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防灾减灾教育课例探析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ydi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对于自然灾害有着具体的内容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有限的课时和活动空间,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思考和探索。文中课例以活动的形式串联教学,通过问题推进教学,通过素材丰富教学,通过思维导图促进深层建构,使得看似枯燥和“遥远”的学习内容变得有意义有意思。
  关键词: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活动;问题;素材;思维导图
  关于自然灾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的内容要求是:“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
  新的课程标准,有限的课时和活动空间,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思考和探索。2018年12月,一节县内示范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赏析如下:
  一、活动串联教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关内容,看似枯燥,甚至在现今的师生所在地区不常见。如果教学缺乏设计,师生很难深刻体验到自然灾害。此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指出: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2]。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教与学的方式,调动并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教学中的能动表现。
  《地震与防灾减灾》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四部分,即地震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措施。孟老师依次用活动1至4(见表1)串联开展四部分内容的教学,脉络清晰,教学流畅,节奏紧凑。
  课例中的4个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契合教学内容,有合作有探究,活动多样且便于学生课堂上操作完成,想、画、演、看,动脑动口又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将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较好。
  二、问题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对于《地震》这样理论性强、原理抽象、师生生活经验少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否轻松愉快地接受,主动有效地学习,积极深入地思考,与教师的提问有着直接的关系,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教师的提问精当,高效,问题设计有如下三方面特点:
  (一)教师的提问具有趣味性。如展示近些年四川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数据,以“四川”的口吻形象生动的提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吸引学生分析地震分布规律,过渡到地震的分布及原因。
  活动: 分析地震的分布
  展示: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中国地震分布图
  要求:从空间上概括我国地震分布的总体特征
  提问:中国地震多发地在哪?其位置有何共同特征?
  总结:板块交界处;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带上
  展示数据:汶川县死亡 15941人,成都市死亡4276人。
  提问:成都伤亡比汶川小的主要原因?
  提问:地震烈度(地震时某地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教师的提问具有目的性。活动中每个环节所设计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为学生学习本课题核心内容作铺垫。如活动2中的系列问题,分别针对地震的分布与成因,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读中国地震频次分布图和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既展示了地震分布规律,又解释了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位于断裂带上),一图两用,目的明确,学生自己先行读图分析,优于教师自己直接讲解结果。
  (三)教师的提问具有层次性。层次性即依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等等。这要求教师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如孟老师通过提问“成都伤亡比汶川小的主要原因?”,引出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将教学从地震分布与成因,过渡到地震危害程度的影响因素(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从整体教学环节上,将地震的分布、成因、危害依次衔接了起来;在地震危害程度方面,由一般到特殊(为什么成都小),问题越来越细小深入,问题层层递进,不生硬不突兀不堆砌,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活动。
  三、素材有声有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45分钟的时间内,几十平米的教室里,孟老师通过丰富的音频图像资料,详实的数据,直观具体地介绍了地震。在地震的危害部分,用图片、数据展示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中的受灾情景、伤亡人数,让学生切实感受地震之殇,不禁自问面对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避灾?灾害来临时如何自救、互救、他救?个人、政府、社会在防灾减灾中可以做什么?在自救部分,视频介绍在不同场景中如何防震避灾,形象生动。在防震减灾部分,用数据说话,地震提前预报3秒、10秒、20秒对减轻伤亡的意义。
  播放视频:地震的危害(房倒屋塌、道路损坏、通信中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次生灾害等等)
  播放視频:防震减灾自救知识(在室内、在室外、在学校、在公共场所;来得及跑、来不及跑等等)
  资料展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2013年,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地震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受灾。
  展示数据: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有过多次成功案例。2013.04.20,四川庐山7.0级地震,提前28秒预报;2017.08.08,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提前71秒预报。
  提前3 秒,伤亡可减14%;提前10秒,伤亡可减39%;提前20秒,伤亡可减63%   展示案例:1993年周福霖院士设计的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隔震房屋,位于广东汕头。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总结措施:技术层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加强防震隔震技术研究)、政府层面(加强地震科研投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地震减灾教育与演练、提高地震救灾能力)、公众层面(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现场演示:家庭防震避难袋(手电筒、逃生绳、口哨、常用药品、淡水,牛奶,巧克力,榨菜等等)。
  灾害来临时,我们最需要知道如何自救互救,因此,教学中我们应适时补充一些应急避震救助常识[3]。有声有色的素材,打破了课堂本身的时空限制,海量信息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巨大威力,感悟生命的弱小与可贵,以及避灾减灾的必要。地理教学应将自然灾害相关内容当作生存必须知道的常识和技能,而不是静默的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不得不说,这样的地理课堂是一次成功的灾害教育、生命教育之旅。
  四、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深层构建
  思维导图能反映某一类知识的系统完整性,也可以表现不同种知识的内在联系,利于学习者从整体上建构知识网络,提升理解力。以“地震的危害”为例,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容易碎片化和浅表化,缺乏综合的认知和深入的思考。而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思维导图可以动态演示,也能静态呈现,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比较与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利于综合思维的形成和逻辑思维的培育。
  课例中,在学习地震的危害时,教师除了用音频资料直观展示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外,还启发学生用思维导图综合系统地分析地震对自然和社会层面的直接与间接危害。孟老师先给学生呈现思维导图案例(图1),再组织学生画地震的危害思维导图,之后通过微信展示学生的作品,再与教师的思维导图(图2)进行对比,从而掌握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危害)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地理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防灾减灾措施,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 从而更好地防御灾害,以便在危险的环境中生存。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在地理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教育,形式可以更多樣,内容可以更丰富,效果值得期待。当然,除了课堂教学,师生也可以尝试走出教室,如邀请专业人员来校组织一些防震演练活动,或参加防灾减灾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防震避灾的应急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防灾抗灾的应变能力[4]。(本文使用泗阳县孟苏敏老师的课例)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张明.“地震”教学中应补充一些避震常识[J].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1):16-17
  [4]周秀琴.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学生防灾抗灾能力[J].福州: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69-71
  本文系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微课题“基于课例的地理听评课研究”(项目编号:SQWK2019-049)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这些年我们浙江省课改的脚步一直在不忘初心,如火如荼的进行。不过无论怎么改,高考始终是不变的主旋律,如何在应对高考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课改的教学任务,一直是我们一线老师学习实践探究的目标。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学核心素养;可是由于受阅读量、情境新颖复杂程度、思政学科任务难度等因素的影
期刊
摘 要:表面上看,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以及复杂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感到难度过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同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且很多高中物理题目都具有多种解法,而在考试的过程中以及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想能够真正做到高效解题,就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题目,以此来提升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实现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期刊
摘 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目标是我国在青少年体质增强工作过程中提出的具体性要求,对各级教育部门和机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以及体质增强提出的具体实施方向和策略。良好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体质的增强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在形体、身体机能、心肺功能等身体方面的发育成长均有很好的促进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相应保障措施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考体育田径训练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素质教学背景下高考体育田径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没有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学生缺乏训练的自主性。探究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高考体育田径训练教学效果的策略。主要包括切实转变田径训练的观念,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加强学生的自主互动学习。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考体育;田径训练  在高中体育教学当中,田径训练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问卷分析的方式,分析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现状并给出相应对策:一是高度重视“家国情怀”教育;二要精准把握“家国情怀”的实质和内涵;三要把握中学生的价值判断、文化素养及心理状况。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育现状;对策  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已普遍接受了三个重要理念: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为探索方向;三是以培养和提高学
期刊
摘 要:由于不等式可以融入其他数学知识点,具有综合考察的作用,在理科科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同时不等式也是历年高考数学题型的重要考点,足以可见其重要性。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教育过程中,对数学不等式教学更注重各种试题的解法,对于其实际应用较为忽视,造成很多学生将概念、公式生搬硬套,不能及时应对高考不等式试题。因此,本文以高考不等式试题为例,对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不等式;
期刊
摘 要: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越发突出,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尤其在教育领域越来越注重环保的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就是很好的体现。通过绿色化学实验的开展,既能很好的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实验知识,又能很好的培養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绿色化学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绿色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渗透  实验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应
期刊
摘 要:在中学阶段,相对来说学生没有沉重的课业压力,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陶冶情操,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丰富自身的情感和人文素养。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加入课间音乐能够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音乐感受力,提高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大大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课间音乐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音乐核心素养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综合思维的培养出发,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以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第37题为例探究高考情境中的认知冲突,示范引领备考教学。通过着眼认知尺度,关注地理环境的发展过程,发掘情境关键点,实现综合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思维;认知冲突;高考  一、认知冲突对培养综合思维的意义  高考对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具有引领的作用,近年来高考全国卷中,常以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学阶段教学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中学阶段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也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信息系统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各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的教学也不例外。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