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文化与城市的二重奏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guoh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人类文化遗产,第一时间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不是失落在时间长河中的城墙、深埋于地下的青铜器,就是传承百年的独门手艺—总之绝不会与“工业”沾边。“工业”二字,似乎总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铁锈味,带着钢铁和汽油的冰冷触感。我们在机床轰鸣的声音里,被裹挟着向未来奔去。
  我们的城市已然建立在工业之上,我们的生活已然建立在工业之上—不再用石头堆砌城墙、不再把黄金玉器埋进墓地里的现代人,留给未来的遗产又是什么呢?
  本期特别报道,我们去游览一番属于这个时代的“工业遗产”:日本工厂流水线上精密而沉默的机械手臂,敲响了时代的战鼓;欧洲的老牌啤酒厂里藏着的“文具店”,是属于工业时代的浪漫主义;美国的“锈带”经历了“死而复生”,布鲁克林的酒吧建造在旧工业时代的废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澳大利亚,“钱币”和“煤炭”这两个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言人,变成旅行者相机中别具一格的风景……
  是的,虽然我们不再用石头堆砌城墙,不再把黄金玉器埋进墓地里,但是我们依然会给未来留下属于这个时空的痕迹—那些由钢筋、水泥和齿轮组成的、带着人类温度的遗产。

依靠“三板斧”,日本跻身世界工业遗产强国


  一谈到世界工业遗产,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欧洲、美国,而是日本。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奇怪,日本的工业化是“黑船来航”(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之事)的结果,是欧美人带到日本的。那么,他们的工业遗产与欧美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小故事。
  我们知道,全世界的文化遗产都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荣,但这其中工业遗产非常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工业遗产因为保护不到位或者历史不够古老,一直未能入选。有入选者,也是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著名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化后来者的亚洲,其工业遗产一直徘徊在世界文化遗产门外。
  21世纪初,日本一些文化遗产专家提出了一个“日本工业遗产申遗计划”,称要在未来10年到15年内推动日本多个工业遗产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消息传出后,被很多文物学界的学者当作笑话,认为日本文化遗产界在吹牛。
  但事实是,2007年2月,日本开发于17世纪的最大银矿—岛根县石见银山申遗成功;2014年6月,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及近代绢丝产业遗迹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7月,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群申遗成功,这让世界文物学界大吃一惊。有学者戏称,日本凭借这“三板斧”跻身世界工业遗产强国之列。
  其实,日本这3个申遗成功的工业遗产历史都不太长,除了石见银山稍微有些年头之外,另外两处工业遗产都和中国洋务运动时期的工业遗产时间差不多。那为什么日本可以“弯道超车”呢?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全社会对工业遗产的重视。我认识不少日本朋友,当中有学者,也有医生和普通职员,一说起日本的工业遗产,他们都不陌生,而且以此为傲。我们知道,“日本制造”在世界上是有一席之地的,著名公司如东芝、丰田、松下、日产、索尼、三菱、精工等,它们生产的产品大到机床、汽车,小到电动牙刷、手表,都在国际同类领域居于前列。日本全社会一直非常重视工业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并以此提升国民对于制造业领域的自豪感。
  记得一位日本教授对我说,他从小就知道日本的工业是很棒的,学校组织学生春游,会去参观一些旧工厂和车间,一些工程师会在车间厂房里给他们上课。做工程师是日本很多小男孩的梦想。他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为工程师,便立志要成为一个保护工业遗产的学者。现在他的孩子读中学,暑假,学校会安排他们去丰田、三菱等老牌企业参加夏令营活动,参观老厂房,学习新技术。这就是工业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这种反哺使日本国民更懂工业,更愿意投身其中,日本由此成为世界工业技术创新大国—我想这样说是不过分的。


▌澳大利亞国家造币厂

澳大利亚造币厂 :欢迎游客光临


  3年前,我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在堪培拉多住了几天。去澳大利亚旅游的人一般只去墨尔本和悉尼,不太去堪培拉这个作为首都的小城。当然,这座城市除了风景绝美的格里芬湖之外,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我每天的日常就是和妻子一起在湖边散步,或者在校园里寻找树袋熊。当地一位朋友知道我是钱币收藏爱好者,于是带我去了一个地方—澳大利亚国家造币厂 。
  说实话,我对参观造币厂的兴趣并不大,但是盛情难却。进去之后才发现,确实不虚此行。全世界的造币厂大多门禁森严,但这个一部分承担了澳大利亚国家货币铸造职能的造币厂 十分欢迎游客光临,盖因其另一部分则承担着钱币技术的社会教育职能。它将一些车间改造为可以隔着玻璃橱窗参观的区域,游客可以现场观摩一枚硬币是如何铸造出来的;还有一些展示区告诉来访者纪念币和流通货币有什么差异,澳大利亚铸币的历史经历了哪些阶段,如何甄别真假硬币,以及不同时代铸币技术的差异,等等。这样的工业遗产改造,将工业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发挥了出来。
  自此之后,我开始关注澳大利亚的工业遗产。澳大利亚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自有其特色,其中一个就是将功能性与城市空间更新进行了有机结合。比如说悉尼的达令港,这里原来只是一个码头,它与乌鲁姆鲁手指码头、BP石油公司遗址公园并称为“悉尼三大滨水工业遗产”,其中达令港最为著名,因为大名鼎鼎的悉尼歌剧院就在那里。
  我当时住在悉尼中央火车站旁,步行几公里就到了达令港。达令港现在虽然仍是南半球最重要的航运码头,但是悉尼市政府已将达令港、乌鲁姆鲁手指码头和BP石油公司遗址公园在保留部分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逐步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举办了一系列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节、戏剧节、文化产业博览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或改造为停靠游轮、游艇的观光码头,形成“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模式。此举也推动了其业态的转型升级,因为悉尼是国际港口旅游城市,这样的改造显然大有可为。   除了悉尼港口的工业遗产改造之外,大洋洲还有阿德莱德港工业遗产与新西兰杰力科港北码头景观长廊两个颇为成功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这两处码头都是近代以来大洋洲最为重要的货运良港之一,目前都保留了港口的客运、观光功能,并进行适度的地产开发,引入公共或商业文化活动,形成文化旅游热点的集聚效应,从而推动当地城市空间的再造与更新。
  此外,澳大利亚值得一提的还有蓝山煤矿工业遗产的旅游线路再造工程。
  悉尼郊区有一座名山叫作蓝山,本是一片种满桉树的原始森林,当中有一个废弃已久的煤矿 。公园管理局将煤矿的运煤线路改造为蓝山的登山旅行线路,不但减少了对原始森林的破坏,而且开发、保护了工业遗产,使得当今的游客可以感受到百年之前矿工穿越山林的艰辛,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我曾乘坐由采矿车改造的微型缆车上山,相当刺激,也别有一番风味。
  大洋洲的工业遗产总体来说数量不算多,体量也较为有限,但整体上比较有特色,因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本身也不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18世纪和19世纪,其工业又以航运、采矿业为主,因此当中许多工业遗产仍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
  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业态相对完善、丰富,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文化产业的重镇,这为澳大利亚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方案,并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澳大利亚也是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保护融合较好并取得双赢的地区。
  我曾与一些研究澳大利亚工业遗产的教授有过学术合作,他们同时也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学者,这一点比较特别。因为工业遗产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所以基本上都是从属于其他学科,比如建筑学、考古学等,但是在澳大利亚,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关系紧密。这对于如今我们国家开展工业遗产保护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供游客参观的澳大利亚铸币厂


▌将采煤车道改为游览缆车的澳大利亚蓝山公园

卖文创的欧洲啤酒厂


  2012年,我去布拉格度蜜月时,到过它附近一座很小的工业城市,名叫百威,这座城市有一个百威啤酒厂?。
  百威啤酒很有名,很多朋友都喝过,但其实我们喝的百威啤酒是“美国百威”,自1894年起,两家百威啤酒厂便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商标之争。
  捷克是世界上著名的啤酒之国,百威啤酒是其中代表。2012年,百威啤酒厂基本已经不靠生产啤酒来赚取营收,而是依靠工业遗产的文化创意产业。
  整个酒厂除了生产区间之外,其余的空间由博物馆区间、餐饮区间、文创区间等组成。一些糖化车间因为设备被淘汰而变成啤酒博物馆,售卖笔记本、T恤衫、背包、铅笔等百威啤酒文创产品。
  8年前我参观百威啤酒厂的文创产业时,感到非常惊讶。那时我们文创的概念才刚萌芽,在传统观念当中,啤酒厂肯定以卖啤酒为主,与文化创意产品并无太大关系。如今我们的文创产业在快速升级中,以IP开发、内容生产为代表的新文创形式正在颠覆目前中国文创产业的格局。
  除了百威啤酒厂在文创产业上有所建树,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奥克特珐玛啤酒厂也力求突破。这个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啤酒厂在2015年被改造成啤酒文创园区,只是改造了园区道路与建筑内部空间,保留了大部分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工业遗产改造的范例。
  意大利的工业遗产改造工作也可圈可点。2015年,我去米兰大运河参观,感到非常震撼。这条运河最早开凿于12世纪,后来在工业革命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与改建,曾经为米兰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帮助,但现在已经丧失工业实用功能了。21世纪初,米兰当地政府将大运河周围进行了空间更新,使之成为米兰地区最大的文创园区,出现了很多酒吧、餐厅与古董店。
  我们在米兰旅行时,所住酒店的老板一再推荐我们去这个大运河文创园区。到达后我发现这里确实令人欣喜,整个运河的改造不但包括建筑的更新,也包括水体的净化,真正使运河成为一个公园。这个改造项目被写进世界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教科书里。在我国,湖北宜昌也有运河公园,里面也有一些工业遗产与一个文创园区,这体现了中国工业遗产界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欧盟有一条ERIH工业遗产旅游线路,通过跨国的工业遗产的协同合作,构建出一个欧洲内部的工业遗产旅行体系。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与旅游的结合,激发了工业遗产内在的活力。一个个“打卡”胜地,串联起欧洲工业的发展史。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的面积相当,工业遗产的分散程度和我国也差不多,因此我们国内的工业遗产界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欧洲是人类工业革命的源头,德国、英国、瑞典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靠工业革命的红利起家。世界文化遗产里面的工业遗产基本上都在欧洲。除了我前面讲到的两家啤酒厂与米兰大运河之外,还有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景观带、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英国阿尔伯特码头等。
  工业遗产是工业化的痕迹,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工业遗产都不会是集中的,而是分散的,它们共同串起了人类早期工业化的宏伟图景。
  仅此而言,我认为,它们一个都不能少。
  1256年,波西米亚国王建立百威城,于此为王室生产啤酒。百威城采用的是本地全麦芽酿造工艺,配合当地较软的水质,使得啤酒带有麦芽的香甜和药草香。很快,百威啤酒风靡整个欧洲。
  1876年,在美国圣路易斯,来自德国的酒厂老板阿道弗斯·布希与一位叫作卡尔康拉德的酒类进口商一起开发出了一种“波西米亚风格”的拉格啤酒,为了借用著名啤酒产地百威的名氣,也为了同捷克百威竞争,他们也将自己的啤酒命名为“百威”。   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百威爆发出了惊人的商业前景,成为世界知名啤酒品牌,而美国百威与捷克百威的商标纠纷也就此展开。直到2009年,双方才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各自在不同区域内使用“百威”品牌。


▌米兰大运河—创客文化中心

美国“锈带”如何“脱锈”



▌达勒姆的历史街区

  好几年前,我在美国工作,曾因为两场很偶然的讲学和妻子一起自驾穿行了美国东部、北部与中部的16个州。这16个州中,如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密歇根等州,多数经济凋敝,非常落后,是美国的“锈带”。
  所谓“锈带”,就是传统工业衰退、连片“生锈”的区域。“锈”这个字非常形象,因为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钢铁是核心资源;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硅是核心资源。前两次工业革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取代,钢铁过时了、生锈了,取而代之的是加利福尼亚的硅谷。
  也就是说,这些区域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败下阵来”,但在此之前还是相当风光的。比如底特律,曾是美国响当当的汽车城,当年许多人都以在底特律居住为荣,可现在的底特律破旧不堪。再比如,北美洲“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非常漂亮,其所在的伊利市曾经是美国航运业的重镇,现如今也已经成为荒弃凋敝的“鬼城”,令人望而生畏。
  据我的观察,美国工业遗产总体被保护的程度远不如欧洲、日本,它们也经历了大拆大建,有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州根本无力管理工业遗产。比如前面提到的伊利市,那里的很多老车间、老厂房里面都已经杂草丛生。我亲眼看到一个半露天的厂房,建筑很气派,但废旧的机器被随便遗弃在户外,车间内部堆满不知道哪里来的生活垃圾,臭味扑鼻。
  有些经济稍微好一些的州,会努力让“锈带”化的城市“脱锈”,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举例而言,我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附近有一个在美国很著名的工业遗产区域,叫“达勒姆美国烟草公司历史街区”。
  以前,达勒姆市是美国烟草业重镇,著名的杜克大学和大名鼎鼎的美国烟草公司都在达勒姆市,作为老牌工业城市,之前曾一度陷入近似于“锈带”城市的困顿与萧条。但是美国烟草公司历史街区的成功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座城市的凋敝局面。
  2004年,美国国会广播公司买下美国烟草公司历史街区,进行更新改造。国会广播公司保留了美国烟草公司的大部分实用性建筑与厂内景观,将其改造为一个拥有剧场、球场与社区公园的公共城市空间。如今,以美国烟草公司历史街区为中心的区域已经逐渐成为新兴的城市街区。
  我曾参观过这个街区,它与周围其他城市街区融为一体。在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尽可能地保留了车间与相关设施,让参观者能明确知道这里曾是烟草公司。
  在美国旅行的一路,我参观了不少类似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都是将工业遗产、企业历史与城市规划三者进行统一整合,活化再造。我在纽约市曾住在布鲁克林区。布鲁克林曾是美国的工业重镇,很多失业工人都住在布鲁克林区,那里治安情况一度非常糟糕。但是近20年来,纽约市一直对布鲁克林区的工业街区进行改造,在我居住的时候,已经改造得较为成功了。
  在美国,夜间营业的商铺和行人很少,但布鲁克林区的凌晨却灯火通明,这是因为当地酒吧、文创行业相当发达,很多工业街区都将旧厂房、旧车间改建成一些主题酒吧、餐厅、工业文创体验店,因此布鲁克林现在是美国最活跃的都会城区之一。这让我想到一位工业遗产专家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工业遗产是有灵魂的,我们在对工业遗产进行保護与开发时,一定要善待工业遗产的灵魂。”
其他文献
期刊
侯长喜先生讲笑话,说有个人去烤鸭店问:“是正宗北京烤鸭吗?”“瞧您说的,不正宗您打我脸。”不一会儿,烤鸭端上来了,那人说“先别片皮”,他瞅了瞅鸭屁股说:“这是长江鸭,做咸水鸭最好了,换。”不一会儿又端上来了,那人又瞅瞅鸭屁股:“这是鄱阳湖鸭,好做卤鸭脖子,换。”不一会儿又端上来了,他又瞅瞅鸭屁股:“这是白洋淀的麻鸭,熘鸭片儿最好,换北京白鸭。”这一次,出来一位白帽高耸的人,作揖说:“大师,这死鸭子
期刊
一  孩子喊“妈妈,过来一下”时,我默默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横,第10个“正”字完成了。这说明,一早上他已经叫了50遍“妈妈”,而我分别处理了以下这些事情:  1.妈妈,这个字我不认识。  2.妈妈,我想喝口水。  3.妈妈,我可以去下厕所吗?  4.妈妈,我的尺子在哪里?  5.妈妈,我的笔不够尖。  6.妈妈,我想要张纸。  7.妈妈,这个单词怎么读?  ……  “妈妈,这个字我不认识。”  又
期刊
说起这家店,我好像连它的名字都没什么印象了,也可能从来就没有注意过。但我知道这是老于的店,那里也承载着我的故事,是我难忘却又百无聊赖的高中时光里无可替代的避风港。一  我和老于纯属不打不相识。现在细想,老于其实挺酷的:都快60岁的人了,整天穿的和旧时代的记者一样,如今回看,居然是当下正流行的工装风;头发三七分,梳得倒还整齐;每天骑着亮眼的橙色“死飞”自行车,兜里揣着个保温杯,来旧货店开门。那辆自行
期刊
2019年3月,为了赚钱养活自己,我找了一个做书店店员的兼职,现在看来算是“被骗”。  招聘广告上写的工作内容是:书店管理员,看管小孩,维护秩序,防止吵闹。我心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让小孩安静,有什么难的。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刚起步、悄悄营业的晚托班,就在一家小学附近的小区里。每天需要负责10来个孩子的课后作业和晚饭,有时还要进行课外辅导。  我抱着打工赚钱的心态开始了这份兼职,发现现在的孩子
期刊
一  我的理发师是个韩国人,英语不大好,但手艺好、价格便宜。  第一次去时,一进理发店,里面坐了好几个韩国大妈一起叽叽喳喳,我立刻觉得来对了地方—作为一个在韩国超市买了10多年菜的人,在我心目中,韩国大妈应该是最会过日子的一群人了,常年化着最精致的妆,抢着最划算的菜。  所以,韩国大妈看中的理发师,肯定不会差。  坐下之后,我掏出手机,指着里面的图片:“这样的。”理发师对着照片认真看了看,又看了看
期刊
一  几个月前,德国“室友”的父母整理旧物的时候清理出一本不知哪个年代的中国菜谱。书里象征性地讲了几个地区的家常菜,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很强。  不久前我取消了回国的机票。那时候颇为难过,盼了好几个月的胡吃海喝的愿望一下子落了空,回家遥遥无期。有一天晚上和“室友”一起看烹饪视频,看完一道又一道,不禁悲伤起来。“室友”不忍看我太低落,把那本落了灰的菜谱拿过来,说想吃哪个菜尽管点,他明天给我做。  我随
期刊
《秋园》的作者杨本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之前从来没有写作经验的她,却在60岁的某一天突然萌生了要把母亲的一生写下来的念头。于是,在自家不足4平方米的厨房里,用两只高低不同的凳子当桌椅,在洗菜炖肉的间隙,杨本芬断断续续写了20年。杨本芬写母亲梁秋园的故事,写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她说:“书写的
期刊
吃穿用度、理发修容、精神滋养……這些我们生活中的必要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周边的小店。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承载了我们的很多故事和情感。  这其中,有旅美作者赵奋斗常去的理发店、铁板烧店、韩国夫妇开的干洗店,还有难吃到不想再吃第二次的三明治店。店中人与她的交流,是她日常生活图谱的一部分,回想那些人、那些店,尤显珍贵。  有Lyndon的木雕屋。一位并不成功的雕塑家,做着自己
期刊
一  彼时,我正在阿绿的注视下与一碗黑得不能再黑的凉茶做斗争。看着她那坚定且不容置疑的表情,我心一横,双眼一闭,一碗凉茶就此下肚。整个口腔被又苦又涩的浓郁药味儿包围的感觉真的不太好,我有些怀念家乡外婆煮的甜甜的栀子花糖水了。  每次脸上多了几个痘痘,或是感冒发烧,阿绿都会带我来这里喝凉茶。和所有的广州本地人一样,凉茶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哎,都来广州三年多了,喝个凉茶还是这么不情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