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聚丙烯(PP)与氧化镍(NiO)粉末混合物(质量比1∶2.3~1∶2.7)在氩气气氛下加热制备Ni-C微粉析氢电极催化材料。重点探究质量比对Ni-C微粉制备过程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仪(TG-DSC)监测反应过程,利用XRD和SEM-EDS确定反应固相产物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析氢催化性能及稳定性由电化学工作站(Parstat 3000A)测试获得。结果表明,混合粉末在加热过程中PP发生熔化和裂解反应,其裂解产物还原NiO。当温度高于1073K时,固相产物由镍、碳单质组成。固相产物中镍单质
【机 构】
:
苏州大学钢铁学院,东北大学冶金学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42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聚丙烯(PP)与氧化镍(NiO)粉末混合物(质量比1∶2.3~1∶2.7)在氩气气氛下加热制备Ni-C微粉析氢电极催化材料。重点探究质量比对Ni-C微粉制备过程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仪(TG-DSC)监测反应过程,利用XRD和SEM-EDS确定反应固相产物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析氢催化性能及稳定性由电化学工作站(Parstat 3000A)测试获得。结果表明,混合粉末在加热过程中PP发生熔化和裂解反应,其裂解产物还原NiO。当温度高于1073K时,固相产物由镍、碳单质组成。固相产物中镍单质
其他文献
传统的氰化钾湿法浸金存在毒性大、污染难控制等安全隐患,开发无氰化浸金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溴化盐溶液介质对金的浸出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如何从其中回收金离子,仍然是一个挑战。本研究采用石榴皮来做吸附剂材料,考察了从配制的模拟溴化盐介质溶液中吸附金离子的规律,系统研究了pH、时间、温度、溴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金离子效率的影响规律,可为溴化盐介质溶液中回收金工艺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的介绍了粘结剂喷射增材制造(BJAM)技术打印金属零件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打印材料和应用领域,重点分析了影响金属BJAM零件质量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金属BJAM技术的研究重点。方法归纳了金属BJAM技术的重要发展节点及现阶段技术的成熟度;总结了原材料、打印及烧结工艺参数对BJAM打印金属零件质量的影响规律;按材料种类讨论了BJAM打印金属零件的致密度、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结论通过分析金属BJAM技术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制造金属零件,但仍存在烧结致密度低和收缩严重等问题,指出了改善铺粉质量、开发新型粘结剂
目的:为了便于临床检测,建立一种G17新型免标自指示剂,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抗胃泌素单链抗体融合蛋白(ScFv-AP).方法: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ET32a-scFv-AP,选择合适的感受态细胞Ro
随着人工智能在神经科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脑-机接口(BCI)再次引起了国内外智能交互领域学者的关注。目的为了提高脑-机接口系统效率,运用交互设计思维呈现符合被试心理预期的界面形式,减少被试视觉疲劳,更加高效、准确的获取实验数据。方法对目前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视觉稳态诱发电位(SSVEP)和运动想象(MI)等EEG-BCI实验范式的交互界面设计进行了详细地梳理和归纳。结论通过综述为脑-机接口实验范式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改善目前EEG-BCI在交互控制领域的应用局限性,提高BCI系统可用性
铜酸比例是影响铜电解正常生产的关键指标,铜酸比例失衡容易加剧浓差极化,提升杂质离子浓度,从而影响阴极铜质量.本文通过现场跟踪考察铜电解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下铜离
全球第二大锂生产商、智利矿商SQM公司8 月19 日表示,由于电动汽车需求飙升提振了锂销量和价格,该公司第二季度业绩猛增.该公司还表示,全球锂需求正以比之前预期更快的速度加
目的以创新汽车产品辅助设计方法研究为主线,对研究进展、相关理论框架、关键技术进行概述。方法结合文献梳理法和产业调研法分析人工智能在汽车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发展趋势及应用进展。结果提出了基于图库的辅助设计、基于语义的辅助设计、造型设计评价三种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框架。结论人工智能在汽车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不充分,针对研究空缺提出了三种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框架,为汽车企业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净化除钴是湿法炼锌的一个关键步骤,随着系统硫酸锌溶液中杂质含量升高,出现新液合格率下降、净化渣难压滤、锌粉单耗高、电积工序不稳定等问题.某冶炼企业采用逆锑盐除钴工
大冶有色冶炼厂稀贵车间积压40 t综合渣(湿重),含碲约11 t,还含有少量贱金属和极少量贵金属,为达到工业化处理的目标,本文借鉴从沉金后液中回收碲的工艺路线思路进行探索性试
目的结合飞行人机交互设计和视觉认知特征,提出了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人因设计与评估方法,使驾驶舱仪表显示设计更符合人的认知需求,提高人机工效。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了飞行仪表布局的认知交互机制、界面设计评估机理及人因设计构思的生成机制,分析了眼动追踪技术在航空仪表设计认知和创新技术上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结论系统探讨了眼动追踪技术在飞行座舱仪表设计认知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分析了适应飞行员视觉认知特征的座舱仪表显示方式,以及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评估触控交互仪表设计的方法体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