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为谁立像?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像背后是英国人的价值观。广场上、建筑前,大庭广众之下、人烟稠密之所,选择将谁立在那里被看到、被铭记、被缅怀,也是一个民族对善与美标准的选择。
  中国人讲究“三不朽”,认为有三种方式能传承思想、延续生命,即“立德、立功、立言”。英国人则认为“立大功者得立像”,立一座塑像就是最高褒奖。
  英国人喜欢立像。在伦敦街头走一走,各种塑像让人目不暇接——文人的、艺人的、哲人的、匠人的,国王的、政客的、探险家的、科学家的,战士的、演员的、神仙的、动物的……我来英国前就有师长指点:“单是把伦敦每座塑像背后的故事写一写,就是厚厚一本书。”
  塑像背后是英國人的价值观。广场上、建筑前,大庭广众之下、人烟稠密之所,选择将谁立在那里被看到、被铭记、被缅怀,也是一个民族对善与美标准的选择。
  英国有不少与战争有关的塑像,仅是一战的纪念碑就有4.3万座,不少是为战争遇难者、军队将领、手持长枪的战士、飞行员、无名烈士立的塑像,有的甚至专门为战马、军犬、鸽子而立。每年一到11月11日一战停战日,塑像下总有人们送来的虞美人花环。每座塑像都是一座英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令人遗憾的是,一战期间约15万远涉重洋、来到欧洲西线战场参战的一战华工在英国却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塑像或纪念碑。幸而一些英国华人正四处奔走,努力为这些被历史遗忘的英雄立碑立像。
  英国人也为自己的“敌人”立像。伦敦市中心的议会广场上就立着甘地和曼德拉这两个外国人的铜像。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最终独立,“日不落帝国”丧失了“皇冠上最亮的明珠”;曼德拉领导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实现种族和解,革命的对象正是南非那些手握权力的英国白人移民后裔。
  我问过一些英国人,他们都认为在英国的政治心脏为甘地和曼德拉立像没什么奇怪,无他,只因为他们是伟大的政治家。
  在中英鸦片战争后,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还曾为林则徐夫妇立像,让这位烧毁英国鸦片的钦差大臣成为最早在蜡像馆立像展出的中国人。
  文献记载,当时林则徐的蜡像“衣冠翎顶”,“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烟条约”,还原了历史上他让英国人窘迫的一刻。
  杜莎夫人蜡像馆为林则徐立像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
  但也有人考证,其实是因为林的“虎门销烟”焚毁“英国财产”,从而挑起了鸦片战争,最终使得英国有机会达到“五口通商”的目的,英国人因此塑像以作纪念。如果后一种猜测属实,那么与其说英国人是为林则徐立像,不如说是为他们自己成功入侵中国而立像。
  不管是谁的雕像,只要是立在户外,都有被鸽子在头上拉屎的时候。据说丘吉尔就曾以此为理由,拒绝自己在世时别人为他立像的提议。
  现在英国议会大厦外,丘吉尔拄着拐杖、歪着肩膀的铜像总是相对较少受到鸽子的“轰炸”。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铜像内有弱电流通过,以驱赶鸽群;不过也有人说是因为丘吉尔的脑袋比较光,鸽子在上面根本站不住。
  (摘自《环球》)
其他文献
卸任后,奥巴马总统开始好好赚钱了。这位前总统一露面就身价不菲——到华尔街的投行搞了3次演讲,每次收费40万美元。不久前,奥巴马来到上海的全球中小企业峰会,给两千五百多位企业家进行主题演讲,会后和一些人握手合影。有媒体称,照一次相的价格是25万元人民币,也不清楚究竟是真是假。有报道说,不管照相的人花多少,奥巴马拿到的是一口价——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报酬是125万元人民币,折合不到20万美元。远渡重洋,价
在明朝的将军中,有一个最有本事的人,这个人其实是一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文人,一个进士,他就是明末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这个人太厉害了。我们可以看到,后金和大清的两位大汗和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皇太极及其手下的几十万八旗将士,几十年如一日,面对着一座孤城宁远,面对着一个文臣袁崇焕,那就叫完全没有办法。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范文程手下,却走不了三个回合——范文程三言两语就能让袁
01  1917年1月4日,一辆马车行至北京大学门口,骤然刹住,蔡元培健步走下车来。校工们分立两侧,齐刷刷地向新校长鞠躬致敬。蔡元培摘下礼帽,回敬以深深一躬。  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北大是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待遇,从不把校工们放眼里。  1868年出生的蔡元培,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就在前途无量时,他却辞官回绍兴办起了学堂。  1912年,受孙中山
豁达是那种彻悟,那种远眺的悠然,那种顽强,那种精神的自主和自由。而不是欲说还休的吞吐,麻木不仁的傻气,自吹自擂的醉态。  豁达是对私欲私利的恬淡。是海水深处的平静。是大河的稳重。是大山的岿然。是天空的無言。是悲天悯人的鸟瞰。  豁达不是目的,不是结局,而是准备。是帮手。淡化的目的是那浓重的进击。豁达的后面才是强力。  (摘自《广州日报》)
《历史从未走远》  王立群著 大象出版社 2017年1月出版  本書分为道德品性、情感百态、人生际遇、治国理政、历史阐释五个章节,收录王立群先生的读史札记八十余篇,历史跨度从先秦至宋,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贤人,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全书保留了王立群先生一贯的通俗幽默、娓娓道来的文风。王立群先生于讲史读史的十年节点上推出精选的心得集,既是对自己十年人生路、十年讲史路、十年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路的小结
笔者调研发现,一些项目工程中,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亟待破解。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  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且国家还在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然而,不少地方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困境”:国家投入是不少,效率却极低;更有甚者,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反而越低。问题出在哪里?  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体系有
1948年,毛泽东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际,始终不忘用世界的眼光,密切注视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时刻警惕美国出兵干涉中国的可能性。  美国不可能出兵援蒋  实际上,此时的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正面临左右为难的困境。一方面,美苏在欧洲的对抗愈演愈烈,美国的战略重心无法东移;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中共成为这个国家的新主人,美国政府又继续援助大势渐去的国民党政府。  经过反复权衡,美国国务院于1948年4月通过了
从中央反复强调政令畅通,足见其重要性。然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前确实存在政令不畅的问题。  国务院日前启动第三次大督查,从2016年9月18日起,20个督查组分赴各地各部门。这次大督查旨在着力推动各地区各部門切实履行职责,推动重大政策举措、重点投资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加快落地。  对于政令不畅这个沉疴顽疾,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就直言,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
“9·13”事件后,林彪的四大金刚很快便遭到政治清算。其余“红人”在“文革”结束之后,权力很快遭到剥夺。而这些“红人”的后人生活又将如何?  林 彪  夫人叶群和儿子林立果在折戟沉沙中丧命,留下两个女儿。  大女儿林晓霖。一直随生母张梅生活,“文革”中曾经是哈军工“八八战斗团”造反派头头,林彪曾宣称她的行为与林彪没有关系,并脱离父女关系。林晓霖在生母改嫁后随林彪生活,“文革”后一面声称与林彪的儿女
约翰·甘布士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百货业大王,他是一个敢于冒险的胜利者。  1957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不少工厂和商店都倒闭了,商人们纷纷开始贱卖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结果物价一降再降,最后一美元甚至可以买到100双袜子,50美元就可以从二手车市场买到一辆八成新的汽车。当时甘布士只有35歲,在一家机械厂当工程师,他看到这个情形马上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同时借来200万美元全部买进这些被低价抛售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