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鞋跟漂流记
蜡蜡将
经历了3个月的实习期,菜菜的收获全是关于鞋跟,但足够她受用一生。
因为要穿着去第一次工作的地方,莱莱事先搜索了不少挑选高跟鞋的秘诀。鞋跟如果超过6厘米就会给人压迫感,鞋跟太细则给人不牢靠感,于是她选择了一双鞋跟只有5厘米的中跟鞋。
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很多舍友沮丧归来的原因是因为服装问题。莱莱无疑是幸运的,她的衣着没有问题,却是鞋跟让她栽了一个跟头。
莱莱实习的部门是工程制图部,办公室冷气十足,鸦雀无声,除了低头绘画的工程师,同事之间几乎全日无交流。哪知莱莱的到来,却打破了这样的宁静。鞋跟碰到办公室的中空木地板,发出的声响很大,嘟嘟的声音让工程师频频抬头发出啧啧的抱怨声。若是奔跑起来接个电话,机关枪一样的声响就会引来更多无声的抱怨,莱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成了不受欢迎的一类。
几天后,莱莱扔掉了高跟鞋,换成了小羊皮平底鞋。她反复在商场的木地板上踱步,以确认这双鞋不会让她成为众矢之的。
平底鞋的出现,让办公室少了一个爱现的实习生。同事间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可是好景不长,平底鞋也遭遇了它的冷遇。
一天,莱莱需要发一个传真,传真机在主任的办公室里。从门外看见主任在埋头翻阅文件,为避免打扰,莱莱只好悄悄走到传真机旁并预备拨号。“你在偷偷摸摸干什么,下次走路不要没声音。”主任抬头冷冷地说。
结束实习的莱莱心有余悸。当鞋跟高度成为大家关心的要点,实际上,鞋跟的声音更为关键,因为脚步声就是你。嗒嗒拖着鞋跟走路,你能听得到她的傲慢和懒散,步步尖锐的人,就易引起女同事的侧视;走路无声,你注定只能当个不被人信任的路人乙。
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无形的分贝测试仪,每个人都会绷起自己的神经感受新人的磁场,当然也包括听觉。这就是为什么聒噪的鞋跟铁定会成为办公室公敌,只有低调的、不抢拍的鞋跟才能迅速和大家融合。
夏天到了,莱莱已经得到她第一份正式工作。她精明地要求鞋匠给自己的鞋跟安了一块橡胶垫,不仅能增加摩擦指数,关键是能让鞋跟消音。
作为职场新人,不要义无反顾地把优点都一股脑地倾泻出来,也不要一味地埋没自己。你和你的鞋跟都需要一个橡胶垫,把你的热忱和办公室自身的规则作一个隔离,不要敲出铿锵声,不要让你自以为是的脚步变成地板的一道划痕。办公室登陆新兵,第一规则当如是。
伟大熬是出来的
冯 仑
男孩子最大的问题,是30多岁自己还没有找到出路。
现在社会反差特别大,怎么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就特别难,随波遥流总是成本低,但对自己不负责任。不如设定一个特别大的目标,然后熬,一直熬下去。
熬是个什么概念?
20多岁刚毕业,你是社会的边缘,什么事都是哥哥、姐姐、30多岁40多岁的人在做,你得求这些人:等到30多岁你开始进入到剧场最后一排,有了一张门票可以看别人演:到40岁、50岁就是中排靠前一点的观众。看戏你就可以看得清楚了:你如果要出类拔萃就变成第一排了,再出类拔萃你就成演员了,等到你演完了,别人一鼓掌你也就该下场了。
20多岁一定要有一个准备,你就是边缘,边缘是尽快拿到入场券。比如说你到了公司,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或者一个基本稳定的生活。但是你乘自行车、赶公共汽车这就是入场券,很正常。我研究生刚毕业,中间工作8年,每天骑自行车赶到374,然后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下来再走一站地,回头想来不委屈。20多岁肯定是这个过程,20岁就跟50岁人一样,那这个戏就乱了,中国十几亿人都这么演的。插队是偶然性,比如像丁磊他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概率极小极小,你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奋斗。成功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靠信念支撑加上各种机遇偶然蹦出来的。当你成演员,基本上也该谢幕了,接下来又一批人来了,这个戏才能不断唱。现在70多岁人基本上又退回到场外了,看他儿子演孙子演,就这么一茬一茬。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个人熬,而是一代人熬。
蜡蜡将
经历了3个月的实习期,菜菜的收获全是关于鞋跟,但足够她受用一生。
因为要穿着去第一次工作的地方,莱莱事先搜索了不少挑选高跟鞋的秘诀。鞋跟如果超过6厘米就会给人压迫感,鞋跟太细则给人不牢靠感,于是她选择了一双鞋跟只有5厘米的中跟鞋。
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很多舍友沮丧归来的原因是因为服装问题。莱莱无疑是幸运的,她的衣着没有问题,却是鞋跟让她栽了一个跟头。
莱莱实习的部门是工程制图部,办公室冷气十足,鸦雀无声,除了低头绘画的工程师,同事之间几乎全日无交流。哪知莱莱的到来,却打破了这样的宁静。鞋跟碰到办公室的中空木地板,发出的声响很大,嘟嘟的声音让工程师频频抬头发出啧啧的抱怨声。若是奔跑起来接个电话,机关枪一样的声响就会引来更多无声的抱怨,莱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成了不受欢迎的一类。
几天后,莱莱扔掉了高跟鞋,换成了小羊皮平底鞋。她反复在商场的木地板上踱步,以确认这双鞋不会让她成为众矢之的。
平底鞋的出现,让办公室少了一个爱现的实习生。同事间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可是好景不长,平底鞋也遭遇了它的冷遇。
一天,莱莱需要发一个传真,传真机在主任的办公室里。从门外看见主任在埋头翻阅文件,为避免打扰,莱莱只好悄悄走到传真机旁并预备拨号。“你在偷偷摸摸干什么,下次走路不要没声音。”主任抬头冷冷地说。
结束实习的莱莱心有余悸。当鞋跟高度成为大家关心的要点,实际上,鞋跟的声音更为关键,因为脚步声就是你。嗒嗒拖着鞋跟走路,你能听得到她的傲慢和懒散,步步尖锐的人,就易引起女同事的侧视;走路无声,你注定只能当个不被人信任的路人乙。
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无形的分贝测试仪,每个人都会绷起自己的神经感受新人的磁场,当然也包括听觉。这就是为什么聒噪的鞋跟铁定会成为办公室公敌,只有低调的、不抢拍的鞋跟才能迅速和大家融合。
夏天到了,莱莱已经得到她第一份正式工作。她精明地要求鞋匠给自己的鞋跟安了一块橡胶垫,不仅能增加摩擦指数,关键是能让鞋跟消音。
作为职场新人,不要义无反顾地把优点都一股脑地倾泻出来,也不要一味地埋没自己。你和你的鞋跟都需要一个橡胶垫,把你的热忱和办公室自身的规则作一个隔离,不要敲出铿锵声,不要让你自以为是的脚步变成地板的一道划痕。办公室登陆新兵,第一规则当如是。
伟大熬是出来的
冯 仑
男孩子最大的问题,是30多岁自己还没有找到出路。
现在社会反差特别大,怎么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就特别难,随波遥流总是成本低,但对自己不负责任。不如设定一个特别大的目标,然后熬,一直熬下去。
熬是个什么概念?
20多岁刚毕业,你是社会的边缘,什么事都是哥哥、姐姐、30多岁40多岁的人在做,你得求这些人:等到30多岁你开始进入到剧场最后一排,有了一张门票可以看别人演:到40岁、50岁就是中排靠前一点的观众。看戏你就可以看得清楚了:你如果要出类拔萃就变成第一排了,再出类拔萃你就成演员了,等到你演完了,别人一鼓掌你也就该下场了。
20多岁一定要有一个准备,你就是边缘,边缘是尽快拿到入场券。比如说你到了公司,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或者一个基本稳定的生活。但是你乘自行车、赶公共汽车这就是入场券,很正常。我研究生刚毕业,中间工作8年,每天骑自行车赶到374,然后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下来再走一站地,回头想来不委屈。20多岁肯定是这个过程,20岁就跟50岁人一样,那这个戏就乱了,中国十几亿人都这么演的。插队是偶然性,比如像丁磊他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概率极小极小,你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奋斗。成功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靠信念支撑加上各种机遇偶然蹦出来的。当你成演员,基本上也该谢幕了,接下来又一批人来了,这个戏才能不断唱。现在70多岁人基本上又退回到场外了,看他儿子演孙子演,就这么一茬一茬。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个人熬,而是一代人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