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是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欢快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新知、感受新知、体验新知,使师生双方在充满情趣中活动。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走进课堂,就显示了它无与伦比的优势。
一、 借媒体之功,行审美之效。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来的视听享受被喻为是“情感的语言”,它们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美感。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触发美。
心理学认为感知是一切认识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在导入新课时注重创造激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触动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我在教《繁星》一课时,先以配乐录像的形式导入,当作者看到繁星出现在夜空时,那种宁静在大屏幕上出现时,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了,赞不绝口。这种大自然独特的美强烈地吸引学生去认识、了解,下面的课便水到渠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朗读,体味美。
《春》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读起来有韵味、有诗意,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美,我用鼠标分步演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再配上乐曲,使学生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中。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情绪高涨,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构思的新颖精巧、不落窠臼,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现的。“春草图”洋溢着对春天生机的赞美;“春花图”流露出对春光艳美的喜爱;“春风图”、“春雨图”融入了作者为春天孕育万物,充满希望而感到的喜悦。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启发想象,感受美。
我在教《社戏》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中学,对鲁迅的文章很少接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更深刻,我播放了农村生活中几种有趣的画面,再联系文中的语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心情为之振奋,增添了丰富的想象力。
二、 借媒体之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是人类生活的浓缩,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人类的精神家园。要植根于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使学生情感受到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课堂资源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教师不断地开发、挖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使学生积极发现、构建、超越甚至创造文本意义,增加文化积淀,务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借助媒体,能巧妙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借助课件,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再比如对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把学生拉到现场去,有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播学生要观察的对象,使学生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从而顺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养成精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2.巧借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读和写易使活泼好动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出示一些图片和练习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思维来设计。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展开通常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从而起到对学生的引导,释疑作用,推进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思维,模仿教师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受到了抑制。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有时代特征的专题,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关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同时,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讨论,各自发挥自己优势,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这样,学生就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 借媒体之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一种按时态序列进行信息输入、贮存、组合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是写作的起点,思维是写作的桥梁,表达是写作的实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克服学生教师厌恶作文课的现象,更新教师作文观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大量的图片、文字信息等结集在一起,使其在一个较短时间、较小的空间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接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刺激,学生的信息通道容易被打开,思维被激活,例如,为使学生写好《我喜欢夏季》,我适时传送给学生夏季的蝉鸣、蛙鸣以及西瓜、果汁、冰糕之类的美食,以夏季海滩的美丽风景等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丰富的写作素材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就能多视角、多层面、更深刻地看问题,体会夏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为塑造“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借媒体之功,行审美之效。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来的视听享受被喻为是“情感的语言”,它们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美感。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触发美。
心理学认为感知是一切认识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在导入新课时注重创造激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触动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我在教《繁星》一课时,先以配乐录像的形式导入,当作者看到繁星出现在夜空时,那种宁静在大屏幕上出现时,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了,赞不绝口。这种大自然独特的美强烈地吸引学生去认识、了解,下面的课便水到渠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朗读,体味美。
《春》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读起来有韵味、有诗意,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美,我用鼠标分步演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再配上乐曲,使学生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中。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情绪高涨,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构思的新颖精巧、不落窠臼,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现的。“春草图”洋溢着对春天生机的赞美;“春花图”流露出对春光艳美的喜爱;“春风图”、“春雨图”融入了作者为春天孕育万物,充满希望而感到的喜悦。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启发想象,感受美。
我在教《社戏》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中学,对鲁迅的文章很少接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更深刻,我播放了农村生活中几种有趣的画面,再联系文中的语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心情为之振奋,增添了丰富的想象力。
二、 借媒体之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是人类生活的浓缩,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人类的精神家园。要植根于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使学生情感受到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课堂资源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教师不断地开发、挖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使学生积极发现、构建、超越甚至创造文本意义,增加文化积淀,务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借助媒体,能巧妙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借助课件,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再比如对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把学生拉到现场去,有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播学生要观察的对象,使学生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从而顺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养成精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2.巧借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读和写易使活泼好动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出示一些图片和练习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思维来设计。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展开通常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从而起到对学生的引导,释疑作用,推进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思维,模仿教师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受到了抑制。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有时代特征的专题,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关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同时,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讨论,各自发挥自己优势,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这样,学生就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 借媒体之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一种按时态序列进行信息输入、贮存、组合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是写作的起点,思维是写作的桥梁,表达是写作的实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克服学生教师厌恶作文课的现象,更新教师作文观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大量的图片、文字信息等结集在一起,使其在一个较短时间、较小的空间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接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刺激,学生的信息通道容易被打开,思维被激活,例如,为使学生写好《我喜欢夏季》,我适时传送给学生夏季的蝉鸣、蛙鸣以及西瓜、果汁、冰糕之类的美食,以夏季海滩的美丽风景等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丰富的写作素材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就能多视角、多层面、更深刻地看问题,体会夏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为塑造“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