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含知识系统”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隐含信息为主,以教师的引导归纳为辅。它的实施,重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及合作交流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描述、人际交往、问题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就隐含知识系统模式的创新含义而言,通常包括突破性和适宜性两个方面。对于学习者来说,凡是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未曾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能对化学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思路、方法或设想,能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独立地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等方面,都是创造性地进行化学学习的结果,都是创造性精神的表现。
一、隐含知识系统的化学案例
在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隐含知识体系——“相同的反应物由于其不同的反应条件,导致产物不同”。如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可看到以下情景。
这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中随处可见,但它是以零碎、分散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各个击破”的教学手段来处理之。具体而言,就是由教师挖掘这方面的知识,将其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举一反三”的手段,将其隐含的规律和解题技巧传授给学生,最后再来一个“综合”,即“反三归一”的环节,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化。
此教学模式虽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这些知识不好记忆、不好理解,遇到相应问题或题目更无从下手。可见,该传统教学模式虽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积极的一面,但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隐含知识系统的教学实践
鉴上述问题,本人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这一隐含知识系统的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小专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此阶段,教师要研究和诊断学生的先入之见,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作全面科学的分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找出能建立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问题程序。
第二阶段,通过课题小组活动,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题小组活动是该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由以下要素构成。
①组建学习小组,按照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态度、男女比例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明确学习目标;
②发现问题(隐含知识系统),在小组内编制学习目标,发现生成问题,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防止课题过偏过大。
③合作探究步骤中,组员要自主研究,讨论分享,合作展示。
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梳理,形成专题小论文的形式,巩固成果。
组建化学课题小组、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建构主义的自上而下原则,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这一隐含系统问题进行整体呈现,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而学生要自己去发现完成该整体任务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要思考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制订实施方案;学生还要明白:要顺利完成该课题,需查阅哪些资料,从资料中获取哪些信息;需要做哪些实验,实验需要哪些药品和器材等。学生之间通过讨论,相互启发,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强化。
第三阶段,教师进行阶段性归纳小结。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是由教材、资料、实验等通过主体思考,并经内化而逐渐形成的,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它需要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即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观知识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时,不仅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即“举一反三”的教学,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来一个“反三归一”的环节,使知识更加清晰化、系统化,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于《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这一课题,本人主要从以下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升。
①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归纳反应:一是温度不同产物不同;二是浓度不同产物不同;三是物质的量不同产物不同。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分与合的讲解,来理解同一体系不同反应的实质。
③从图像的角度来讨论反应。
④从定量的角度来理解反应,并介绍有关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四阶段,构建该隐含知识系统的知识网络。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使知识迁移后升华为学生的能力。通过举行化学小论文比赛、化学实验设计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建构起“横成片、纵成线”的立体结构网络。
总之,该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很有生命力的。目前该模式(或者说是教学设计方案)仍处于实验的初级探索阶段,要使之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的升级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我们的实验过程而言,下一步我们急需做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多元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利于推进本教学模式实施的相应评价体系。
(编辑 刘泽刚)
一、隐含知识系统的化学案例
在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隐含知识体系——“相同的反应物由于其不同的反应条件,导致产物不同”。如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可看到以下情景。
这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中随处可见,但它是以零碎、分散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各个击破”的教学手段来处理之。具体而言,就是由教师挖掘这方面的知识,将其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举一反三”的手段,将其隐含的规律和解题技巧传授给学生,最后再来一个“综合”,即“反三归一”的环节,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化。
此教学模式虽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这些知识不好记忆、不好理解,遇到相应问题或题目更无从下手。可见,该传统教学模式虽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积极的一面,但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隐含知识系统的教学实践
鉴上述问题,本人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这一隐含知识系统的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小专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此阶段,教师要研究和诊断学生的先入之见,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作全面科学的分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找出能建立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问题程序。
第二阶段,通过课题小组活动,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题小组活动是该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由以下要素构成。
①组建学习小组,按照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态度、男女比例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明确学习目标;
②发现问题(隐含知识系统),在小组内编制学习目标,发现生成问题,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防止课题过偏过大。
③合作探究步骤中,组员要自主研究,讨论分享,合作展示。
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梳理,形成专题小论文的形式,巩固成果。
组建化学课题小组、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建构主义的自上而下原则,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这一隐含系统问题进行整体呈现,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而学生要自己去发现完成该整体任务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要思考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制订实施方案;学生还要明白:要顺利完成该课题,需查阅哪些资料,从资料中获取哪些信息;需要做哪些实验,实验需要哪些药品和器材等。学生之间通过讨论,相互启发,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强化。
第三阶段,教师进行阶段性归纳小结。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是由教材、资料、实验等通过主体思考,并经内化而逐渐形成的,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它需要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即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观知识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时,不仅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即“举一反三”的教学,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来一个“反三归一”的环节,使知识更加清晰化、系统化,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于《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这一课题,本人主要从以下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升。
①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归纳反应:一是温度不同产物不同;二是浓度不同产物不同;三是物质的量不同产物不同。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分与合的讲解,来理解同一体系不同反应的实质。
③从图像的角度来讨论反应。
④从定量的角度来理解反应,并介绍有关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四阶段,构建该隐含知识系统的知识网络。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使知识迁移后升华为学生的能力。通过举行化学小论文比赛、化学实验设计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建构起“横成片、纵成线”的立体结构网络。
总之,该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很有生命力的。目前该模式(或者说是教学设计方案)仍处于实验的初级探索阶段,要使之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的升级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我们的实验过程而言,下一步我们急需做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多元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利于推进本教学模式实施的相应评价体系。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