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世纪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北京国际摄影周于10月24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至今已是第三届。此次摄影周以“影像·世纪”为主题,包括开幕活动、系列展览、摄影讲堂、专
  题活动、系列奖项五大部分。本文选取本届摄影周的重点展览和创新之处,与读者一同回顾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的精彩亮点。
  国际展——与大师作品对话
  本届摄影周国际展览汇集了来自美国、英国、印度、德国等多个国家的13场展览。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貌,反映了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从国际展来看,“逝去的记忆—美国著名摄影师薇薇安·迈尔原作展”“英国皇家摄影学会1839-1930年典藏作品展”“印度纪实摄影大师巴勃罗·巴萨罗穆作品展”“德国当代先锋艺术摄影展”“观照—亚洲青年摄影师五人展”都在本届摄影周首次亮相。
  其中,“逝去的记忆—美国著名摄影师薇薇安·迈尔原作展”备受关注。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在当代摄影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她生前的身份一直都是“闲时爱拍照的家庭保姆”,她在世时作品无人问津,直到去世后意外被人发现后才震惊世界。薇薇安的作品被一些人评价为近年摄影界最重要的发现,她也被公认为1960年代才华横溢的街头摄影家。她用一台双镜反光式相机,在芝加哥、纽约等城市街头悄悄捕捉普通人的生活瞬间,留下超过10万张底片及数千张照片。薇薇安所拍摄的这些影像,在她生前都是未曾显影的,她自己仅冲洗过自己作品中约3%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在世俗眼中,摄影与生俱来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传播,而薇薇安却将她毕生拍摄的影像隐匿于皮箱之中秘而不宣,这和她的心路历程一样,被隐匿于暗盒之中,充满了神秘感。
  虽然在展出期间,就展览作品是否是“原作”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评论家认为薇薇安的照片上并没有本人签名,所以不构成“原作展”。而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薇薇安的作品是在她去世之后才得以问世的,她本人已经不能够对作品进行签名授权,于是只能通过作品的收藏者马罗夫。摄影周上的展览作品都是薇薇安底片的收藏者马罗夫用原底片放大制作,底片由马罗夫通过合法竞拍取得,而照片背面都有马罗夫的收藏签章和档案编号,版权合法持有人签名也同样是法律认可。不过在美国,对薇薇安的这批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仍存在分歧和争执。”只能说,在这场争议中,还有许多模棱两可的法律问题有待考量,但无论如何,对待专业问题的
  “较真”和严谨的思考,也正是每一位摄影界从业者应该持有的态度。
  即便存在这些争议,北京国际摄影周还是把这些珍贵的作品带给了观众。每一位观众似乎也透过她的作品,看到了她的灵魂,看到一个平凡、孤独却有着对美有着执着追求的薇薇安以及她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仍能通过这些影像,与她展开一场隔世的对话。
  国内展——着眼当代热点与趋势
  今年恰逢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第一次以阅兵的方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国内展单元 “中国大阅兵—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图片展”可谓备受关注。该展是新华社图片中心和摄影部联手打造、本刊承办的一个重要展览,观展人次约7万人。
  作为“中国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图片展“的系列活动,由新华社图片中心和摄影部主办、我刊承办的“国家摄影队与您分享阅兵大片背后的故事”主题讲座也同期在摄影周主展场中华世纪坛举办,为观众提供了一次与优秀国家通讯社摄影记者亲密接触的机会。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摄影室主任兰红光、新华社摄影部新闻采访室主任王建华、新华社摄影部新闻采访室副主任陈建力、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记者费茂华与新华社摄影部记者殷刚五位主讲嘉宾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分享阅兵拍摄背后的故事。无论是摄影记者中的新面孔,还是多次参与阅兵拍摄、身经百战的老将,“九三阅兵”犹如一场洗礼,在每一位摄影记者心中升华。活动现场,五位主讲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阅兵拍摄工作的经验与心得,“升降车”、“八阵图”、“检阅车”、“手机摄影”等关键词频频出现,让我们了解到阅兵拍摄任务的艰巨与复杂,也再次感受到摄影记者面对工作的严谨与认真。无数次的彩排、数个不眠
  之夜、身背十几斤拍摄器材、为保证集中拍摄而随身携带的尿不湿……他们与大家分享的,不仅是阅兵拍摄的故事,更是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内心的荣誉与自豪。
  另外值得一提的展览是“触摸经典:中国当代100原作展”,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靳宏伟先生所收藏的35名中国艺术家的100幅当代摄影作品。当代摄影的气质面貌往往晦涩难懂,但本次展出的作品却在拍卖市场中价格屡攀新高,这次的展览为对中国当代艺术摄影感兴趣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观看角度,这些影像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勾勒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轮廓,不但让观众对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观念形态有一个初步概括的了解,也能从这些作品的市场表现来思索当代艺术摄影的价值。
  摄影论坛——对话业界专家
  本届摄影周共组织了33场摄影讲座和论坛,80多位国内外摄影艺术专家作为演讲嘉宾参与活动,讲座内容涉及不同主题。
  在蓬勃发展的摄影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到这一行业中,刚进入业界的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由我刊主办的“青年视角—年轻职业摄影师的关注面向”主题论坛,邀请艺术评论家鲍昆、新华社摄影记者沈伯韩,青年摄影师于筱、杨圆圆,以及《摄影世界》执行主编邢江,分享了在当下“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的时代,作为职业摄影人该如何面对的经验,也给予了青年摄影师坚持、转向,抑或改行的建议。
  整场论坛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年轻与职业。在年轻一代摄影师已经羽翼渐丰的当下,他们可能会让中国传统的摄影观发生改变。因为他们已经越来越无法用过去熟悉的名词来解释;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也越来越难以归类;可以观察到,摄影已经扩展到边框之外,混合媒介比任何时候都要流行,静态照片开始走向动态,装置、出版、   行为,甚至视频艺术都包含在内。
  因此,摄影的未来在年轻人,今后摄影的发展会呈现何种面貌,也将以来与年轻人的关注面向。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正在和将要塑造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格局。
  而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作为职业摄影人,到底要面临哪些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讨论焦点。有时,做一件事,并非只是做一件事这么简单。观众习惯欣赏现成的作品,对于拍摄的前前后后,可能认为颇为理所当然,似乎只要有个点子,就能出一部作品。创作者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而这个错误的结论往往会让年轻的职业摄影人感到寸步难行。他们正被束缚的,往往是一些职场现实问题。
  在论坛中,与会嘉宾发表各自观点:鲍昆结合王久良等年轻摄影师案例,讲述年轻摄影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和规划,若想成功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沈伯韩则根据自己的媒体工作经验,讨论摄影记者的职业难度与职业危机问题;于筱与杨圆圆两位年轻摄影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职业规划;最后邢江则从一本杂志的角度思考,《摄影世界》应该如何为国内年轻摄影师贡献力量。
  最后嘉宾还就读者提问讨论了在图片以海量数据形态呈现于互联网中的时代,什么样的照片才能够有持久的生命力,以及什么样的影像才能更有效地展现和发挥摄影的力量。
  摄影世界微影赛—遇见自己,对话生活
  摄影世界微影赛是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征集网友手机摄影作品并进行评选的活动。微影赛每周策划特定的主题,得到手机摄影爱好者积极响应和参与。截至2015年10月,微影赛已举办61期,共收到了优秀参赛作品10万余幅。
  为了进一步扩大摄影世界微影赛的品牌影响力,展示微影赛的优秀成果,激发影友参赛的积极性,摄影世界在中华世纪坛影像艺术空间3号馆举办了“遇见自己,对话生活—摄影世界杂志社微影赛优秀作品展 ”,精选了58张优秀手机拍摄作品,使用微信朋友圈界面的方式展示呈现,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图片的空白空间写下他对于作品的观感,让每一位观众在观展的同时,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推介平台——助力摄影市场发展
  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首次推出的“专题摄影展推介平台”也是本届摄影周的亮点创新之一。将优秀的摄影作品从题材、
  类型、技法、观念等多重角度,组织、策划、包装成多个专题展览,通过北京国际摄影周这一国家级平台,将这些展览打造成文化内容消费产品,通过展览展示、论坛、专题推介等手段向世界范围内的,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画廊、文化交流中心、会展中心、商业中心等对文化内容产品有鉴赏、收藏和消费需求的机构、实体或个人进行集中撮合推介,最终在平台上实现深度交流和公平交易。
  简单来说,“专题摄影展推介平台”旨在利用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探索并形成有特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希望可以达到上承国际艺术市场和顶级影像产品,下接影像产品消费机构、广大受众和各类终端,通过影像资源的共享,为中国摄影市场助力。
  此外,为打造“永不落幕的北京国际摄影周”,摄影周在其官网(www.bjipw.cn)增设了线上虚拟空间,长期为通过专题摄影展征集的展览提供优质的网络展示环境,以满足广大摄影师、策展人、策展机构以及摄影爱好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在这个线上虚拟空间中,用户可实时点击作品、查看作品大图和详细介绍,旨在以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最优质丰富的展览资源。
其他文献
台湾摄影家谢春德与陈少维共事多年。2011年,谢春德带领团队赴威尼斯双年展举办个展《春德的盛宴》,作为展览的制作总监,为了找几颗符合布展的螺丝,陈少维把威尼斯跑了个遍。  在谢春德的眼里,陈少维是一个墨西哥女画家佛里达·卡罗式的人物,天生的不幸没有将他摧毁,反而让他更加坚毅。  两岁时,陈少维因感染过滤性病毒,导致了一场高烧,烧退后,他的左腿开始萎缩,现走路仍跛。在陈少维的工作室里,我们喝着现磨的
期刊
塔努·加戈(Tanu Gago)出生于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岛,在新西兰南奥克兰长大,他成长于一个收养了众多太平洋岛屿原住民儿童的大家庭。塔努拥有表演学士学位,但在过去五年间一直以摄影师和策展人的身份参与艺术实践。他的作品多次在新西兰和世界各地参与展览,2014年,他的作品作为“人们”(Tangata)群展的一部分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  塔努的影像作品呈现丰富的环新西兰的太平洋岛屿族群——萨摩亚人、
期刊
相比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高画质”的定位,APS-C画幅机型则更加明确地定位在“高速度”,在对焦系统和连拍性能上发力,成为很多新闻摄影记者,以及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备机首选。不过,很多摄影爱好者对画质的要求并未止步于画幅差异,这也促使着APS-C机型一次次进化。  2013年登场的D7100是尼康首款实现了2400万像素的DX机型。在市场上打拼两年后,继任机型D7200闪耀登场。虽然从外观看,除了产品型
期刊
4月,油菜花开,摄影师的创作热情再次被唤醒。伴随着眼前的花海美景,本刊与南郑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千年古县 美丽南郑”全国摄影大赛评选也于近期揭晓。大赛自启动以来,便得了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近万件。  3月2日,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评选工作在北京展开。由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丁玫、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总编辑吴笛、著名风光摄影师于云天、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新华社陕西分社
期刊
11月5日,2015年索尼秋季影像新品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拥有4240万像素的新一代“口袋机皇”RX1RII和增加了4K内录功能的A7SII首次和大家见面。会后,索尼举行了一场小型访谈会,包括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数码影像产品部副总监李暾在内的多位索尼高层回答了受邀媒体的提问。  RX1RII——高画质与便携性的平衡统一  4240万像素、弹出式EVF取景器、首创的可调节低通滤镜,这
期刊
我对郭延冰比较熟悉,他从业十余年,一直专注于文化娱乐领域新闻拍摄,尤其擅长肖像摄影,这些年来他拍过的公众人物、大小明星不计其数。他为人谦逊低调,在拍摄现场善于沟通又不事张扬,与编辑部合作向来融洽,熟悉后会发现他性格中的锋芒与幽默。  采访郭延冰,我想提出这样的期待—希望在文娱题材的新闻照片中,能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格调的影像观察,因为“文娱时尚圈”也是我们所处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次,郭延冰带
期刊
经过几年发展,“11.11”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促销日,而演变成全民的购物狂欢日。大型电商争先恐后打折让利,男男女女磨刀霍霍网上血拼,大家都很“嗨皮”。支撑购物狂欢的是商业环境、技术平台,更是背后艰辛付出的商品配送员。  今年11月11日下午,我来到京东磁器口配送站。让人有些吃惊,150余平方米的配送站里除了零星的大件货物(大多是预约配送时间的客户),只有站长和站长助理两个人,显得有些冷清。  “仓库
期刊
清脆的铃声唤醒了沉睡的美梦,飘落的雪花聚满了长久的幸福,圣诞节要来了,准备好送给家人和朋友的“小心意”了么?是否让你的祝福,悄悄躺在他们的枕边了呢?想要给朋友们最特别的礼物,收藏过往的欢声和笑语,让记忆的美好在圣诞夜里悄悄绽放,送给他们收藏记忆的三星多彩系列存储卡吧,特别的礼物送给特别的他们。  时尚选择 给记忆增色  优雅的灰色、海洋的蓝色、热情洋溢的橙色和红色以及高端大气的黑色,三星存储卡在为
期刊
你说这是你爱的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好吧,祝福你,我的姑娘,  在你还没听过海的咆哮,  趁你还不懂海,也不懂爱。  10月10日  人们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海滩玩耍。(路透社照片)  点评:沙滩,是海的庭院。我们作为访客远远参观。大海的深处,无缘得见。  9月10日  新加坡的3小时污染物标准指数在中午12时达到137,属“不健康”水平。新华社发(邓智炜摄)  点评:霾是看不见的魔鬼。 
期刊
索尼公司继6月底发布消息以发行新股票和可转换债券两种方式融资,主要用于发展图像传感器业务后,10月初再次有新动作。索尼计划分拆其半导体业务,进行结构重组,把精力集中在比较赚钱的业务,并期待能以此重新激活其受阻的手机业务。重组内容是将半导体部门从设备集团中独立出来,成立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公司。  据称,新公司将从2016年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