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昏沉。”这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勾勒出的动人晚景。205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你我都将在这股大潮当中老去,我们是否也能拥有值得期待的老年生活?人生下半场应该如何有尊严地度过?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渴望通过老年大学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对教育的诉求比以往更迫切。他们更倾向于“尊严养老”,在学习中养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我的孤独,你或许不懂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据统计,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有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已知的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3.6%,疫情的发展和生活的困境,加重了老年群体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
老年心理咨询师周红告诉本刊记者,很多老人的生活状况不佳,孤独、失能的老年人非常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尤其是疫情期间,更封闭的生活状态使老人的心理更加脆弱,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心理疏导和精神陪伴。有人曾这样说,在这座“老年孤岛”上,有成百上千种孤独。每个老人都在试着和孤独相处,也盼着不被遗忘。
《无缘社会》是日本NHK节目组出品的一部讲述现代人孤独老死的书。它描绘了日本一批老人受高龄、少子、失业、不婚等影响,慢慢变成与外界毫无关联的“无缘人”,同时这种现象也是日本传统思维“不麻烦别人”催生出来的。
日本作为一个后现代国家的样本,高龄少子化问题已经非常凸显,老年人老无所依,晚年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这不是日本一国的问题,我们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
从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老年人都不是悲观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可这能代表他们不孤独吗?无忧无虑如老顽童周伯通,也有孤独的时候。老年人的孤独与年轻人不同,这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
“当然孤独,怎么可能不孤独,不过是不想说或者表达不出罢了。”大概老年大学的李老师对这类话题更有发言权。
不过,老人们的孤独感或许可以通过上老年大学来缓解。
对此,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表示:“不光是办老年大学,我甚至觉得可以发挥一些退休知识分子、退下来的领导干部的作用,多办一大批老年研究院。这样,既帮助老人养老,负责照顾他们的全面健康,同时帮他们实现老有所为的期望,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好处。”
充实的老年大学生活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14亿中国人困在家中。喜欢唱歌跳舞的我曾经感到了难以言表的孤独和寂寞。多亏老年大学与时俱进地安排了网上教学,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体验。”赵阿姨是石家庄老年大学的一名学员。62岁的她,已经在老年大学学习了10年。赵阿姨说,如果身体可以的话,她会一直学习下去。10年来,赵阿姨学习了很多专业,如舞蹈、摄影、英语,今年她选择的专业是书法。
齐大爷今年67岁了,却是第一年上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太火爆了,实在是“一座难求”,齐大爷一直渴望到老年大学学习,去年终于梦想成真,报上了写作班。齐大爷自小就喜欢朗诵和阅读,他想用笔记录下自己的老年大学生活,以此鼓励更多的老年人。
2017年,王建兼职担任老年大学摄影班老师,本来只是抱着一颗公益心试一试,没想到一干就爱上了这份工作。“一路走来,真的满满的都是感动。这群学员里年龄最小的55岁,最大的83岁,他们这么热爱生活、热爱美、热爱摄影,我很感动,也不能让他们伤心。”回忆起当初,王建的情绪有些激动。
“无论学画花鸟还是学画山水,这些零基础学员,有的甚至连笔墨纸砚等基本绘画工具还没有准备齐全,这就导致了学员动手学习能力不均衡的现象。但大家没有怨言,很贴心、很默契地配合着我们的线上教学。”李老师是石家庄一所老年大学的书法老师,对老年大学的快速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前几年老人们都还只是忙着挣钱或者赋闲在家。最近几年大家都注重文化养老,思想转变了。这是一件好事。”
其实,老人们来上学就是为了这些融入集体的快乐,就像赵阿姨所说的:“虽然学习了以后并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为社会作贡献,但是多学点东西、和大家待在一起是快乐的,至少不让儿女们担心。”赵阿姨之前学习摄影专业时,常随大家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拍一下社会上的人和事,并且记录下自己的生活。
渐漸地,老人们都成了朋友,常出去聚餐,每一次聚餐都像是老同学聚会,仿佛一下回到了几十年前。老人们也关注着周围同学的生活,谁遇到困难了,大家都会尽可能地施以援手。年轻时很“富裕”,有爱可谈、有亲可暖、有友可聊。年龄一大,丢了工作、朋友变淡,甚至爱人也已经远去。不过,还好有这些老伙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