的行政问责制度建设,落实官员的岗位责任制,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让各级官员真正承担起应付的责任来,让不作为乱作为的执政者受到应有的处罚。还要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让不涉密的政务信息在网上公开出来,这样不仅有助于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监督,也能促进政府与民众的交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隔阂与误解。
三、结语
提高政府执行力要在系统论的视角下整体的推进政府的各项改革措施,从现实出发,寻找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查找原因,改进政府执行力,最终实现政令畅通,各方面资源各得其所的基层治理局面。
参考文献:
[1]龙献忠,董树军,周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执行力文化的培育[J].中国行政管理,2015,(8).
[2]麻宝斌;丁晨.政府执行力的多维分析[J].学习论坛,2011(4).
[3]韩兆柱.我国政府执行力理论研究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4]陈伟.地方政府执行力:概念、问题与出路——基于公共精神和行政伦理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4(3).
[5]郑恒峰.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阻滞现象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9).
[6]姚玫玫.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文化创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张波.责任政府视域下的政府执行力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2013(3).
作者简介:王新昊(1990.03—)男。民族:汉。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