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白卷”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w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振奎、陈婧两先生撰写的《鲁迅为青年开书目缘何交“白卷”》(刊于《世纪》2009年第4期),颇有见道之言,但以鲁迅于1925年2月应《京报》副刊之请填写《青年必读书》而未开列书目,就说他“交了白卷”,愚以为未见允当。无论按照它的本来意义还是依循它的比喻意义看,似乎都不能认定他所交的是“白卷”;因为他已就“必读书”申述了自己的意见,并非不著一字,或者不着边际乱说一通,倘以“白卷”目之,得无冤乎?
  鲁迅当年在填写的表格上先写了“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又在附注栏申述了理由(或曰原因)。这在白、陈两位的文章里已经全引,自不必多引。其要点在于主张“少——或者竞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他的意见不断地遭到误解,白、陈的文章里也作了许多回答,足以启人之思。而“白卷”说亦未尝不是一种误解。
  就鲁迅的这一见解本身而言,我们应当让它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上来观察。“五四”前后著名文化人,倘是接触新学的新人物,旧学根柢都很好,年长者如严复、俞明震、辜鸿铭,年轻的如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尽皆如此,举不胜举,年岁介于两者之间的鲁迅,对新学与旧学的感受尤甚,他从自身及同时代人的经验中悟及启蒙的重要,“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略近于严复所说的“启民智”,而“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亦非虚话,有他自己在绍兴会馆居住的年月抄古碑、校古书“应对苦闷时的经历可证。作为旧学有根柢、新学得门径的文化名人,他的这一番话并非故作惊人之论,意在表明他从不久前的经验中获致读书主张:读切近于今而不读悠远往古之书。
  鲁迅亦非终其一生未开书单,他在1930年为许世瑛开过一份书目,全是中国古籍。许世瑛是许寿裳的长子,鲁迅应知交许寿裳之请而写下来的,每种书都附注阅读注意点,包括取舍的意见;但他是给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许世瑛开的,虽不庞杂,大学四年仍难读完,但于专治中国古代文学是有实用价值的,自不能认定非此专业的青年同样适用,因而不能看作与《青年必读书》的论述相左。
  
  本栏责任编辑 殷之俊
其他文献
86年前,在今天上海南昌路180号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海执行部(简称“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是中国国民党中央的一个派出机构,国共两党的许多重要人物曾经在这里进出,为
说起清明,许多人的心头不免滋生出一种莫名的哀思,一种缠绵悱恻、欲罢不能的忧伤在心底荡漾开来,如同一种忽远忽近的思念,让人无法捉摸,又满怀期待。
这样吧,我出去运动一圈回来再吃。
利用语言的弹性,可以写出机带双敲的文字,试举两例。  一例:日寇侵华时期,前哨部队逼近桂林,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弃城逃走,但不敢负弃地而逃的罪名,借口为其母扫墓,所以离开桂林,当时《大公报》在头版报道这一消息,标题是:  日军逼近桂林  黄旭初扫他妈的墓  《大公报》惯例,头条是八个大字,这里正是八个字,扫他妈的墓是事实,但语言讥讽,引起愤慨。  一例:四川军阀刘湘去世,其部属为他大办悼念仪式,四川某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文史研究馆书画展"于8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这次书画展展出的200余幅作品大都
很喜欢《世纪》杂志,很多年来,我从这本杂志中获得阅读上的愉悦;它不断反映着上海的旧影,它的人物传记文章一直起着大部头作品的补充功能,一直源源不断添加着鲜活精当的人物素描和笑貌音容,喜欢近代史的读者,经常触摸以往的脉络、不为人知的历史穴位,作为上海人,翻开它,心里都是喜欢着;我记得它扩版前的样子,也为它的现在的新面貌、勃勃生机而高兴,从编辑的角度来说,负责这样一本杂志的工作比较繁重,文章都不长,内容
期刊
互联网作为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样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融入互联网技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高质。在本次论文中,将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人
毛泽东提议写文章宣扬海瑞精神1959年4月,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许多同志都提到自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之后,不少人由于怕招惹是非,不敢说真话;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