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入学的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教育就是雕琢白纸的过程。小学低段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先做人,后做事”的重要性,德育必须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那么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呢?
关键词:语文课程;价值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一、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有利条件分析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中我们发现语文学科在实现德育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语文人文性特点决定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二)语文丰富性特点决定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材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又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方法构建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真情实感。语文教学非常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
(一)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识字教学不是简单的识字写字。低年级学生理解生字的主要方法是组词练习,然后根据词语表示的意思结合具体事物和动作来理解。组词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打”字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并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字形。然后问:你能给这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嗎?学生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等词语。我听了说:“同学们,你们组的词语是对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能打人、打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是的,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那你们还能组其他词语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组出了“打球”“打水”等词语。
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识字教学就显得不枯燥了。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学生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棉鞋里的阳光》时就发生一件有趣的事。
在采用分角色读,给画面配音等方式朗读后,我问道:“棉鞋里除了阳光还有什么呢?”结果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棉花。”正当我哭笑不得时,有学生在位子上偷偷嘀咕说“不对,棉鞋里除了阳光还有温暖。”
我马上走到她边上,问:“你能大声地复述刚才的话吗?”
她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棉鞋里还有温暖。”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觉得当奶奶穿上晒过的棉鞋时心里一定很感动,感到很温暖。”
“那是谁对谁的温暖呢?”
“是小峰对奶奶的温暖,是小峰对奶奶的爱。”
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接嘴:“是的,是的,因为小峰爱奶奶,所以才给奶奶晒棉鞋。”这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棉被里也有温暖。”我笑着问:“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妈妈爱奶奶,所以才晒棉被,棉被里有妈妈的爱。”“是啊,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那同学们,你们学完后又该怎么做呢?”学生低头思索了一会,马上举手说:“我要给奶奶敲敲背。”“以后吃饭时我要第一个给外婆盛饭,因为都是外婆照顾我,她很辛苦。”……
听着学生精彩的回答,看着学生真诚的小脸,我想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体贴别人。
(三)古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古诗教学内涵非常丰富。如,《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渔歌子》等古诗以明快的笔调描绘了美丽的山河,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还透露出诗人那积极进取的精神;《锄禾》通过“日当午,禾下土”的辛苦劳作场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粮食。
(四)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专门讲了“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出学生的思想状态。教师在修改作文时,不仅要改掉学生组词、造句、语法上的错误,还要修改学生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恰当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德育素材,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进行德育渗透的机会,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促进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编辑 王洁琼
关键词:语文课程;价值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一、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有利条件分析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中我们发现语文学科在实现德育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语文人文性特点决定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二)语文丰富性特点决定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材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又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方法构建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真情实感。语文教学非常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
(一)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识字教学不是简单的识字写字。低年级学生理解生字的主要方法是组词练习,然后根据词语表示的意思结合具体事物和动作来理解。组词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打”字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并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字形。然后问:你能给这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嗎?学生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等词语。我听了说:“同学们,你们组的词语是对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能打人、打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是的,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那你们还能组其他词语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组出了“打球”“打水”等词语。
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识字教学就显得不枯燥了。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学生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棉鞋里的阳光》时就发生一件有趣的事。
在采用分角色读,给画面配音等方式朗读后,我问道:“棉鞋里除了阳光还有什么呢?”结果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棉花。”正当我哭笑不得时,有学生在位子上偷偷嘀咕说“不对,棉鞋里除了阳光还有温暖。”
我马上走到她边上,问:“你能大声地复述刚才的话吗?”
她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棉鞋里还有温暖。”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觉得当奶奶穿上晒过的棉鞋时心里一定很感动,感到很温暖。”
“那是谁对谁的温暖呢?”
“是小峰对奶奶的温暖,是小峰对奶奶的爱。”
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接嘴:“是的,是的,因为小峰爱奶奶,所以才给奶奶晒棉鞋。”这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棉被里也有温暖。”我笑着问:“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妈妈爱奶奶,所以才晒棉被,棉被里有妈妈的爱。”“是啊,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那同学们,你们学完后又该怎么做呢?”学生低头思索了一会,马上举手说:“我要给奶奶敲敲背。”“以后吃饭时我要第一个给外婆盛饭,因为都是外婆照顾我,她很辛苦。”……
听着学生精彩的回答,看着学生真诚的小脸,我想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体贴别人。
(三)古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古诗教学内涵非常丰富。如,《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渔歌子》等古诗以明快的笔调描绘了美丽的山河,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还透露出诗人那积极进取的精神;《锄禾》通过“日当午,禾下土”的辛苦劳作场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粮食。
(四)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专门讲了“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出学生的思想状态。教师在修改作文时,不仅要改掉学生组词、造句、语法上的错误,还要修改学生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恰当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德育素材,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进行德育渗透的机会,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促进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编辑 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