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应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来源 :儿科药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_city_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科抗菌药物耐药现象日趋严峻,许多感染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氨基糖苷类是广谱杀菌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2018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达90%,对庆大霉素的敏感率达70%;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远低于碳青霉烯类,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也远低于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8%和11.0%,均低于碳青霉烯类及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因此,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在治疗革兰阴性菌及其耐药菌感染时仍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但由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国内治疗指南严格限制其应用于儿童,世界卫生组织[1]、英国[2]及美国[3]等儿童处方集明确规定了其各种适应证的用法用量.文献[4-7]报道,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耳毒性肾毒性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远低于成人,且在严格控制给药剂量、间隔及疗程的情况下,发生率更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耐药率低及价格低廉的优势,笔者现就其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其在儿科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ICH)是指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形成减少或胆汁排泄障碍,导致正常通过胆汁排泄的物质(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等)在肝细胞内和毛细胆管、胆管淤积,导致血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表现为病理性黄疸、肝大和/或质地改变,肝功能异常[1].
目的: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住院患儿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处方,为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5-2017年儿外科住院患儿围手术期全肠外营养(TPN)处方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儿外科围手术期TPN处方存在部分不合理情况,如热氮比和糖脂比不足和超量、糖速及糖浓度不合理等.TPN处方组成成分主要包括葡萄糖类、脂肪乳类、氨基酸类、电解质类、维生素类及微量元素类药品,其中91.05%的处方糖脂比为1∶1~2∶1,92.53%的处方热氮比为100∶1~200∶1(kcal∶gN),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急诊应用中成药的现状,为儿科合理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整理2018年我院使用的中成药药品说明书,随机抽取2018年8-10月的急诊儿科处方1180张,根据药品说明书对中成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年我院儿科急诊使用了13种中成药,其中5种(38.47%)药品说明书中无儿童用法用量信息,7种(53.85%)不良反应“尚不明确”,10种(76.92%)禁忌“尚不明确”;13种中成药均合多种药味成分,其中超过5种药味成分的品种占61.54%(8/13).抽查处方中,42.20
目的:规范临床用药行为,逐步实现儿科药学服务全覆盖.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儿科医嘱,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点评标准进行全样本医嘱点评,采用帕累托图分析不合理医嘱的影响因素,采用德尔菲法拟定相应儿科药学服务方案.结果:收集的67842条儿科医嘱中,不合理率5.03%,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等为主要因素.最终拟定以“组织结构-服务过程-服务结果”为主要维度的药学服务方案.结论:儿科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中的作用.方法:根据PDCA循环理论,分析我院目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硬件建设、人员培训、制度建设制定相关对策并进行持续改进.结果:通过PDCA循环,我院资格认定申请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机构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及申请的10个专业全部通过资格认定.结论:PDCA循环法的应用在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腺病毒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12%~20%[1],6个月~5岁儿童多见,其中部分发展为重症.腺病毒具有较广泛的组织易噬性,除累及呼吸系统外,还可引起咽结膜热、脑炎、肝炎、心肌炎、胃肠炎、尿路感染等,免疫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侵袭性感染.重症腺病毒肺炎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腺病毒是导致肺炎患儿死亡的首要病原,部分存活患儿预后不良,14%~60%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本文就重症腺病毒肺炎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由产时或孕晚期脑缺氧和缺血引起的脑损伤[1],能导致成人和儿童死亡或长期神经损伤[2-3],是全球儿童急性期死亡以及慢性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4],也是全球足月和早产的新生儿围产期脑损伤主要的危险因素[5-7].围产期缺血和缺氧发生率为1‰~6‰,并且在新生儿HIBD中约40%的新生儿因HIBD死亡,还有30%的患儿遗留终身神经损伤[8-9],如脑瘫、癫痫、认知、行为、注意力、社交和学习困难等[10-12].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MC)是由痘病毒家族的双链DNA传染性软疣病毒(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MCV)感染所致的常见良性传染性皮肤病[1].MCV属痘病毒,目前已发现4型及若干亚型,但以MCV-1型最常见[1].MC是世界上50种常见疾病之一[2],MC的传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皮肤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自我接种进行传播.病毒潜伏期为1周~6个月不等,通常为2~6周.临床上,MC以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的半球形丘疹为特征,皮损直径通常为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化脓性呼吸道疾病,通过宿主、环境以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以反复感染、气道炎症和肺功能逐渐下降为特征的支气管不可逆性扩张[1-3].儿童支气管扩张常见的症状是慢性湿性咳嗽[1],以白色黏液性痰液为主,脓性、黄色和绿色痰液也占一定比例[3].支气管扩张包括两类,一类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另一类为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前者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4],后者可分布于各种人群[5],本文仅讨论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支气管扩张是呼吸
1 病例资料rn患儿,女,2岁4个月,体质量13 kg,2019年11月5日因“发热1d”于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儿康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儿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肝肾炎、结核、血液病、免疫性疾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前1d开始发热,为中低热,伴鼻塞、烦躁不安,无寒颤、抽搐、惊跳,偶有咳嗽、清涕,无呕吐、腹胀、腹泻.患儿精神、饮食欠佳,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予以物理降温后仍反复发热,未给予药物治疗.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7.19×109/L、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56.9%、淋巴细胞(LYMPH)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