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现代化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73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就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现代化展开讨论。
  【关键词】 农业概念 贡献 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
  
  1 农业的概念
  
  1.1 农业的内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是现代社会中的第一产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控制或强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1.2 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1.3 农业的特征。①本质特征——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生产利用自然、并依靠动植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来取得产品,因此,农业生产既是人类取得劳动产品的劳动过程,同时又是动植物自身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关系: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基础,人类不能代替或取消自然过程;但是,人类可以强化或调控自然再生产过程。②一般特征: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必须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1.4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一是为全国人民提供食品;二是为轻工业提供原料。②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③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土地。④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⑤生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是人类最大、最经济的生态产品生产部门。⑥安全贡献:粮食安全对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武器。⑦政治贡献:农民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⑧文化贡献:与农业相伴的农耕文化、田园
  风光。
  
  2 农业的发展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由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生产力的结合方式不同而表现出来的。
  2.1 原始农业。经历期间:新石器时代~铁器工具出现前,历时约7000年。基本标志:①以石器、棍棒为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②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火和刀,当然还只是石刀、石斧;原始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放火烧荒。③靠天吃饭、掠夺式经营(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突出成就: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凭人类的本能向大自然乞讨的农业。
  2.2 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交替时期)—20世纪40年代,分为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①古代农业(奴隶社会-19世纪中后期)古代农业是指使用铁木农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属于农业的早期阶段。基本标志:铁制工具,人畜力为动力;生产技术主要来自直接的经验(即主要依靠农民世代积累的传统经验);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社会化程度低);物质和能量在农业内部循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缓慢。突出成就:精耕细作,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基本上维持了自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较少。②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近代农业是由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属于农业发展的近期阶段,也被称为现代农业的萌芽和初级阶段。基本标志:大工业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具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分工开始发展;向商品化、社会化农业转化;农业企业出现(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企业逐步成为主要的农业经营形式)。③现代农业(资本主义产业革命~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科学技术使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农业。
   基本标志: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在农业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3 农业现代化
  
  3.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3.2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3.3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①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②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③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4 农业现代化要从国情出发
  
  4.1 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7.4亿农民的大国。
  4.2 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较少。
  4.3 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落后。
  4.4 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虽然落后,但拥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
  4.5 地区条件差异大,经济条件发展不平衡。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无论在发展速度、途径,还是在步骤上,都不能搞“一刀切”。
  
  5 推进农业现代化应注意的问题
  
  5.1 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矛盾的。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也都是建立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的。应当承认,我国超小型的农户经营规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非常不利的约束条件,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经营规模扩大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要严格防止借现代化之名,违反中央政策,侵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
  5.2 必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化。没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只有靠科技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5.3 加强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和抗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改造大批的中低产田,一方面要靠农民和农村集体自身的资金积累,国家也要量力而行,给予尽可能的支持。就对农业的支持而言,同样的钱,用在基础设施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过市场来支持农业效果好得多。
  5.4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加快劳动力转移会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后,平均生产规模就会扩大,这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二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市场容量,也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对这后一点的重要作用,联想到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过剩状态,看得就更清楚了。应当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丁长清.慈鸿飞.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
  3 蒋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化农业的思路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
  4 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0
  5 丁长青.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6 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谢云.农业经济学.教案,2006.8
其他文献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当今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我手写我心,我心出我语,实现由千篇一律向个性化写作模式的转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开渠导“源”——为个性化习作引进潺潺活水    1.1 给学生一个丰富的天地,积累素材。现实世界是学生习作永不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二步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1 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
期刊
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遵循教育学规律,采取相应措施,活跃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1 遵循感知规律,讲求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知规律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都是在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时产生的。例如:见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的芙蕖而感到“可目”;闻荷叶之清香,荷叶之异馥而感到“可鼻”,人们可对其事物产生
期刊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行不同形式的“整合”实践,将会更好地推动“整合"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为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创新精神 实
期刊
爱迪生认为:创造发明来源于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的血汗。这“血汗”就是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即非智力因素的一种体现。而教学实践也使我们看到,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智力因素不太好的学生影响更为突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而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幸福感,不啻是一种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好方法。    1 先指路,再走
期刊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而一年级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好朗读,发挥朗读的最大作用,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下面淡一点儿体会。    1 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点要求便是“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力,
期刊
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定势,课堂成了那几个学生的表演场,其他学生则成了“看客”,成了“旁观者”。   而下课的音乐声一响起,学生的表情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刚才课堂上的木然和严肃早已荡然无存。课堂何时变得如此的尴尬?作业、考试、应该、必须,这一些平时用得最多的词语跳入脑海,我发现,我们很吝啬,最吝啬的就是时间,不肯停下
期刊
俗话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中处处有校长的影子,办学中事事能显示校长的风格和气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学校决策者——校长,在制定措施和出台政策之前必须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知根摸底,否则只能是“瞎指挥”。为此,校长除应加强自身素质外,还要习惯每天闲暇到校园、教室走走转转。   所谓“走走转转”就是勤转、勤听、勤看。比如:勤到教室看看,勤到操场转转,勤到办公室、阅览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跑
期刊
1 绿色化学及其内涵     绿色化学是化学家对传统化学反思的结果,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利用化学原理在化学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中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设计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副作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产品和化学过程,是
期刊
歇完产假之后,我又新接了一个班。刚接这个班时,我就听说有一个智商有点低的孩子叫刘嘉琦。她由于什么都学不会,什么作业也不写,上课时总搓纸吃。   上第一节课时,我就发现了一个弄着纸搓纸的女孩。她戴着一副眼镜,仔细看她的一双眼睛还是斗鸡眼。当时,我觉得她上课又学不会东西。她只要不影响别人学习,任由她自己玩去吧。我也没有特别的关注她。   后来,我发现她经常哭鼻子。我问她她也不说。有时候,别的孩子告诉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