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夜泉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 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公安三袁”。
B. 这首诗主要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体现夜泉的活泼生动。
C. “山白鸟忽鸣”化用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有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以下所写景色都是由此而生。
D.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将在皎洁的月光笼罩下的清泉化作一簇簇雪花,欢快地一路奔流着。雪的比喻生动形象,并且暗示上文的“冷”、“霜”,承接自然,显示了诗人的别出心裁。
2. 诗中“白”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白”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石冷霜欲结”这一句为后人所称道。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诗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送吴仁趾(其一)
【清】吴嘉纪①
凤凰台北路迢遥,冷驿荒陂打暮潮。
汝放扁舟去怀古,白门②秋柳正萧萧。
【注】①吴嘉纪(1618~1684),明末清初著名的盐民诗人,吴仁趾是其挚友。②白门,本指南朝宋都城建康西门。后世遂借以代称金陵(南京),凤凰台即在此地。
1. 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友人去凤凰台,路程本不遥远,诗人是有意把友人远行的路程形容为“迢遥”。
B. 友人要去“怀古”,凭吊古迹,想到凤凰台昔盛今衰,心情惆怅不已。
C. 这首诗不同于寻常的送别诗,诗人有意写得如此凄怆,不是为了抒写离情别意,而是想表达更深的故国之情。
D.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含蕴不露,只在关键处稍加点示即止。这是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色。
2. 诗人送友人去凤凰台,旅途景色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明清之际的诗论家都讲究作诗须着“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孤 雁
【明】高 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
孤 雁
【唐】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诗颔联中“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B. 杜诗尾联,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既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又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只能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C. 高诗颈联中写到这头失望的孤雁,只能指望在惨白的月光中,顾影自怜,聊以自慰。不料那月亮也怀着阴暗心理,自己残缺了,便不许孤雁有个全影,于是孤雁连形影相吊也吊不完整,只看得个残影。
D. 杜诗是一首念群之雁的赞歌,情感浓挚,悲中有壮。孤雁孤单困苦,念友之情依然浓烈,命薄而心高;而高诗写孤雁“单”“怯”“难”“急”“残”,则塑造了一只孤零、孤弱的大雁形象。
2. 两首诗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两首诗通过孤雁形象分别传达了作者什么情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出居庸关
【清】朱彝尊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注】朱彝尊(1629~1709),早年无意仕进,以布衣之身载书客游,为采访山川古迹、搜剔残碣遗文,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此诗中的“榆林”是诗人下一站要去考察的地方。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起句看似平平叙来,并未对诗人置身的关塞之景作具体描摹。但“居庸关”三字的跳出,正有一种雄关奔腾之感,再借助于几声杜鹃啼鸣,一种忧伤的情感便浮升在高岭独伫的诗人胸中。
B. 第二句展现的塞上奇景,清澈明净的泉流,令人忘却身在塞北;那淙淙而奏的泉韵,简直如江南的丝竹之音。身在山坂高处,那黄昏“落日”,又圆又“低”,如此之景,在烟雨霏霏的江南也能领略得到。
C. 剪影般的“千嶂”近景,添染上一笔轻盈洁白的“雨雪”作背景,更着一“飞”字,便画出了一个寥廓、素洁、峻奇而不失轻灵流动之美的世界。
D. 结句将读者的视点提升到了诗人身临的绝高之处,整个画面也猛然拓展。于是,清美、寥廓的北国,便带着它独异的“落日”流泉、千嶂“雨雪”和云海茫茫中的榆林古塞,苍苍莽莽地尽收眼底了。
2. 第二句或第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塞外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秦淮杂诗 其一
【清】王士禛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王士禛,在明代度过了童年,他的祖父、父亲作为明遗民都入清不仕、隐居乡里。
1. 有人评价此诗“全诗不着一‘愁’字,却尽得‘愁’字之风流”,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愁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 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公安三袁”。
B. 这首诗主要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体现夜泉的活泼生动。
C. “山白鸟忽鸣”化用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有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以下所写景色都是由此而生。
D.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将在皎洁的月光笼罩下的清泉化作一簇簇雪花,欢快地一路奔流着。雪的比喻生动形象,并且暗示上文的“冷”、“霜”,承接自然,显示了诗人的别出心裁。
2. 诗中“白”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白”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石冷霜欲结”这一句为后人所称道。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诗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送吴仁趾(其一)
【清】吴嘉纪①
凤凰台北路迢遥,冷驿荒陂打暮潮。
汝放扁舟去怀古,白门②秋柳正萧萧。
【注】①吴嘉纪(1618~1684),明末清初著名的盐民诗人,吴仁趾是其挚友。②白门,本指南朝宋都城建康西门。后世遂借以代称金陵(南京),凤凰台即在此地。
1. 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友人去凤凰台,路程本不遥远,诗人是有意把友人远行的路程形容为“迢遥”。
B. 友人要去“怀古”,凭吊古迹,想到凤凰台昔盛今衰,心情惆怅不已。
C. 这首诗不同于寻常的送别诗,诗人有意写得如此凄怆,不是为了抒写离情别意,而是想表达更深的故国之情。
D.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含蕴不露,只在关键处稍加点示即止。这是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色。
2. 诗人送友人去凤凰台,旅途景色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明清之际的诗论家都讲究作诗须着“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孤 雁
【明】高 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
孤 雁
【唐】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诗颔联中“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B. 杜诗尾联,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既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又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只能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C. 高诗颈联中写到这头失望的孤雁,只能指望在惨白的月光中,顾影自怜,聊以自慰。不料那月亮也怀着阴暗心理,自己残缺了,便不许孤雁有个全影,于是孤雁连形影相吊也吊不完整,只看得个残影。
D. 杜诗是一首念群之雁的赞歌,情感浓挚,悲中有壮。孤雁孤单困苦,念友之情依然浓烈,命薄而心高;而高诗写孤雁“单”“怯”“难”“急”“残”,则塑造了一只孤零、孤弱的大雁形象。
2. 两首诗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两首诗通过孤雁形象分别传达了作者什么情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出居庸关
【清】朱彝尊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注】朱彝尊(1629~1709),早年无意仕进,以布衣之身载书客游,为采访山川古迹、搜剔残碣遗文,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此诗中的“榆林”是诗人下一站要去考察的地方。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起句看似平平叙来,并未对诗人置身的关塞之景作具体描摹。但“居庸关”三字的跳出,正有一种雄关奔腾之感,再借助于几声杜鹃啼鸣,一种忧伤的情感便浮升在高岭独伫的诗人胸中。
B. 第二句展现的塞上奇景,清澈明净的泉流,令人忘却身在塞北;那淙淙而奏的泉韵,简直如江南的丝竹之音。身在山坂高处,那黄昏“落日”,又圆又“低”,如此之景,在烟雨霏霏的江南也能领略得到。
C. 剪影般的“千嶂”近景,添染上一笔轻盈洁白的“雨雪”作背景,更着一“飞”字,便画出了一个寥廓、素洁、峻奇而不失轻灵流动之美的世界。
D. 结句将读者的视点提升到了诗人身临的绝高之处,整个画面也猛然拓展。于是,清美、寥廓的北国,便带着它独异的“落日”流泉、千嶂“雨雪”和云海茫茫中的榆林古塞,苍苍莽莽地尽收眼底了。
2. 第二句或第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塞外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秦淮杂诗 其一
【清】王士禛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王士禛,在明代度过了童年,他的祖父、父亲作为明遗民都入清不仕、隐居乡里。
1. 有人评价此诗“全诗不着一‘愁’字,却尽得‘愁’字之风流”,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愁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