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座高高耸立的四面佛石塔,带着“高棉的微笑”,显示着无比的神圣与苍凉,那镌刻在石头上的浮雕艺术灿若织锦,烂如史诗,一幅幅生动的古代文明画卷连绵展开,令人目不暇接。2008年4月,深藏于热带丛林中的千年古城吴哥窟展开她古老而沧桑的怀抱迎来了中国雕塑院·中国雕塑家考察团专家一行……
2008年4月的柬埔寨骄阳盛烈,热情如火,深藏于热带丛林中的千年古城——吴哥窟展开她古老而沧桑的怀抱迎来了中国雕塑院·中国雕塑家考察团专家一行。
中国雕塑院成立于2007年,是在国家强调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建立中国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创建的。它直接隶属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首任院长。中国雕塑院承载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东西方雕塑比较研究的任务,集教学研究创作于一体,在理论上侧重于对中国传统雕塑文脉的梳理,并将此置于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去研究,以通过雕塑创作与研究表现伟大民族的传统精神与创新精神。
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曾在中国雕塑院成立典礼上提出希望,他说正如吴为山院长所倡导的,中国雕塑一定要创造出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也指出:中国雕塑院将成为中国雕塑在当代的一个专门性创作研究平台,必将推进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
此次中国雕塑院·中国雕塑家考察之旅正是基于这些理念的实践。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柬埔寨吴哥窟成为考察之旅的第一站。中国雕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为山教授,中国雕塑院部分首批特聘顾问及特聘雕塑家:邵大箴、曹春生、田世信、陈云岗、吕品昌、王中、王少军、景育民、殷小烽、程兵等一同参加了考察。
带着共识和美好的愿景,考察团于14日由北京飞赴柬埔寨,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期待走近了神秘的吴哥城(Angkor Thom),一座座高高耸立的四面佛石塔,带着“高棉的微笑”,显示着无比的神圣与苍凉,那镌刻在石头上的浮雕艺术灿若织锦,烂如史诗,一幅幅生动的古代文明画卷连绵展开,令人目不暇接,向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们展示着柬埔寨古代王朝的辉煌鼎盛以及东南亚雕刻艺术的精妙绝伦。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大吴哥城的巴戎庙(Bayon),那里耸立着49尊巨型石塔,每座塔皆雕有四面佛,高近45m,间距约5m,密匝如林,浩大壮观,撼人心魂。还有建造以供吴哥国王挑选坐骑的斗象台,其上雕满了巨型的大象和印度教的神像。在参观了目前仍在恢复修建的巴本宫(Bapuon Temple)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小吴哥寺(Angkor Wat),这座已经成为柬埔寨国旗标志的神殿,更是珍藏着古吴哥王朝的雕刻精品,演绎印度史诗的精美浮雕长达800m,构建了一个神话的殿堂。与此同时,伴随着暮色低垂,专家们也欣赏了她日落斜阳时倒映水中的倩影。第二日考察团继续参观了女王宫(Banteay Srei),一座布满红沙岩精美浮雕的用以供养高僧的寺院建筑。还有供国王死后火化并转而升天的变身塔(Pre Pup)。最后来到隐藏于古树缠绕之中的塔普伦寺(Ta ProhmTemple),在这里,自然伟力与历史遗存融为一体,蔚为大观,演绎着古树与石雕千年并存、相依相缠的悠远情怀。
考察完柬埔寨吴哥窟的雕塑艺术之后,吴为山院长主持召开柬埔寨吴哥窟考察座谈以及中国雕塑院年度工作会议,在考察团所下榻宾馆的富有东南亚装饰风情的大型会议厅内,专家们感慨系之,畅所欲言。就中国雕塑院此次柬埔寨吴哥窟考察之行的收获,就柬埔寨吴哥窟的雕塑艺术成就以及中国雕塑院即将举办的雕塑展等一系列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探讨。
吴为山院长发言提出:此次中国雕塑院的特聘顾问和特聘雕塑家,在考察了柬埔寨吴哥窟的雕塑艺术之后,希望能引起中国雕塑界对东南亚雕塑研究的热情,希望能对雕塑家的创作有所激发。倡议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雕塑家们进行总结,并将成果归理成集,以推动中国雕塑界的学术研究,影响后进学人甚至几代学人。吴为山院长还表示计划在今年下半年组织专家对山西进行古代雕塑考察,于明年对印度文明进行考察。以后再扩展到欧洲,这种集体的考察不同于个人的游历,其必能碰撞产生出新的创意,新的思想,同时强调要做好文献的凝练工作,整合集体智慧,为以后成果出版发表以及文献展览工作做好准备。
著名理论家、中国雕塑院特聘顾问邵大箴先生发言感谢中国雕塑院组织的这次柬埔寨文化之旅。他认为这是一个起点,此次活动的影响将不会停留在这几天的激动中,它很可能会对我们将来的创造、教学、文化思考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现在雕塑界面临展览多,形式单一的问题,他认为中国雕塑院即将举办的作品展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些命题和主张,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做一些形式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近几年雕塑界的学术活动不断,但还不够,今后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邵先生认为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要把中国的问题西方化。
吴为山院长进一步强调:中国的雕塑艺术由于佛教的传人,使得佛教造像得以滥觞,并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国雕塑文化的主体。柬埔寨文化是由印度文化、中华文化以及其自身的本土文化通过碰撞和融会而成的。并且以印度教——佛教为其贯穿主线而产生了极具特色的东南亚佛教雕塑艺术。对中国雕塑、特别是传统雕塑的全面研究,要注重中国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相互影响,实地考察和研究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雕塑文化,立足于大文化和文明比较的视角。通过对印度文明、东南亚文明等相关文明的比较,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对中国的雕塑文化做时空性的再审视和再理解,才能更好地看到中国雕塑的独特价值和自我风格特征,尤其是中国佛教艺术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和作用,这将便于我们更加合理地继承和扬弃中国传统雕塑文化。必将进一步推动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整理研究,为中国当代雕塑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过去我们对柬埔寨吴哥窟的美术了解很少,吴哥窟历史久远、风格特异,特别是浮雕艺术堪称世界一流,体现了柬埔寨卓越的雕刻艺术成就。这些古代艺术家们在浅浮雕的创造领域可谓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们充满生命激情地表现着印度神话和柬埔寨风土人情。浮雕中点缀并充满了种种刻画生动、细致入微的动植物图像,纹祥华瑰,富有装饰意味,具有强烈的绘画性,与中国东汉以来的画像石有异曲同工之美,与中国古代佛教时刻造像中的影壁有惊人的相似性,极具比较研究的价值。并且,如此几百米长的浮雕如同历史画卷一般在我们面前展开,这在世界雕塑文明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吴为山院长总结其浮雕的特色在于将具有多视角、多风格、多空间的雕刻造型置于一个层面,巧妙处理,有机融合,匠心高妙、出人意料却又合乎艺术的至情至理。手法上采取多空间并存并置,以时间延续性缓缓展开,融通时空,它与现代主义手法暗通信息,在浮雕的透视构成、线条刻画、造型姿态等方面都给我们的研究和创作以巨大的借鉴作用,值得中国雕塑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吴哥窟雕刻中“高棉的微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眼睛微微下垂,静观自在,祥和、神秘而幽远,体现了佛教的深刻教义和哲思。这种微笑不少专家在现场就将之与中国石窟造像进行了联系比较,而且这些形象均高颧厚唇,具有强烈的古高棉人形象特征和世俗气息。由此可见,宗教形象的表现是深深打上地区人种之烙印的。吴院长还强调应当注意建筑与雕塑的结合,柬埔寨古建筑的围墙、回廊、高大平台以及层层叠加的建构彰显着神圣和谨严,更有主塔和附塔的林立。我们在看到印度古代佛教建筑对其影响的同时,更多地是体验到古高棉人的创造及其民族样式,雕塑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和合理运用,都是我们考察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地方。再如,塔普伦寺深藏于热带丛林中的惊世骇俗之美,值得我们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这一古代雕塑群体与原始森林共生共存的意义。
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曹春生教授认为中国雕塑院组织了此次考察活动,且拟定一个较为长远的远景计划,其一能活跃中国雕塑界的学术气氛,其次使得大家有机会在一起,就雕塑发展问题做些交流和探讨,作为雕塑院来领头做这个事是非常好的,应该经常讨论雕塑界的问题,扩大到美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认为这必将促进整个雕塑事业的发展,能使大家在理论上有切实提高。
与会的雕塑家田世信、陈云岗、吕品昌、王中、王少军、景育民、殷小烽、程兵、张伟等纷纷发言,对此次中国雕塑院举办的考察之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雕塑院对此次活动的精心策划和成功实施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衷心感谢!
最后,吴为山院长就年度会议的专家发言作了总结,他说:感谢大家的厚爱,中国雕塑院是很真诚地推动这件事,以后还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好时代,我们应该为这个时代作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非常支持此次考察,中国雕塑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个专业机构,旨在做好文化事业,我们今后要在学术上进一步做好、做实,通过考察为大家增加聚会、交流、探讨和研究的机会。
考察结束在即,吴哥窟的石雕默送着考察团专家们不舍离去的背影,一尊尊四面佛依然眼帘微垂,冥想沉思,保持着“高棉的微笑”,流露着无限的深情。是夜,专家们聚集一堂,欣赏着柬埔寨古高棉的民俗舞蹈,品尝着捕自湄公河鲜美的笋壳鱼……共举美酒,同贺此次中国雕塑院·中国雕塑家考察团柬埔寨吴哥行的成功,杯中注满的皆是对中国雕塑事业未来的繁荣和发展的美好祝愿。
2008年4月的柬埔寨骄阳盛烈,热情如火,深藏于热带丛林中的千年古城——吴哥窟展开她古老而沧桑的怀抱迎来了中国雕塑院·中国雕塑家考察团专家一行。
中国雕塑院成立于2007年,是在国家强调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建立中国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创建的。它直接隶属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首任院长。中国雕塑院承载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东西方雕塑比较研究的任务,集教学研究创作于一体,在理论上侧重于对中国传统雕塑文脉的梳理,并将此置于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去研究,以通过雕塑创作与研究表现伟大民族的传统精神与创新精神。
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曾在中国雕塑院成立典礼上提出希望,他说正如吴为山院长所倡导的,中国雕塑一定要创造出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也指出:中国雕塑院将成为中国雕塑在当代的一个专门性创作研究平台,必将推进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
此次中国雕塑院·中国雕塑家考察之旅正是基于这些理念的实践。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柬埔寨吴哥窟成为考察之旅的第一站。中国雕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为山教授,中国雕塑院部分首批特聘顾问及特聘雕塑家:邵大箴、曹春生、田世信、陈云岗、吕品昌、王中、王少军、景育民、殷小烽、程兵等一同参加了考察。
带着共识和美好的愿景,考察团于14日由北京飞赴柬埔寨,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期待走近了神秘的吴哥城(Angkor Thom),一座座高高耸立的四面佛石塔,带着“高棉的微笑”,显示着无比的神圣与苍凉,那镌刻在石头上的浮雕艺术灿若织锦,烂如史诗,一幅幅生动的古代文明画卷连绵展开,令人目不暇接,向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们展示着柬埔寨古代王朝的辉煌鼎盛以及东南亚雕刻艺术的精妙绝伦。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大吴哥城的巴戎庙(Bayon),那里耸立着49尊巨型石塔,每座塔皆雕有四面佛,高近45m,间距约5m,密匝如林,浩大壮观,撼人心魂。还有建造以供吴哥国王挑选坐骑的斗象台,其上雕满了巨型的大象和印度教的神像。在参观了目前仍在恢复修建的巴本宫(Bapuon Temple)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小吴哥寺(Angkor Wat),这座已经成为柬埔寨国旗标志的神殿,更是珍藏着古吴哥王朝的雕刻精品,演绎印度史诗的精美浮雕长达800m,构建了一个神话的殿堂。与此同时,伴随着暮色低垂,专家们也欣赏了她日落斜阳时倒映水中的倩影。第二日考察团继续参观了女王宫(Banteay Srei),一座布满红沙岩精美浮雕的用以供养高僧的寺院建筑。还有供国王死后火化并转而升天的变身塔(Pre Pup)。最后来到隐藏于古树缠绕之中的塔普伦寺(Ta ProhmTemple),在这里,自然伟力与历史遗存融为一体,蔚为大观,演绎着古树与石雕千年并存、相依相缠的悠远情怀。
考察完柬埔寨吴哥窟的雕塑艺术之后,吴为山院长主持召开柬埔寨吴哥窟考察座谈以及中国雕塑院年度工作会议,在考察团所下榻宾馆的富有东南亚装饰风情的大型会议厅内,专家们感慨系之,畅所欲言。就中国雕塑院此次柬埔寨吴哥窟考察之行的收获,就柬埔寨吴哥窟的雕塑艺术成就以及中国雕塑院即将举办的雕塑展等一系列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探讨。
吴为山院长发言提出:此次中国雕塑院的特聘顾问和特聘雕塑家,在考察了柬埔寨吴哥窟的雕塑艺术之后,希望能引起中国雕塑界对东南亚雕塑研究的热情,希望能对雕塑家的创作有所激发。倡议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雕塑家们进行总结,并将成果归理成集,以推动中国雕塑界的学术研究,影响后进学人甚至几代学人。吴为山院长还表示计划在今年下半年组织专家对山西进行古代雕塑考察,于明年对印度文明进行考察。以后再扩展到欧洲,这种集体的考察不同于个人的游历,其必能碰撞产生出新的创意,新的思想,同时强调要做好文献的凝练工作,整合集体智慧,为以后成果出版发表以及文献展览工作做好准备。
著名理论家、中国雕塑院特聘顾问邵大箴先生发言感谢中国雕塑院组织的这次柬埔寨文化之旅。他认为这是一个起点,此次活动的影响将不会停留在这几天的激动中,它很可能会对我们将来的创造、教学、文化思考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现在雕塑界面临展览多,形式单一的问题,他认为中国雕塑院即将举办的作品展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些命题和主张,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做一些形式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近几年雕塑界的学术活动不断,但还不够,今后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邵先生认为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要把中国的问题西方化。
吴为山院长进一步强调:中国的雕塑艺术由于佛教的传人,使得佛教造像得以滥觞,并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国雕塑文化的主体。柬埔寨文化是由印度文化、中华文化以及其自身的本土文化通过碰撞和融会而成的。并且以印度教——佛教为其贯穿主线而产生了极具特色的东南亚佛教雕塑艺术。对中国雕塑、特别是传统雕塑的全面研究,要注重中国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相互影响,实地考察和研究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雕塑文化,立足于大文化和文明比较的视角。通过对印度文明、东南亚文明等相关文明的比较,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对中国的雕塑文化做时空性的再审视和再理解,才能更好地看到中国雕塑的独特价值和自我风格特征,尤其是中国佛教艺术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和作用,这将便于我们更加合理地继承和扬弃中国传统雕塑文化。必将进一步推动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整理研究,为中国当代雕塑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过去我们对柬埔寨吴哥窟的美术了解很少,吴哥窟历史久远、风格特异,特别是浮雕艺术堪称世界一流,体现了柬埔寨卓越的雕刻艺术成就。这些古代艺术家们在浅浮雕的创造领域可谓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们充满生命激情地表现着印度神话和柬埔寨风土人情。浮雕中点缀并充满了种种刻画生动、细致入微的动植物图像,纹祥华瑰,富有装饰意味,具有强烈的绘画性,与中国东汉以来的画像石有异曲同工之美,与中国古代佛教时刻造像中的影壁有惊人的相似性,极具比较研究的价值。并且,如此几百米长的浮雕如同历史画卷一般在我们面前展开,这在世界雕塑文明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吴为山院长总结其浮雕的特色在于将具有多视角、多风格、多空间的雕刻造型置于一个层面,巧妙处理,有机融合,匠心高妙、出人意料却又合乎艺术的至情至理。手法上采取多空间并存并置,以时间延续性缓缓展开,融通时空,它与现代主义手法暗通信息,在浮雕的透视构成、线条刻画、造型姿态等方面都给我们的研究和创作以巨大的借鉴作用,值得中国雕塑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吴哥窟雕刻中“高棉的微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眼睛微微下垂,静观自在,祥和、神秘而幽远,体现了佛教的深刻教义和哲思。这种微笑不少专家在现场就将之与中国石窟造像进行了联系比较,而且这些形象均高颧厚唇,具有强烈的古高棉人形象特征和世俗气息。由此可见,宗教形象的表现是深深打上地区人种之烙印的。吴院长还强调应当注意建筑与雕塑的结合,柬埔寨古建筑的围墙、回廊、高大平台以及层层叠加的建构彰显着神圣和谨严,更有主塔和附塔的林立。我们在看到印度古代佛教建筑对其影响的同时,更多地是体验到古高棉人的创造及其民族样式,雕塑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和合理运用,都是我们考察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地方。再如,塔普伦寺深藏于热带丛林中的惊世骇俗之美,值得我们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这一古代雕塑群体与原始森林共生共存的意义。
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曹春生教授认为中国雕塑院组织了此次考察活动,且拟定一个较为长远的远景计划,其一能活跃中国雕塑界的学术气氛,其次使得大家有机会在一起,就雕塑发展问题做些交流和探讨,作为雕塑院来领头做这个事是非常好的,应该经常讨论雕塑界的问题,扩大到美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认为这必将促进整个雕塑事业的发展,能使大家在理论上有切实提高。
与会的雕塑家田世信、陈云岗、吕品昌、王中、王少军、景育民、殷小烽、程兵、张伟等纷纷发言,对此次中国雕塑院举办的考察之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雕塑院对此次活动的精心策划和成功实施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衷心感谢!
最后,吴为山院长就年度会议的专家发言作了总结,他说:感谢大家的厚爱,中国雕塑院是很真诚地推动这件事,以后还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好时代,我们应该为这个时代作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非常支持此次考察,中国雕塑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个专业机构,旨在做好文化事业,我们今后要在学术上进一步做好、做实,通过考察为大家增加聚会、交流、探讨和研究的机会。
考察结束在即,吴哥窟的石雕默送着考察团专家们不舍离去的背影,一尊尊四面佛依然眼帘微垂,冥想沉思,保持着“高棉的微笑”,流露着无限的深情。是夜,专家们聚集一堂,欣赏着柬埔寨古高棉的民俗舞蹈,品尝着捕自湄公河鲜美的笋壳鱼……共举美酒,同贺此次中国雕塑院·中国雕塑家考察团柬埔寨吴哥行的成功,杯中注满的皆是对中国雕塑事业未来的繁荣和发展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