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对四川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高校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并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致在发问、候答、叫答、理答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学生不主动、积极发问和答问:教师提问时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民族文化的浸染、教师对提问策略的掌握和运用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没有获得提问技巧,等等。
[关键词]大学 课堂提问 实证研究
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课堂互动,而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十分全面并且不断深入。在国内,关于此课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针对大学课堂的研究还较少。于是笔者在2009年10月,展开了一次有关大学课堂提问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运用定额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四川省某大学二年级、十四个系的140名学生和14名教师。每个系10名学生,男女比例为3:7。
笔者采用问卷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设计问卷时借鉴了施良芳《教学理论》中教学对话策略的相关内容,问题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维度。发放140份问卷,回收问卷140份,其中6份问卷无效。
二、课堂提问状况的调查结果
(一)教师状况
1.发问
(1)次数。近6成的学生回答,大多数教师一节课堂提问次数为1--5次,3成多的学生回答6—10次。有一半学生认为教师提问次数,有时太多有时太少。
(2)问题难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较透彻,对学生的整体水平、接受能力比较了解,所以能够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但是没有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3)问题清晰度。大多数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但有时问题冗长或过于简短,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
(4)时机。大多数教师能在一堂课开始时、课中设疑提问,但在课尾很少提问。
(5)课堂气氛。有一半多的学生回答,教师一提问,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和压抑了,36.3%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时气氛不沉闷,也不活泼。仅有5.6%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课堂气氛活泼。
2.候答
6成多的学生回答,大多数教师提问后,不能总保证给学生留出一点考虑的时间。8.3%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总是不留给学生时间考虑。
3.叫答
(1)方式。5成多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是随机的,无规律的。3成多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对象有时随机,有时有规律。
(2)对象。56.9%的学生回答,教师会提问坐在任何位置的学生。22.2%的学生回答,教师总是提问前排的,各有约10%的学生回答,教师总会提问坐在后面和中间的学生。
4.理答
大学课堂上,多数教师对待学生的回答有耐心,采用直接批评和表扬的方式比较少。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部正确、部分正确或全部错误而区别加以对待,往往评价时只用“很好”、“不错”之类的词予以肯定。
(二)学生状况
1.提问。65.3%的学生回答,自己在课堂上很少向教师提问。27.8%的学生回答,自己在课堂上从不向教师提问。
2.答问
(1)紧张度。45.3%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他们时有点紧张。37.5%的学生回答,问题难时紧张,容易时心情平静。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2)主动答问。近7成的学生回答,大学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的现象比较少见。
(3)问到其他人时学生的行为。当回答“教师叫到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你在做什么?”时,近一半的学生说,他们在仔细听同学的回答。3成学生选择了“松了口气,不在意这个问题了”的选项。近3成的学生选择“自己还在思考此问题”。
3.对提问的认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4成多的学生认为,提问能检查教学效果;6成多的学生认为,提问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技巧的发展;近1成的学生认为,提问能突出重难点。
三、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分析
1.综合来看,教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但对每位学生的了解不够。主要原因: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科研、晋升的压力使他们无暇了解学生;大学教师往往不会给同一个班级连续上一学年以上的课,这就增加了解学生的难度;班级规模较大,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上同一班课的教师之间以及他们与班主任之间严重缺乏沟通,甚至可以说没有沟通,不能共享信息。
2.从所提问题的类型、层次来看,教师较为注重学生记忆力和辐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从提问次数、问题难易来看,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有时显得太随意。
4.从提问次数或多或少的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奉行教师中心主义、没有认识到一堂成功的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的课堂交流量,即一定的提问次数。
5.从提问的时机来看,教师们对课尾提问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6.从候答情况来看。好些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等待的时间不到5秒甚至更少。一般来说,等待回答时间的长短应该与教师所提的问题相适应,并最终与提问的目标相适应。
7.从叫答的对象来看,大多数教师能为班上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虽然有为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尽力的理念。
8.从教师随机叫答和转问的方式来看,这种提问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在无法防备中而要有所准备,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机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9.从理答情况来看,多数教师不善于针对学生特点、灵活地运用表扬和批评。
10.从应对学生不作答的措施来看,大多数教师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试图巧妙转换问法或作些提示引导学生作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不向老师提问,主要原因有:
(1)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2)学生有问题但不敢问。
(3)有问题但不知如何问。
(4)学生没有提问的强烈愿望。
(5)教师实际上没有鼓励学生提问。
(6)教师有时也害怕学生提问。一是怕“乱”——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不利于课堂管理;二是怕“错”——怕没有准备,不能正确、全面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以致丢面子;三是怕学生“节外生枝’一怕不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2.教师提问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有时问题难易失当。问题过易,激发不起学生兴趣;问题过难,学生的已有知识解答不了,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提问形式呆板,不够巧妙,提问语气单调,问题间缺少层次感;
(3)学生的自尊需要,怕回答不了丢面子、怕教师与学生讥讽:
(4)回答问题后得不到反馈,特别是肯定和表扬;或是得到的反馈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激发不起回答的兴趣。
(5)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使然。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内化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内敛的民族性格也深刻影响了学生学习心理。
四、小 结
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教学效果和培养學生的表达能力等。但在大学课堂提问中,教师在发问、候答、叫答、理答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着不主动发问、不主动回答问题的现象。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改革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结构,设法创建行之有效的大学课堂提问机制,以便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崇江,田翠玲,多媒体教室中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2、柯进,大学生缘何患上“课堂沉默症”[N],中国教育报,2007-06-05,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嘉或,浅谈大学课堂提问机制的改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5、施良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大学 课堂提问 实证研究
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课堂互动,而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十分全面并且不断深入。在国内,关于此课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针对大学课堂的研究还较少。于是笔者在2009年10月,展开了一次有关大学课堂提问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运用定额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四川省某大学二年级、十四个系的140名学生和14名教师。每个系10名学生,男女比例为3:7。
笔者采用问卷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设计问卷时借鉴了施良芳《教学理论》中教学对话策略的相关内容,问题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维度。发放140份问卷,回收问卷140份,其中6份问卷无效。
二、课堂提问状况的调查结果
(一)教师状况
1.发问
(1)次数。近6成的学生回答,大多数教师一节课堂提问次数为1--5次,3成多的学生回答6—10次。有一半学生认为教师提问次数,有时太多有时太少。
(2)问题难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较透彻,对学生的整体水平、接受能力比较了解,所以能够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但是没有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3)问题清晰度。大多数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但有时问题冗长或过于简短,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
(4)时机。大多数教师能在一堂课开始时、课中设疑提问,但在课尾很少提问。
(5)课堂气氛。有一半多的学生回答,教师一提问,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和压抑了,36.3%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时气氛不沉闷,也不活泼。仅有5.6%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课堂气氛活泼。
2.候答
6成多的学生回答,大多数教师提问后,不能总保证给学生留出一点考虑的时间。8.3%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总是不留给学生时间考虑。
3.叫答
(1)方式。5成多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是随机的,无规律的。3成多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对象有时随机,有时有规律。
(2)对象。56.9%的学生回答,教师会提问坐在任何位置的学生。22.2%的学生回答,教师总是提问前排的,各有约10%的学生回答,教师总会提问坐在后面和中间的学生。
4.理答
大学课堂上,多数教师对待学生的回答有耐心,采用直接批评和表扬的方式比较少。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部正确、部分正确或全部错误而区别加以对待,往往评价时只用“很好”、“不错”之类的词予以肯定。
(二)学生状况
1.提问。65.3%的学生回答,自己在课堂上很少向教师提问。27.8%的学生回答,自己在课堂上从不向教师提问。
2.答问
(1)紧张度。45.3%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他们时有点紧张。37.5%的学生回答,问题难时紧张,容易时心情平静。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2)主动答问。近7成的学生回答,大学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的现象比较少见。
(3)问到其他人时学生的行为。当回答“教师叫到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你在做什么?”时,近一半的学生说,他们在仔细听同学的回答。3成学生选择了“松了口气,不在意这个问题了”的选项。近3成的学生选择“自己还在思考此问题”。
3.对提问的认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4成多的学生认为,提问能检查教学效果;6成多的学生认为,提问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技巧的发展;近1成的学生认为,提问能突出重难点。
三、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分析
1.综合来看,教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但对每位学生的了解不够。主要原因: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科研、晋升的压力使他们无暇了解学生;大学教师往往不会给同一个班级连续上一学年以上的课,这就增加了解学生的难度;班级规模较大,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上同一班课的教师之间以及他们与班主任之间严重缺乏沟通,甚至可以说没有沟通,不能共享信息。
2.从所提问题的类型、层次来看,教师较为注重学生记忆力和辐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从提问次数、问题难易来看,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有时显得太随意。
4.从提问次数或多或少的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奉行教师中心主义、没有认识到一堂成功的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的课堂交流量,即一定的提问次数。
5.从提问的时机来看,教师们对课尾提问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6.从候答情况来看。好些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等待的时间不到5秒甚至更少。一般来说,等待回答时间的长短应该与教师所提的问题相适应,并最终与提问的目标相适应。
7.从叫答的对象来看,大多数教师能为班上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虽然有为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尽力的理念。
8.从教师随机叫答和转问的方式来看,这种提问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在无法防备中而要有所准备,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机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9.从理答情况来看,多数教师不善于针对学生特点、灵活地运用表扬和批评。
10.从应对学生不作答的措施来看,大多数教师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试图巧妙转换问法或作些提示引导学生作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不向老师提问,主要原因有:
(1)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2)学生有问题但不敢问。
(3)有问题但不知如何问。
(4)学生没有提问的强烈愿望。
(5)教师实际上没有鼓励学生提问。
(6)教师有时也害怕学生提问。一是怕“乱”——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不利于课堂管理;二是怕“错”——怕没有准备,不能正确、全面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以致丢面子;三是怕学生“节外生枝’一怕不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2.教师提问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有时问题难易失当。问题过易,激发不起学生兴趣;问题过难,学生的已有知识解答不了,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提问形式呆板,不够巧妙,提问语气单调,问题间缺少层次感;
(3)学生的自尊需要,怕回答不了丢面子、怕教师与学生讥讽:
(4)回答问题后得不到反馈,特别是肯定和表扬;或是得到的反馈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激发不起回答的兴趣。
(5)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使然。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内化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内敛的民族性格也深刻影响了学生学习心理。
四、小 结
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教学效果和培养學生的表达能力等。但在大学课堂提问中,教师在发问、候答、叫答、理答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着不主动发问、不主动回答问题的现象。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改革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结构,设法创建行之有效的大学课堂提问机制,以便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崇江,田翠玲,多媒体教室中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2、柯进,大学生缘何患上“课堂沉默症”[N],中国教育报,2007-06-05,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嘉或,浅谈大学课堂提问机制的改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5、施良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