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副主编温立三先生指出,新教材从七至九年级的编排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人文性和文学性越来越强[1]。当然,这表现在多方面,但我想,也是“追求有目标与无目标的辩证统一”吧[2],中华诗词的频繁介入,无疑使新教材的文化内涵更丰富,如七年级课本(包括新诗)共选58首诗词,八年级仅上册直接在教材中出现的就有30首,而间接要求搜集整理,像综合性学习中关于描写战争、桥、莲、中秋节的,像课后要求搜集西湖、季节景物的诗文等,更是不可胜数。显然,这些大剂量的诗歌阅读,为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提供了可行的量的积淀,这是其一。
其二,“中华诗词,特别是其中的古典诗歌可谓精美绝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万古长新的艺术魅力,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三千多年来,不知熏陶、感染、教育、鼓舞了多少代人,已经变为中华民族形成、凝聚、发展、振兴的一种精神力量”[3]。因此,新课程标准从人文素养的角度,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入手,强调“诵读古代诗(歌)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4]。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自有其可靠的质的保证。
其三,语文的“国学”地位和二千多年的诗教传统的浸润,早已使中华诗词根植于民族精神和“最优秀文化成分”的土壤中“博大精深”[5],经过民族的代代相传,而成为最广泛的素材资源和人文资源,从“六艺经传”到“经典诵读”,从自然名胜到风俗民情,何时何地无诗?诗歌是语文课程开发取之不竭的源泉。
尤其是在我们农村基础中学,由于经济等条件的制约,一没电脑,二没图书馆,开展研究性学习难度较大。而开展“诗教育人”,资源雄厚,财力、物力投入少,易教易学。可以说,让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是落实新课标,开展课程研究最廉价也最富有的资源优势。
其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和对诗词普及、群众化工作的重视,无疑是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的进行曲和动员令。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无不是拔群出类的杰出诗人,而为世人景仰。近几年来,江泽民和朱镕基同志对“经典诵读”工程的肯定和对诗词普及工作的指示,更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和发展树立了里程碑,指明了方向。诗词组织和诗词队伍日益壮大,诗歌发展的前途一片光明。
而诗歌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年人抓起,因为“加强队伍建设,培养诗词一代新人,是诗词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诗词事业的兴旺所系。因此,培养诗词新秀、特别是青少年诗词作者刻不容缓。在各类各级学校中加强诗教,是充分发挥诗词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克服诗词断代危机的根本措施”[6]。为此,让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是可取的诗教探索。
其五,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置身诗的国度,不会写诗是可悲的!置身教育岗位,无视诗教,是更可悲的!为此,在安徽庐江诗词楹联学会的指导下,我从2000年9月起,便开展了《发挥诗教功能,实施人文教育》的课题试验,按初一至初三的三个年级段,以背诵积累、理解感悟、欣赏创造为各段的重点,集中培养学生的诗词阅读和写作能力。其间虽历经风雨,但我们成立了“新跑道”文学社,创办了社刊,开展了一系列诗教活动,推出了几十篇作品,产生了可观的教育教学效益。
“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初中三年,我们以一个课题和一个兴趣小组、二块板报和两份期刊,如许简易的方式充实着课余,以最纯情的执着填补着“家庭学校社会”这一“系统工程”中最难把握的“大教育”探究!让三年黄金时光,一路好诗相伴;让广大学子在诗教实践中,幸福地体验,快乐地升华,诗心灿烂赴前程!正所谓:
李杜光华耀古今,育人诗教地天新。
夜阑减字清平乐,晓读偷声词唱春。
试问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乐章吗?
参考文献
[1] 录自温立三先生2003年7月安徽省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
[2] 录自温立三先生2003年7月安徽省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
[3] 《庐江诗词》(第五期).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5] 《东坡赤壁诗词》,1999(2)
[6] 《庐江诗词》(第五期).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
其二,“中华诗词,特别是其中的古典诗歌可谓精美绝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万古长新的艺术魅力,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三千多年来,不知熏陶、感染、教育、鼓舞了多少代人,已经变为中华民族形成、凝聚、发展、振兴的一种精神力量”[3]。因此,新课程标准从人文素养的角度,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入手,强调“诵读古代诗(歌)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4]。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自有其可靠的质的保证。
其三,语文的“国学”地位和二千多年的诗教传统的浸润,早已使中华诗词根植于民族精神和“最优秀文化成分”的土壤中“博大精深”[5],经过民族的代代相传,而成为最广泛的素材资源和人文资源,从“六艺经传”到“经典诵读”,从自然名胜到风俗民情,何时何地无诗?诗歌是语文课程开发取之不竭的源泉。
尤其是在我们农村基础中学,由于经济等条件的制约,一没电脑,二没图书馆,开展研究性学习难度较大。而开展“诗教育人”,资源雄厚,财力、物力投入少,易教易学。可以说,让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是落实新课标,开展课程研究最廉价也最富有的资源优势。
其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和对诗词普及、群众化工作的重视,无疑是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的进行曲和动员令。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无不是拔群出类的杰出诗人,而为世人景仰。近几年来,江泽民和朱镕基同志对“经典诵读”工程的肯定和对诗词普及工作的指示,更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和发展树立了里程碑,指明了方向。诗词组织和诗词队伍日益壮大,诗歌发展的前途一片光明。
而诗歌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年人抓起,因为“加强队伍建设,培养诗词一代新人,是诗词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诗词事业的兴旺所系。因此,培养诗词新秀、特别是青少年诗词作者刻不容缓。在各类各级学校中加强诗教,是充分发挥诗词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克服诗词断代危机的根本措施”[6]。为此,让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是可取的诗教探索。
其五,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置身诗的国度,不会写诗是可悲的!置身教育岗位,无视诗教,是更可悲的!为此,在安徽庐江诗词楹联学会的指导下,我从2000年9月起,便开展了《发挥诗教功能,实施人文教育》的课题试验,按初一至初三的三个年级段,以背诵积累、理解感悟、欣赏创造为各段的重点,集中培养学生的诗词阅读和写作能力。其间虽历经风雨,但我们成立了“新跑道”文学社,创办了社刊,开展了一系列诗教活动,推出了几十篇作品,产生了可观的教育教学效益。
“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初中三年,我们以一个课题和一个兴趣小组、二块板报和两份期刊,如许简易的方式充实着课余,以最纯情的执着填补着“家庭学校社会”这一“系统工程”中最难把握的“大教育”探究!让三年黄金时光,一路好诗相伴;让广大学子在诗教实践中,幸福地体验,快乐地升华,诗心灿烂赴前程!正所谓:
李杜光华耀古今,育人诗教地天新。
夜阑减字清平乐,晓读偷声词唱春。
试问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乐章吗?
参考文献
[1] 录自温立三先生2003年7月安徽省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
[2] 录自温立三先生2003年7月安徽省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
[3] 《庐江诗词》(第五期).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5] 《东坡赤壁诗词》,1999(2)
[6] 《庐江诗词》(第五期).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