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置换组优良率明显大于内固定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内固定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股骨颈骨折 老年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3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高,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行手术内固定治疗,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不断发展,髋关节置换术也被逐渐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且疗效显著。本文就对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两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比较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4岁,所有患者均经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明确诊断,骨折类型均为GardenⅢ~Ⅳ级,其中Ⅲ级33例,Ⅳ级27例;致伤原因:摔伤48例,重物压砸伤7例,其它原因致伤5例;60例患者均伴有明确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所有患者均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Garden分级以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换组。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于患侧髋部关节后外侧行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软组织、深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纤维,充分暴露骨折端,于股骨小粗隆上方约1.5cm处截断股骨颈,并对髋臼进行适当的处理,在髋臼假体内注入骨水泥,并进行适当的加压固定,至完全干涸后卸下试样,将合适股骨头安装在假体柄上,并复位固定,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本组30例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
1.2.2 内固定组。所有患者均按照标准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16例患者行空心螺钉内固定,14例患者行经皮穿针螺纹针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抗感染处理和功能鍛炼。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判定,其中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置换组和内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6.7%、66.7%,两组比较,置换组优良率明显大于内固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临床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下床功能锻炼的时间进行观察,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分别为(10.3±2.17)d、(63.4±5.9)d,两组比较,置换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小于内固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比较。内固定组术后共7例(23.3%)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炎、肺炎、泌尿系统感染、髋内翻等并发症;置换组共2例(6.67%)患者出现轻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并发症,两组比较,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内固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造成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两个基本因素是由于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和股骨颈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这两方面因素均可削弱股骨颈生物学结构,使股骨颈变得格外脆弱。而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临床治疗的两个难题,因此如何提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内固定治疗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且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经皮穿针螺纹针固定均是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但是由于内固定术后患者一般均需要长期卧床,而由于老年患者内脏各器官生理功能老化以及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的下降,术后的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肺炎以及深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严重影响手术疗效[1]。
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工艺以及假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日益普及,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关节活动好,下床早的优势,可迅速恢复患肢功能[2],为患者的术后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提供了条件,有效避免了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且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避免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等情况的出现[3]。同时从本组资料结果中可以看出,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行内固定术治疗的内固定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前应严格进行适应症的把握,一般认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只适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且骨折类型为GardenⅢ~Ⅳ级并可耐受手术麻醉及创伤的伤者,因此术前应严格对老年患者进行适应症的评估,以更好的提高手术疗效,但是目前也有临床研究表明,随着置换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年龄下限可适当放宽到55岁[1],且相信随着置换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置换术适应症将会不断扩大,临床应用也将变得更加广泛,这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邬红卫,熊自强,马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20(8):183-184
[2] 曾秋荣.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比较[J].当代医学,2012,1(14):92-93
[3] 谢学义,李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6(21):30-31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股骨颈骨折 老年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3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高,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行手术内固定治疗,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不断发展,髋关节置换术也被逐渐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且疗效显著。本文就对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两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比较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4岁,所有患者均经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明确诊断,骨折类型均为GardenⅢ~Ⅳ级,其中Ⅲ级33例,Ⅳ级27例;致伤原因:摔伤48例,重物压砸伤7例,其它原因致伤5例;60例患者均伴有明确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所有患者均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Garden分级以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换组。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于患侧髋部关节后外侧行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软组织、深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纤维,充分暴露骨折端,于股骨小粗隆上方约1.5cm处截断股骨颈,并对髋臼进行适当的处理,在髋臼假体内注入骨水泥,并进行适当的加压固定,至完全干涸后卸下试样,将合适股骨头安装在假体柄上,并复位固定,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本组30例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
1.2.2 内固定组。所有患者均按照标准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16例患者行空心螺钉内固定,14例患者行经皮穿针螺纹针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抗感染处理和功能鍛炼。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判定,其中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置换组和内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6.7%、66.7%,两组比较,置换组优良率明显大于内固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临床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下床功能锻炼的时间进行观察,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分别为(10.3±2.17)d、(63.4±5.9)d,两组比较,置换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小于内固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比较。内固定组术后共7例(23.3%)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炎、肺炎、泌尿系统感染、髋内翻等并发症;置换组共2例(6.67%)患者出现轻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并发症,两组比较,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内固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造成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两个基本因素是由于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和股骨颈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这两方面因素均可削弱股骨颈生物学结构,使股骨颈变得格外脆弱。而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临床治疗的两个难题,因此如何提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内固定治疗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且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经皮穿针螺纹针固定均是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但是由于内固定术后患者一般均需要长期卧床,而由于老年患者内脏各器官生理功能老化以及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的下降,术后的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肺炎以及深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严重影响手术疗效[1]。
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工艺以及假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日益普及,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关节活动好,下床早的优势,可迅速恢复患肢功能[2],为患者的术后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提供了条件,有效避免了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且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避免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等情况的出现[3]。同时从本组资料结果中可以看出,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行内固定术治疗的内固定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前应严格进行适应症的把握,一般认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只适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且骨折类型为GardenⅢ~Ⅳ级并可耐受手术麻醉及创伤的伤者,因此术前应严格对老年患者进行适应症的评估,以更好的提高手术疗效,但是目前也有临床研究表明,随着置换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年龄下限可适当放宽到55岁[1],且相信随着置换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置换术适应症将会不断扩大,临床应用也将变得更加广泛,这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邬红卫,熊自强,马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20(8):183-184
[2] 曾秋荣.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比较[J].当代医学,2012,1(14):92-93
[3] 谢学义,李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6(2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