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稽玉泉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髻争妍削翠云,藤花斗巧喷新春。幽人不赏情何限,终日云阴锁石门。
  这是明代诏安乡贤陈汶辉题为《初稽山》的一首诗。清康熙版《诏安县志》记载,初稽玉泉,十二景之一。戴冠曰:“初稽邾莒九侯,神明奥衍。瀑沬皆珠霏玉屑。自石榴、屏山诸前辈丸泥封此,玉泉之名,不关记载而传者。谓其水莹以洌,除恶去垢,无所不宜。则贤人君子之德,不与锡山中冷并列职方,则不登异物之意至哉,遐矣。若旱雩者,缘崖绝险,望百丈漈而文,则雷电追奔,委顿相失,为雨为龙。又初稽之传信,玉泉之滥觞也。”
  午后,阳光明媚。好友官陂张钦瑶会长相邀抵金星乡湖内村东坑尾自然村辖区内的初稽山,寻访明初吏科给事中,累官至大理寺少卿陈汶辉早年(元季)隐居结庐处(初稽寺,当地又叫溪边寺)古迹,而再次进入该村西北侧山谷间的“石脚桶”峡谷。
  “石脚桶”峡谷源自乌山山脉顶上的北庶村。两岸山高峡深,落差大,呈阶梯状分布,谷里以遍布多处远古时代地壳运动及冰川形成的冰臼状如脚桶而得名。水流出东坑尾村南,方平缓流进洋田溪流,迂回穿行于湖内诸村,注入东溪。


  而做为诏安廿四(十二)景之一的“初稽玉泉”景点,恰恰处在落差超大的石崖上。每当多雨时节,连日大雨,峡谷水流翻腾。至这里从高崖之下,猛地坠落下去,声势浩大,水花四溅,水气氤氲。令亲临现场一睹奇观的游客,看得目瞪口呆,极为震撼!清时邑人拔贡沈祖庚曾赋诗一首《初稽玉泉》:劈开峭壁水潺潺,万道金濆泄满山。岂是泉流通碧汉,银河泻出到人间。
  不巧,我们到达时不是雨后的时节,水流急速在峡谷上上下下石头丛中忽闪忽现。初稽玉泉仅有一泓清流,从高高的崖顶急速从布满黑糊状苔藓的石壁上滑落下来,宛如幼儿园淘气的小朋友在滑滑梯哩!
  或许您正为没遇到气势磅礴的水幕而闷闷不乐。可是,您没注意到,您进入她静谧的境界,那又是一番景致。
  瞧!一对年轻的恋人,男的背着登山包,走在前面,女的轻装上阵,跟在后面,两人正小心翼翼往崖顶上攀爬。我在石崖下方不远处水潭边的石头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们。两个豆大的影子,在斜阳的辉照下,缓缓上升。男的在前面不时转过身,照顾落在后面的女友。此时没有掌声欢呼声,只有两颗恋爱的心,在石崖上跳动,融入大自然之中。
  不久,他们即将到顶了,我全神贯注地看着。只见男士轻松地上去,然后回头转身俯下伸手拉住女士,女士也轻松地跨上去。目睹此景,覺得有些奇怪,莫非崖顶上后来有人工加以改造?前些年,到了顶上这里,是要有人在上面拉,才能上得去的。正想着,那对恋人正往前面赶路,已在视线里消失了。
  初稽玉泉所在石崖,是整个“石脚桶”峡谷最为险峻的横断面,是天然的攀岩训练场地。
  人在峭壁上攀爬,全无半点防护装备。仅凭胆量,在犬牙交错的石崖上,依据石头的凹凸部位,眼睛观察,选择脚踩,手抓,确定可行,再移位上去。初次攀爬者,切勿在崖壁上下望,眼睛往高处看。一步一步来,宜慢不宜快。
  这里适合于团队活动,相互之间可以互相照应,互相鼓气。几年前一个“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和朋友两家子也来到了石崖下。那天来这里的游人好多,大多是结伴而来的。我们也随着人群,有序跟上,缓缓上去。到了最顶端,那个垂直的陡坡,怎么也上不去。恰巧一个来自广东汕头的男士正在用一条结实的淡黑色的“秘巾”(土话),站在坡顶上,拉队友上去。我们向他求助,他让我们抓紧“秘巾”的下端,然后喊“一、二、三……”把我们一个个拉上去,太感谢了!
  丹诏摄影协会许少球会长的《初稽玉泉》摄影作品,见于连站大道动车站入口侧,公交车停靠点《诏安风光》展示栏。
  1992年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诏安分卷》里头的初稽玉泉图片,流水量充沛。
  初稽玉泉所在陡壁,手机里头再怎么拍,也拍不出它的伟岸身姿,唯有亲眼所见才震撼。
  峡谷底头,目之所及,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因长期水流冲刷,挤压得紧凑,稳固得很。人在石头上面小心翼翼行走,身体随着石头的大小而时起时伏。
  一路走来,腿脚有点酸了,汗也出来了。进入峡谷好久,峡谷中的水洼、水潭纷纷呈现,让人不断惊叫、欢呼!
  有几位小伙子索性跳进碧潭中,扑腾一番。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在潭中放置了几根杉木,漂浮于水面,用于游泳者抓住休憩,增添安全系数。这时节,潭水清洌冰冷,水底岩石滑溜溜,不是人人所能适应,当以慎处之。
  听口音,他们来自县“西路片”一带。交谈中,知他们常年在外打拼。逢年过节回来,空闲时间,举家结伴来石脚桶旅游,已是这里的常客了。知道不远处峡谷上方的堤坝(初稽陂,坚固无比,明嘉靖间,名儒吴璞疏筑)是“石脚桶峡谷”的拟定终点,游人大多溯水到此方才收兵。
  我们进入峡谷不久,便在一棵茂盛的松柏树下发现一堆野外餐具、物品,一位60多岁的妇女正看管着。一问才知,她老人家不习惯爬石头,让孩子们尽管去,她自己在这里守候,好个天下父母心啊!
  初稽陂至今功能尚存。这是连天大雨过后,水流越过陂(拦水坝)顶的壮观场景,难得一见。
  干旱少雨时节,峡谷中所呈现的大大小小的碧潭,好美!
  苔藓一族依附在略为凹凸不平石头表面上,尽情舒展。
  将近初稽玉泉下方碧潭稍前方,左侧山谷间,一条不知名的峡谷加盟,同样乱石穿空。因地势略高,乱石堆底头水声潺潺。
  清泉石上流。袖珍小瀑布,真可爱!
  奇异的植被攀附于平滑石头表面的印痕,别具一格。
  形状、色泽奇异的石头。山花灿烂。
  我们在初稽玉泉所在下方峡谷中,举目环望,周边陡峭的山体为繁茂的丛林所覆盖。陈汶辉的隐居处初稽寺到底在哪里?山风猎猎,在葱郁山林中、溪涧边……山川风物无语,令人感慨!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其他文献
漳州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绚丽缤纷。  最早是橙色的炮仗花把春天唤醒了,它们在每一个角落,一串串地把春天点亮。接着,油菜花为乡村的田野披上流光溢彩的金色,成片的桃花和李花把山野装扮成粉白相间的图画,而田间地头那些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白色蟹钳草、紫色藿香蓟、黄色苦菜花、粉色酢浆草,彩色马樱丹,也在春光中缓缓苏醒,继而成群结队地绽开笑颜,在风中快乐地摇曳着,舞蹈着,生机勃勃地昂扬着。一畦畦整齐的草莓
期刊
“民人以食为天”。食物除去果腹之功用,便是对味蕾的牵动。要么是开启对新世界的探索,要么是对童年与故乡的重新抵达。沉洲写《闽味儿》显然是从后者的角度出发,将闽味儿分为“水之鲜”“陆之醇”和“山海之味”,细数其发源和制作方法,重温时光流转中食物被赋予的灵魂和记忆。但这《闽味儿》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路猎奇读下来,脑子里只想着什么时候再去福建。不尝到这些美食,如何算得真正抵达过闽地呢?  在《闽
期刊
本文标题,原原本本抄录四百多年前的牌坊题名,明嘉靖十年(1531),龙溪知县俞琏于县署前左右立两座牌坊,东坊名“一方民社”,西坊名“百里弦歌”。至清初,“一方名社”坊改名“清漳首邑”,“百里弦歌”坊沿用。现在,两座牌坊均已不存,但“百里弦歌”成为当地的地名。这一迷人的名称,洋溢浪漫意味,不知令多少多愁善感的男女为之神往?其实,这八个字,主要包含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及典故,并无多少浪漫成分。  坊里乡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杨志寅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行为医学》已于2008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期刊
说到世外桃源,人们立即想到陶渊明笔下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但觉得那离我们比较遥远。其实,现实世界里也有世外桃源,而且比纸上的古代的世外桃源更加优雅,更加美妙,更加令人陶醉,更加令人留恋。这就是位于漳州市平和县深山里的高峰谷。  高峰谷景區其实是一个茶场。几千亩茶园建在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梯田层层叠叠,曲折延伸,蜿蜒游走,“走”成一道道优美流畅的等高线,犹如上苍留下的指纹,洋溢着大自然的韵律感,画家也难
期刊
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和济宁医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经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同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综合(2009)344号]文件批准,2009年更名为《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为亚洲地区唯一的行为医学学术期刊,也是我国第一份以“脑科学”命名的学术期刊。本刊为卫生部优秀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协会编校质量优秀期刊、中华
期刊
2008年12月12日上午,广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广东省医学会会长黄庆道,中华行为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菊贤教授,中华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杨志寅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康景轩教授,我国资深行为医学专家梁浩材教授,我国著名康复医学专家卓大宏教授等。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耿庆山教授经过民主选举担任本届行为医学会的主任委员。这
期刊
常为东山的蟹鸣不平的。  一说到吃螃蟹,大家想到的是阳澄湖大闸蟹。黄澄澄的蟹膏,蟹肉面、蟹黄汤包,持蟹赏菊,还有吃大闸蟹必不可少的“蟹八件”……文字与视频上的大闸解看去都很诱人,而吃大闸蟹不仅已经洐生出了文化,且食用大闸蟹的过程还颇有仪式感。  但那是苏州人的事。东山人看到这样的吃蟹法一定会觉得好笑。  因为东山盛产的螃蟹是红蟳与梭子蟹,它们个大壳硬,蟹八件在它们身上毫无用武之地,那剪蟹脚的小剪刀
期刊
沈园本是南宋时期一处普通的江南私家园林,可是因为见证了大诗人陆游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而氤氲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几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人来此品味、感悟、遐思,在一个骤雨初歇的午后,我有幸走进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名园,寻觅着诗翁的足迹,重温了诗人内心的千古悠悠相思梦。  踏着绍兴古城的青石板路,凝重、厚实,一股历史的纵深感渐渐弥漫了心空,我们会摒弃喧嚣浮躁,我们会选择静心凝视。古朴典雅的楼阁间闪现出一座上
期刊
小时候的家,在离平和县城十几公里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七岁的时候,记得当年的阿嬷为了补贴家用,每逢圩日,就会挑一担母亲编制的斗笠去县城小溪镇三角坪卖,我也经常跟随一起去。  至今清楚记得那条通往小溪镇三角坪的路还是土路,沿路两旁种有很多高大的桉树,当时的路坑坑洼洼,偶尔有卡车或者拖拉机通过时,总是扬起一路尘土。我们一路步行,上坡下坡,很是费力,但一想到忍受这份辛苦,等会就能见到热闹繁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