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行肝移植一例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19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为女性,49岁,因间断发热15 d,乏力、纳差9 d,嗜睡1 d,于2010年7月20日入我院.2010年5月于外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MM)IgG-λ型Ⅲ期A",并予以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化疗,患者处于骨髓瘤稳定期.入院体检:患者嗜睡,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呈扑翼样震颤,腹部饱满,肝浊音界缩小,移动性浊音阳性。

其他文献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病毒性脑炎(VE)的发生较为罕见,预后恶劣[1,2].由于移植后受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使得其VE无论在病原体还是临床预后方面均不同于非免疫抑制的VE患者,因此对VE的认识有助于临床移植医师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早期治疗.我院于2010年11月诊治了1例人类疱疹病毒(HHV)-6型VE,现报道如下。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波士顿施行了全球首例成功的肾移植,此后,临床肝、胰腺、肺、心脏、小肠等实体器官移植相继取得实质性突破。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挽救众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最有效手段。迄今为止,全球已施行各种器官移植超过100万例次,长期存活者不断增多。
期刊
目的 分析和总结肾移植术后结核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2842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有61例诊断为结核病,回顾性分析这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肾移植术后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如下:(1)发病时间为术后1~156个月,发生率达2.1%(61/2842),术后1年内结核病发生率为54.1%(33/61);(2)结核病灶最常见的部位为肺部(77.0%,47/61),肺外结核的发病率高(60.7
目的 研究曲尼司特(Tran)对环孢素A(CsA)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向间充质转变的影响,并探讨该药抗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所有用于实验的HK-2细胞株均为8~12代细胞,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收获细胞,不做任何处理;(2)CsA组,加入4.2μmol/LCsA;(3)CsA+Tran组,预先加入100μmol/L Tran,作用2 h后再加入4.2 μmol/L CsA;(4)
由无锡市人民医院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五届全国心肺移植高级研讨会暨首届人工心肺临床应用培训班"(编号:2010-04-02-033)于2010年11月20-21日在江苏无锡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胸外科、心外科、呼吸科、体外循环科及危重监护室(ICU)等临床科室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集中体现了自2008年第四届全国心肺移植会议以来国内外在心肺移植领域取得
期刊
全内脏转位是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因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脏旋转发生障碍所致,发生率约0.01%,其内脏的分布与常人相反.以前认为,全内脏转位者不适合接受肝移植,也不适合作为供肝者,但随着肝移植技术的进步,目前全内脏转位者接受肝移植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1-4],而其作为供肝者则相当罕见.2006年,我院行1例全内脏转位者供肝移植,取得良好的效果,受者长期存活,现报告如下。
期刊
活体供肾者术后并发肺不张少见.2010年,我院一名亲属活体供肾者术后并发肺不张,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供者为女性,41岁,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010年8月在吸入全身麻醉下切取右侧肾脏.手术顺利,供者术后返回病房,行心电监护,双腔鼻导管吸氧,生命体征平稳,血氧饱和度维持在0.92~0.95,偶有咳嗽,伴少量白色黏痰,咳嗽时切口疼痛加剧,呼吸稍受限,予以雾化吸入、曲马多肌肉注射等对症处理后,切口疼痛
期刊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供鼠,获取骨髓细胞及脾细胞.以Balb/c小鼠为受鼠,共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17)小鼠不予任何处理;单纯照射组(n=17)小鼠仅接受7.0 Gy X射线全身照射(TBI);药物对照组(n=17)小鼠也接受TBI,并且由尾静脉注射硼替佐米;aGVHD组(n=8)小鼠TBI后注射供鼠骨髓细
与肝、肾移植相比,肺移植手术的发展在我国相对滞后.根据卫生部肺移植注册登记系统的统计,2010年全国肺移植只有34例,与肝、肾移植相比,悬殊很大.  一、步伐待加速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肺移植中心首次成功实施肺移植,近20年来,肺移植已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惟一方法,使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肺病患者获得了新生.目前,肺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包括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结
期刊
西罗莫司(SRL)最初作为低毒性的抗真菌药物,于1977年被发现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开始将SRL用于预防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由于SRL在预防排斥反应中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器官移植.SRL不仅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而且能够诱导效应性T淋巴细胞转化为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在体内外能明显扩增CD4+CD25+Treg细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