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番薯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li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位于北部湾畔九洲江出海口,是一个既靠海又拥有大片农田的地方,由于田多坡少,农田一般都用来种植作为地方主粮的水稻,而坡地一般用来种植番薯、甘蔗、花生、蔬菜等作物。母亲说,番薯饭一来比番薯粥好吃,二来可以顶白米饭,更耐挨饿。 母亲煮番薯饭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先挑选几篮子质优、个儿大、薯相好的番薯做食材,并将这些番薯放在屋门前晾晒。如果遇上雨季,则用篮子将番薯盛装起来,挂在厨房的墙壁上,让其充分得到烟熏、干燥。经过这样处理,番薯慢慢被风干水分,薯身变得柔软了许多,并不断凝结糖分,用来煮饭会更加香甜可口,又黏稠。如果将刚刚从地里挖回来的番薯直接煮饭,味道就差远了,既涩口,又缺乏香味,所以,母亲不主张这样做。制作番薯饭时,母亲当晚先挑选半篮子上好的番薯进行刨皮,洗干净,放在瓷盆里,然后用锉刀将番薯锉成薯须,留作第二天早上再为我们煮番薯饭。那时我还小,印象中,母亲总是忙碌的,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儿,她白天到田里干了一天活儿,晚上还要为我们操劳第二天的伙食。我记得,母亲夜晚坐在矮木椅上锉薯须时的模样,她弓着腰,身体前倾,左手握着锉刀,右手抓着番薯,娴熟地在锉刀上来回锉动,锉刀不时发出“嗦嗦、嗦嗦”的声响,十分有节奏,长长的秀发在锉动时跟着节奏一齐飘逸起来,充满着一种劳动的韵律美。昏暗的电灯光下,母亲有点黝黑的脸因劳作而显得熠熠生辉,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紧盯着锉刀,一丝不苟地锉着番薯,仿佛她不是在锉番薯,而是在打磨一件精致的工艺品。约莫几袋烟的工夫,瓷盆里便装满了一大盆薯须……
  第二天天刚亮,母亲就起来一边为我们张罗早餐,让我们吃点白米粥上学(那时我在家乡读小学),一边用大锑锅煮番薯饭。番薯饭煮好后,母亲便叮嘱我们,不要用饭勺或筷子搅动它,要等到中午放学回来才能吃。因为经过几个钟头的停留,番薯饭会更加黏稠,更加香甜,且不热不冻,这时享用味道才是最好的。
  中午放学回来后,揭开锑锅盖,一股浓郁的番薯香味扑鼻而来,引得饥肠辘辘的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食欲大增。这时,盛上一碗,夹几条父亲赶海抓回来煮熟的新鲜鱼虾,或者母亲亲自腌渍的咸萝卜、酸菜叶、苦瓜咸等拌饭,大口大口地吃着,那味道真是“湿水棉花——无得弹”,惹得我们盛了一碗又一碗,将小小的肚子撑得像个成长中的小南瓜一样高高凸起。
  母亲煮番薯饭时,为了给我们惊喜,她有时往往在锉薯须时特意留下几根只锉了一半的薯条放在一起煮,吃饭时,我们既可以吃到番薯饭,也可以吃到那些条状的薯条,那薯条要比番薯饭更好吃,香气更浓郁。母亲煮番薯饭时还挺讲究火候,什么时候猛火,什么时候文火,什么时候停火,心中有数,因而煮好的番薯饭锑锅底会有点焦焦、煳煳的味道,那味道我和弟弟十分喜欢,所以盛饭时我俩总是用饭勺争相直接从锅底舀起,目的就是要舀那些焦焦、煳煳的番薯饭锅巴,以至没少被父母和大姐大哥骂我们没教养,自私自利。我和弟弟“嘿嘿”地笑道:“谁叫妈妈煮饭煮得那么好吃?”
  正常年景,以母亲的勤劳和手艺,番薯饭是可以经常有得吃的,倘若遇上天灾人祸,比如洪灾、旱灾、寒灾时节,番薯被彻底毁坏,那就没法吃到番薯饭了,甚至连稀稀的番薯粥、番薯汤也无法吃上。记得有一年夏秋季节,我们那里发生12级强台风,加上之前连续数天下暴雨,九洲江江水暴涨,向下游出海口滚滚流下。当时,正值天文大潮,海上风大浪急,海水与海堤持平,导致海水返潮,江水無法涌人大海,狂风挟持巨浪拍打着海堤,海堤很快便出现崩溃,潮水大量涌入围田,围田顷刻间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不少村落成了孤岛。那时,洪水刚涌入围田时正值傍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洪水,村子一片混乱,人们乱作一团,黑暗中,小孩儿哭喊声、大人吆喝声、鸡狗呜叫声、狂风暴雨声响成一片,村民冒着风雨,提着手电或煤油灯,蹚着滚滚而来的洪水,赶着鸡鸭猪狗,拖儿带女,搬运稻谷、大米、衣物等,往村子高处的安全地方转移,躲避洪灾……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大洪灾,我们当地叫“走白水”。连续十多天,潮水退却后,水稻、花生、甘蔗、蔬菜等农作物全被淹没甚至被淹死,不少农田、坡地变成了盐碱地,铺了一层薄薄的盐粉末,在毒热的阳光照耀下泛着白光,种下不久的番薯也毫不幸免,薯苗薯根腐烂发臭,一片狼藉,满目疮痍,令人感伤。那年冬天,我们这里出现了大饥荒,不少村民到外地逃荒,四处乞讨,或寻野菜、薯根充饥,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在我们家,水稻没有了,花生没有了,蔬菜没有了,番薯也没有了,当然,番薯饭也吃不到了。那一年,我们挨饿了一冬,始终吃不到一顿番薯饭,心里酸酸楚楚的,感到无限的悲凉。
  洪水退却后,我随母亲到家中那块番薯地看个究竟,母亲手捧一株株腐烂的番薯苗,脸露悲伤,眼里噙满了泪水。她对我说:“儿啊,今年我们家没有番薯饭吃了,全家都要挨饿了。”我安慰母亲说:“妈,薯苗浸死了,我们再种不就有番薯了吗?”母亲放下手中腐烂的番薯苗,抚摸着我,摇了摇头说:“傻孩子,没有用了,错过了季节,误了农事,今年再种也不会有收成的。这好比你们小孩读书,错过了上学年龄,就上不了学,学不了知识。你可要争气,好好读书啊!”我不停地点了点头,将母亲说的话牢牢记在心中。
  那时,小小年纪的我不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懂得了季节对于农事的重要性,学会了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黄昭晖
其他文献
三月,春风和畅,浮生偷闲,去往张家港,见我十年未见的小姨。  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由一个小点随着靠近愈来愈大。小姨在岁月的催促下,忽地提前衰老了。她脸上的皱纹像白纸上乱画的不规则线条,横七竖八,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纵横交错,如同那些解不开的心事。她站在这个春天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一双手由于常年过度操劳而粗糙,斑驳不堪。看见我,小姨有些怯怯的,我爱怜地搂住她,宛如搂住了我过世的母亲。她轻轻
期刊
有人曾经说我爱好有问题,感觉我心理比较阴暗似的。理由之一是,我看任何報纸,特别喜欢看的内容是讣告。如果有讣告,首选看讣告。后来仔细想想,我这个习惯爱好,根本是因为关心。关心什么呢?关心亲人的安危。几十年间,我父亲一直在国内各大城市乡村行走,一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还不止。那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汽车也仅仅是通金华的一条公路,时常因为车祸或台风影响山体滑坡塌方路堵;而通往上海的民主十八号轮船一票难求,需
期刊
立春后,天气转暖,有几只下了很多蛋的母鸡想做妈妈了,天天“咯咯咯”地在窝边叫个不停。  外婆选了一只体形较大的母鸡,准备了一个暖暖的草窝,准备满足它做妈妈的心愿,也是为鸡群补充后备力量。这个长长的假期我们可吃掉了不少鸡呢。  孵小鸡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挑选鸡蛋。只见外婆准备了一根蜡烛,将其点燃,然后关掉灯,整个房间暗了下来,只剩下烛光影影绰绰。  外婆右手将鸡蛋竖直捏着,对着火苗处左手拢成罩子状,挡
期刊
我打小就和爹不和,上小学时,成绩不好,老师告状,我没一次逃脱他“毒”掌。  我目前的生活,百分之五十都是爹安排好的。可面对失业、生活拮据,我时常安慰自己:如果自己是块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爹却开始鄙视我,每次我偕妻儿回老家,他都爱搭不理的。  一天夜里,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你爹犯事了,和人打架,打失手了,人家把他告了,如三天之内不拿出五千元私了,就会上告到法院。一听到爹出事了,睡意一下子全没了。
期刊
从我记事起,外婆总“教育”外公,而外公总是笑笑。  一次,他买菜忘记用了多少钱,外婆就数落他:“真是的,这么大个人了,连买菜用了多少钱都忘记了,你这记性真……”外婆数落之后就渐渐忘了,而外公,好像着了迷一样,每天非把买菜钱记录下来,一天不落,连一分一角都清清楚楚。可外婆又说:“你每天掉进‘钱眼’里了,我真不想说你,唉,你每天净记这东西了,我是让你记着,没有让你一分一角都记着啊!”外公只是笑笑,他依
期刊
春联,故乡称“门对”“对子”,以往年逢  此节,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就要写对子贴对子。写对子自然是我来写,贴对子则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贴。对子写起来并不简单,首先是内容讲究,小时候,我喜欢挨家挨户地看人家门上贴的什么字,发现大多人家喜写“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春回大地,福满人家”。除 了常见的对联和福字,各家还有各家特别的发挥。比如做生意的,要写几个民间流行的合体字,诸如“日进斗金”“招财进宝” “
期刊
悟义兄重情,每次文人邀约,总是他声言买单,且毋庸置疑。以至次数一多,受邀的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一次饭局,我说,乔总,风水轮流转,也该轮到我一把了吧?悟义兄淡然一笑,一句“我比你有钱”,竟令我一时语塞。  夏日的一天,悟义兄打来电话,说晚上约几个好友小聚。我说,好啊,去哪儿?他说,到奥体那边的海鲜自助。我不禁一愣, 印象中,他对海鲜不感兴趣,常说,到酒店吃饭,一碗清汤面足矣。我下意识地说,这也太破
期刊
腊月二十二日晚上,我在床上翻了一夜“烧饼”,一晚上没睡着。  睡不着,怎么能睡着呢?明天就二十三啦,离年下只有七天时间,家里就这一百多块钱,四口之家,年怎么过呀?还有那么多的亲戚,年前年后都得去看望。一家按二十元算计,也得一百多元。不去吧,有些上年纪的人,身体又不好,好长时间没见过面,去吧,又真去不起。家里就那点家底,就是自己不吃不喝,也不够。去借钱吧,不想张嘴不说,去跟谁借呢?  越愁越显时间过
期刊
徐州很古,是华夏九州之一,有六千多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有“东方雅典”之美誉。雅典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产生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先哲、诗人、剧作家,还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雅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当之无愧。拿徐州和雅典类比,我并不喜欢,似有沾光之嫌。但如果稍微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徐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几乎是全方位的,和世界上任何一座古城相比,都毫不逊色。仅仅历史悠久还不能说明
期刊
我们老家在蓝田县小寨乡余家沟,二姐比我大14岁,是我们家五朵金花之一,叫王敏花。  我出生的那一年,二姐正在读初中。农村重男轻女。舅舅说,不让二姐上学,回家照顾我。二姐非常生气,她脑子很聪明,在班里学习成绩也在前几名,为此,好长时间不理舅舅。她坚持读完了初中,可是高中还是没有读成。1974年,那个年代推荐上高中,我们家庭成分不好,比她学习差的几个同学都上了高中,可以想象二姐当年多么失落!那些上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