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震层析成象研究结果推导出克拉通深度范围

来源 :地震地质译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jklm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大陆板块的厚度曾经是许多研究探讨的主题。Jordan(1975a)认为高于平均值的波速决定着板块的厚度。Anderson(1990)利用古大陆下面深度为150~200km处的剪切波速度锐减作为长期板块的厚度。许多事实证明,在大于200km深处,大洋和大陆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卡普瓦尔克拉通地幔是根据来自150到200km深处的金伯利岩中的捕虏体表征的。金刚石包裹体的年龄测定结果为太古代的,这意味着浅部地幔在那时已处于冷的状态(Richardson等,1984)。太古代克拉通和显生宙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来,高度发展的地球物理介质块状模型的突出特征,是固体地球结构呈现各个等级的离散性。物质或岩体的离散性假定,变形的基本部分决定于其结构各部分的相对位移,并集中在块间间隔上,即在断层、裂隙、高孔隙带等之上。类似的事实在实验研究真实地球物
期刊
前言南北横贯中部日本的系鱼川-静冈构造线位于大深沟带的西缘,是划分东侧的新第三系分布区和西侧的新第三系前分布区的地质界限。中新世的东西向拉伸应力场转为东西向压缩以来沿系鱼川-静冈构造战继续剧烈缩短变形。自从小林(1983)、中村(1983)提出东北日
期刊
已知有两种地震区划方法:地震统计法和地震构造法。它们的基本内容很简单。前一种方法只考虑已记录的破坏性地震,把其中相邻的地震联结而成的地区。图上相应标出一些某
期刊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流体与断层活动的各种过程有紧密联系。这类过程包括断层带的长期构造和成分变化,断层滑动及地震破裂的集中、扩展、制动和发生。此外,已经普遍认识到流体压力对控制地壳断层带强度的物理作用,而且流体可以通过各种化学效应产生力学影响。
期刊
引言地震形成速率的变化是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震发生的特征。地震活动时间变化的物理原因很不清楚。然而,地震活动的各种起因表明应力与地震速率之间的改变有一种联系。能改变应力状态的重大地质事情常常伴生着地震形成速率明显的变化:我们常常见到大地震后有余震;地震群与岩浆侵入过程伴生;大地震应力周期性变化过程中背景地震活动有规律的改变[Ellsworth等,1981]。此外,水库注水和液体贯入深井造成有效应力的
期刊
发生于1995年1月17日的兵库县南部的地震,是自1923年摧毁东京和横滨大部分地区并造成14万3千余人死亡的关东大地震以来日本所遭受损失最为惨重的地震事件。截止到1月30日,神户及其毗邻城镇的因地震死亡人数已达5,096人,失踪13人、26,797人受伤。150万城镇人口中的1/5人员无家可归,103,521栋房屋被毁坏,兵库县政府估计要恢复被毁设施的基本功能需1千亿美元。倘若把私人财产和建筑物
期刊
引言 1987年9月至1988年3月,在犹他州东北部的盐湖荒漠之下,位于盐湖西10公里和沃萨奇断裂以西100公里的地方(图1)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包括3.8≤ML≤4.8的地震8次。在两次最大地震发生时,整个犹他州、爱达荷州南部和内华达州东部有感;9月25日主震震级为ML=4.8, 烈度为Ⅳ—Ⅴ度;10月26日地震震级ML=4.7。地震引起了当地人的关注,因为地震离他们沿盐湖岸边修建的、投资6千
期刊
1.引言近来,已有几篇文章论述了安第斯造山带的运动学演化(Isacks,1988;Allmendinger等,1990),提出的模型中包括了大幅度的地壳缩短,能满意地解释安第斯山脉的主要地貌构造特征。为了确定南纬30°横切整个安第斯造山带的地壳缩短量,Allmendinger等提出了一系列可以计算高科迪勒拉隆起的模型,其差别在于上地壳和下地壳变形的联系程度。这些模型中限定下地壳变形模式的关键参数是
期刊
工作方法和使用的数据 Sibol等人(1990)指出,北美东部地区25年内发生6.0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是61%。为了评估这个观点,我重新计算了曾讨论过的地震再现速率,采用的是E.J.Gumbel(1954)极值方法。该方法假设,一系列的时间段内最大地震可用
期刊
1.引言由于40—60Ma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的印度与欧亚大陆相碰撞引起中国大陆构造的强烈不均一性,所以分析其波速结构是很有意义的。西藏高原是中国西北的多褶皱带区域,是与这种碰撞有关的最明显特征。一些深部折射研究和面波研究表明高原的地壳平均厚度为70km。这个褶皱系延续到尼伯尔和印度北部,其南面与稳定的印度地盾交界。中国北部和蒙古也具有多褶皱带的特征,其北面与西伯利亚地台相接,西边的塔里木盆地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