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现代汉语中,“是”字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句型。“是”字句的结构复杂多样且语义丰富,以英语为母语的来华留学生在习得“是”字句时常常出现大量偏误。本文运用英汉语言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从语料库中收集到的语料,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来华留学生习得“是”字句的偏误类型进行概括,并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是”字句;偏误;留学生;教学策略
一 留學生“是”字句习得偏误分析
母语为英语的来华留学生在初学“是”字句时,会感觉很容易。因为汉语中的“是”对应英语中的be动词,但是汉语中的“是”没有形态变化,英语中却分为“am、is、are、was、were、be、been、being“等。例如:
(1)我是学生。 (I am a student.)
(2)他是老师。 (He is a teacher.)
(3)我们是朋友。 (We are friend.)
(4)我曾经是学生。 (I was a student)
(5)我将来是学生。 ( I will be a student.)
例(1)(2)(3)汉语句子中虽然主语发生了变化,但是每个句子谓语部分没有发生变化,而英语句子中谓语部分一直随主语进行变化,这也是“是”用作一般判断动词时英汉之间最大、最明显的区别。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是”的时态问题。汉语是孤立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完全依赖副词等的限定来表明时态;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动词本身依靠自身形态的变化来表明时态。如例(4)(5)。汉语学习者在初学汉语阶段,会发现汉语中只要一个“是”就可以囊括英语中的诸多变形,从而产生汉语的“是”字句很好学的错误判断,随着“是”字句的学习由易到难,留学生出现偏误的类型也随之增多,甚至出现“石化”现象。
2.1“是”的遗漏偏误
“是”的遗漏偏误指在一个“是”字句中遗漏了“是”字而造成的偏误。此类偏误多发生在学生刚接触汉语不久,对汉语的基本句式还没有大体感知的初级阶段。例如:
(6)*我们在美国的时候虽然大学的同班同学,但是谈不上亲密的朋友。
(7)*把喇叭声换成美丽的声音也好的办法。
(8)*我对此的观点不挨饿才是第一位。
上述偏误只需在主语和宾语之间适当的位置加上“是”即可。由于英语和汉语都是SVO型语言(即主语S+动词V+宾语O),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此类偏误后只需引导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改正就好,学生可以很快领悟。
2.2“是”的错序偏误
在初学“是”字句时,错序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学习了“都是”、“不都是”、“都不是”、“也是”这些词组后。这些词组看似简单,但学生自己运用起来却问题百出, 如:
(09)*他自己是去吗?
(10)*他明天是走吗?
(11)*因为无论去什么地方,到处都人的潮流。
(12)*不都我们是英国人。(Not all of us are British.)
(13)*都我们不是老师。(All of us are not teachers.)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错序中有“是”的语序偏误的情况,例(9)应该说“他是自己去吗?”例(10)应该说“他是明天走吗?”“是”字后面加上动词,这是“是”字句中错序现象。汉语里的副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做状语修饰动词。而在这两个句子中,“是”不是副词成分,因此产生了偏误。而例中(11)(12)(13)为“都”后遗漏“是”字的情况,还有“都是”,“都不是”连用出现偏误的情况。造成此类错序偏误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副词的使用情况不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直接采用语法翻译法,一一对应。但是汉语和英语的语序不同,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他们进行英汉对照逐字翻译,或是根据自己仅有的一些对汉语的经验加上猜测对语序进行了微调,由于经验不足,未形成正确的语感,说出的句子还是错误的。这类偏误在“是”字句的偏误中是出现最频繁的,而且常常发生在学生接触汉语的初期。
2.3误加偏误
(14)*他是忙。 (He is busy)
(15)*她不是漂亮。(She is not beautiful)
(16)*今年我是20岁。(I am 20 years old this year.)
母语为英语的来华留学生在学习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性谓语句时很容易出“是”的误加偏误。即在一些句子中本不应该使用“是”,学生却用了“是”,因而造成偏误。本应用形容词谓语句或者名词性谓语句,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的语言和已有的语言学习经验直接翻译,就变成了“是”字句,这就是形容词谓语句以及名词性谓语句和“是”字句的混淆偏误。
2.4“是……的”句式偏误
(17)我是去年来英国的。(I came to British last year.)
*我去年来英国。
*我是去年来英国。
(18)这本书是杨先生写的。(This book was written by Mr.Yang.)
*这本书杨先生写。
*这本书是杨先生写。
第一种是遗漏“是”和“的”的情况,也就是不使用“是……的”结构。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找不到“是”和“的”的对应词。第二种偏误是遗漏“的”。因为“是……的”结构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语言项目,所以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擅长用此结构,即使他们知道了什么时候用,他们也经常会只用“是”,丢掉“的”。
二 针对留学生产生的“是”字句偏误的教学建议
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给予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对这些偏误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训练,最终导致偏误的长期存在。再次,由于部分教师对留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汉语基础及性格特点不够了解,没有办法结合不同留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汉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偏误现象的出现。针对“是”字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条建议。
2.1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是”字句偏误成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留学生出现的很多偏误是因为用母语的语法规则学习汉语。为了减少偏误,教师应多做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教学,加深留学生对英语和汉语的理解,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让留学生排除来自母语的干扰,有效地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通过对比教学,预见教学的难点和留学生可能产生的偏误,并恰当地纠正偏误,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2.2视听法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学生进行可理解的输入,一旦水到渠成,学习者能自然地学会说话。所以保证正确汉语的输入量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视听法,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在不了解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出现一些低级偏误。
2.3专项强化练习
针对“是”字句教学教师应该设置一个专项强化练习,针对容易出现偏误的句子进行专门的练习,可以设置不同的题型,比如选择,填空,翻译句子,从而保证在交际过程中,学生“是”字句用法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卢福波.对外汉语实用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炳生.“是”字句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7):87-88.
[3]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董斌.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是”字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陈小颖.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是”字结构的言语加工策略[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谢福.外国学生“是……的”句的习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 “是”字句;偏误;留学生;教学策略
一 留學生“是”字句习得偏误分析
母语为英语的来华留学生在初学“是”字句时,会感觉很容易。因为汉语中的“是”对应英语中的be动词,但是汉语中的“是”没有形态变化,英语中却分为“am、is、are、was、were、be、been、being“等。例如:
(1)我是学生。 (I am a student.)
(2)他是老师。 (He is a teacher.)
(3)我们是朋友。 (We are friend.)
(4)我曾经是学生。 (I was a student)
(5)我将来是学生。 ( I will be a student.)
例(1)(2)(3)汉语句子中虽然主语发生了变化,但是每个句子谓语部分没有发生变化,而英语句子中谓语部分一直随主语进行变化,这也是“是”用作一般判断动词时英汉之间最大、最明显的区别。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是”的时态问题。汉语是孤立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完全依赖副词等的限定来表明时态;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动词本身依靠自身形态的变化来表明时态。如例(4)(5)。汉语学习者在初学汉语阶段,会发现汉语中只要一个“是”就可以囊括英语中的诸多变形,从而产生汉语的“是”字句很好学的错误判断,随着“是”字句的学习由易到难,留学生出现偏误的类型也随之增多,甚至出现“石化”现象。
2.1“是”的遗漏偏误
“是”的遗漏偏误指在一个“是”字句中遗漏了“是”字而造成的偏误。此类偏误多发生在学生刚接触汉语不久,对汉语的基本句式还没有大体感知的初级阶段。例如:
(6)*我们在美国的时候虽然大学的同班同学,但是谈不上亲密的朋友。
(7)*把喇叭声换成美丽的声音也好的办法。
(8)*我对此的观点不挨饿才是第一位。
上述偏误只需在主语和宾语之间适当的位置加上“是”即可。由于英语和汉语都是SVO型语言(即主语S+动词V+宾语O),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此类偏误后只需引导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改正就好,学生可以很快领悟。
2.2“是”的错序偏误
在初学“是”字句时,错序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学习了“都是”、“不都是”、“都不是”、“也是”这些词组后。这些词组看似简单,但学生自己运用起来却问题百出, 如:
(09)*他自己是去吗?
(10)*他明天是走吗?
(11)*因为无论去什么地方,到处都人的潮流。
(12)*不都我们是英国人。(Not all of us are British.)
(13)*都我们不是老师。(All of us are not teachers.)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错序中有“是”的语序偏误的情况,例(9)应该说“他是自己去吗?”例(10)应该说“他是明天走吗?”“是”字后面加上动词,这是“是”字句中错序现象。汉语里的副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做状语修饰动词。而在这两个句子中,“是”不是副词成分,因此产生了偏误。而例中(11)(12)(13)为“都”后遗漏“是”字的情况,还有“都是”,“都不是”连用出现偏误的情况。造成此类错序偏误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副词的使用情况不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直接采用语法翻译法,一一对应。但是汉语和英语的语序不同,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他们进行英汉对照逐字翻译,或是根据自己仅有的一些对汉语的经验加上猜测对语序进行了微调,由于经验不足,未形成正确的语感,说出的句子还是错误的。这类偏误在“是”字句的偏误中是出现最频繁的,而且常常发生在学生接触汉语的初期。
2.3误加偏误
(14)*他是忙。 (He is busy)
(15)*她不是漂亮。(She is not beautiful)
(16)*今年我是20岁。(I am 20 years old this year.)
母语为英语的来华留学生在学习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性谓语句时很容易出“是”的误加偏误。即在一些句子中本不应该使用“是”,学生却用了“是”,因而造成偏误。本应用形容词谓语句或者名词性谓语句,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的语言和已有的语言学习经验直接翻译,就变成了“是”字句,这就是形容词谓语句以及名词性谓语句和“是”字句的混淆偏误。
2.4“是……的”句式偏误
(17)我是去年来英国的。(I came to British last year.)
*我去年来英国。
*我是去年来英国。
(18)这本书是杨先生写的。(This book was written by Mr.Yang.)
*这本书杨先生写。
*这本书是杨先生写。
第一种是遗漏“是”和“的”的情况,也就是不使用“是……的”结构。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找不到“是”和“的”的对应词。第二种偏误是遗漏“的”。因为“是……的”结构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语言项目,所以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擅长用此结构,即使他们知道了什么时候用,他们也经常会只用“是”,丢掉“的”。
二 针对留学生产生的“是”字句偏误的教学建议
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给予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对这些偏误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训练,最终导致偏误的长期存在。再次,由于部分教师对留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汉语基础及性格特点不够了解,没有办法结合不同留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汉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偏误现象的出现。针对“是”字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条建议。
2.1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是”字句偏误成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留学生出现的很多偏误是因为用母语的语法规则学习汉语。为了减少偏误,教师应多做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教学,加深留学生对英语和汉语的理解,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让留学生排除来自母语的干扰,有效地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通过对比教学,预见教学的难点和留学生可能产生的偏误,并恰当地纠正偏误,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2.2视听法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学生进行可理解的输入,一旦水到渠成,学习者能自然地学会说话。所以保证正确汉语的输入量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视听法,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在不了解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出现一些低级偏误。
2.3专项强化练习
针对“是”字句教学教师应该设置一个专项强化练习,针对容易出现偏误的句子进行专门的练习,可以设置不同的题型,比如选择,填空,翻译句子,从而保证在交际过程中,学生“是”字句用法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卢福波.对外汉语实用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炳生.“是”字句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7):87-88.
[3]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董斌.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是”字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陈小颖.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是”字结构的言语加工策略[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谢福.外国学生“是……的”句的习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