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里那支绚丽却未知的红珊瑚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花”与“香火”,是两个很容易就从陈谦的新长篇《无穷镜》里择取出来的意象。——人,是活得一如绚烂的烟花,在暗夜里划过一道惊世的亮丽以后就归于黑暗寂寞;还是如同一炷香火,随着慢慢升起的青烟而无声无息地把自己燃成灰烬?这两个意象,源自主人公的父亲在她去国前夜对她说的一段话:“大部分的人活在这世上,都像一炷燃在风中的香,一生能安然燃尽,就是很有福气了;有些人不愿做一炷香,要做那夜里绽放的烟花。……有幸能在短暂的一生里燃放出烟花的人是非常幸运的。那一要有才智,二要有毅力。你会听人们说,烟花灿烂是灿烂,但多么短暂。这就跟站在平地的人体会不到险峰上的无限风光是一个意思。”(P89)在这部描摹当今世界的科技与物欲之都——硅谷的创业故事《无穷镜》里,这两个意象贯穿了主人公珊映自小而大、从点到面——读书、留洋、婚姻、创业及其得失哀乐、离合悲欢的全部人生里程之中。然而,设若你以为——在我刚刚进入作者的叙事逻辑及其人事情境之后,我也曾这么以为——作者会以她绵密精道的叙述笔墨,讲述一个“今是昨非”或“昨非今是”的故事,按习惯的审美期待,这里面,则就是一个重“烟花”而轻“香火”的故事——正如她在自序中言及自己曾在第一部描写硅谷的长篇《爱在无爱的硅谷》里描写了“香火”(平凡人生)在实现“烟花”(绚丽梦想)后的“出走”一样,或许,这一部《无穷镜》,重擎“创业”的大麾,是对“烟花”主题的回归?
  读罢掩卷,却是一声慨然长叹:作者针脚绵密却寄意宏阔,此书,简直是戳到了人生在世、安身立命的诸般“痛处”——那些根基性、本源性的问题上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无穷镜”。是的,“无穷镜”,既是作者最后提供给读者的结论性“意象”,也是给每一位进入了叙述情境后的读者提交的选择“大哉问”:“当两面镜子相遇时,映像里套着映像又套着映像,无穷无尽,彼此就难以分辨了,还会出现互相的干扰。”(P231)面对美国诗人佛罗斯特所言的那道“未行之路”的分岔口,无论追求“烟花”或者“香火”——平凡恒久或是璀璨亮丽,都各有各存在的根基和理由,而你,在今天人欲横流、浊浪滔滔的纷扰时世,将要和将能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细细梳理起来,作者对硅谷世相百态的观察描摹虽然稔熟在心、铺排流畅,其中却隐藏了诸多机关与暗结:文本里的几乎每一组人物故事,似乎都是彼此对立的意象,同时却又是彼此对应的镜像——始终追求创业梦想(“烟花”)的主人公珊映,和她的虽然曾经深爱、最后却不得不离异、祈望过居家安稳生活(“香火”)的丈夫康丰,看似某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但康丰在又获得娶妻生子的安稳生活后却沉迷上了随时命悬一线的登高“巅峰”体验,“群山之巅,那种足登极乐世界的快感,在这乌七八糟的人世间根本无法想象。你一上去,再笨的人也会全悟了——什么成功,上市,赚钱,全他妈的蝇营狗苟,片片浮云。”(P34)这,莫不是人生的另一种“烟花”思维?而虽经一再挫败仍百折不挠执著追求自己创业的“烟花”梦想的珊映,她日常在创业纷繁的劳作中最频密“闪回”的影像,却是那个自己怀上却早夭的孩子;作者甚至特意安排了一个仿佛是她镜中映像一样的人物——那个隔着一道山谷她常常从望远镜里偷窥的后来确证名叫安吉拉的华裔女子,同是科技白领,同是失亲独居(各自丈夫,一死一离),她最关注的是安吉拉微博里那一对名叫“俊”和“雅”的可爱的鹦鹉(其实是她的一对儿女),“她后来想,那肯定是安吉拉关于‘孩子’的那些话触动了她。”(P70)——那既是母性的关注,也是两位不甘流俗者遥相观照的祈望——那可不又是某种“现世安稳”的“香火”祈望么?不独此也,文中的几组人物关系——珊映与曾经的创业伙伴皮特,珊映与她的科技“高人”导师尼克,珊映与她最有力的投资人郭妍,以至珊映与她在英特尔的同事海伦,等等,在硅谷的红尘万丈之中,各具个性、追求迥异,其实各自的人生轨迹都有相悖与重叠,也都各各是彼此的镜中映像,甚至形成某种既成机缘又为深渊的诡异关系(比如最后出场的关键人物戴维,以及安吉拉最后的“Evidence”(证据))。这诸多的脉络交错,加上作者娓娓道来却层层渲染的浓厚笔触,就交织出一幅意象繁复、题旨多义的硅谷“浮世绘”长卷了。“创业”是主题主轴,“人生选择”才是作者的题旨真意。你可以追随作者的叙述,随时陷入仿佛同在拷问自己立身追求的“镜像”式思考,又会为作者对高科技世界及其最新时潮的顺手拈来却如临其境的精细描述而感到目眩神迷,甚至触目惊心(比如那个裸眼3D图像的处理芯片的研发细节,又比如对那个“Evidence”(证据)的恐惧)。——呈现,呈现,呈现。一幅幅硅谷“高科技白领”人生百态的重彩呈现,却没有交给读者任何现成的“非此即彼”、可以一言而蔽之的答案。记得好像是昆德拉说过,最好的小说艺术,是一种提供给读者各种“可能性”思考的艺术。(忘记此言的出处了——“可能性”,但这却是鄙人多年来对当今好小说的冀望和失望的核心字眼。)《无穷镜》的难能之处恰恰是:它好像头绪纷繁,没有明晰的故事脉络却又按时序推进让情节的悬疑(“红珊”能否创业成功?)直杵读者的阅读敏感点;同时,它却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主题倾向和价值判断,它给读者最后留下的,仍旧是这“无穷镜”式的、有着各种可能性的期待和想象。
  ——“不要玩弄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维特根斯坦曾如是说。如果说,《无穷镜》有一个什么明晰的题旨倾向;或者作为读者的我,在阅读中有什么令我触动甚至动容之处的话,那就是——作者对她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那“内心深处的东西”——种种维度不同、方向迥异的人生价值追求,所存的那种深挚尊重及其理解、兼容与包容的的态度。
  很多年前,笔者有幸为陈谦第一部硅谷长篇《爱在无爱的硅谷》出版时写过一篇跋文,曾用过“入骨入肉的痛切感”一语,来表述我感受到的当时作为小说界新人的陈谦,其叙述功力及其叙事、言情的力度。十多年后再看陈谦同是硅谷题材的新作《无穷镜》,那种把握题材(一个如此高冷高难、需要慎密理工头脑的高科技题材!)的自信大度,那种把蹊跷险峻话题从容道来的绵密笔触,那种对当下世态阔大却深邃的观照视界,敢于为最敏感、也最高难的那些高科技时代的簇新问题予以问诊把脉,以及直指人物灵魂的心理深度,在在都让我看到一种凌虚登顶、一览众山小的“今非昔比”之感。——应该说,无论和自己比,和同行及同类题材比,陈谦,都不愧是当今国中都市书写、特别是高科技时代书写的一支凌云健笔!陈谦近年的写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她笔下人物所达到的心理深度,直探后工业时代、后现代社会的社会群体心理的深层堂奥,几乎可被归入一种全新的“社会情感心理小说”类型,每每让阅读者生发出一种“拷问灵魂”之慨。包括主人公珊映的心理层次的幽深繁复、多维立体,确已非昔日《爱在无爱的硅谷》中的人物苏菊、王夏等等可比;其对当今硅谷“浮世绘”的描摹,从宏观俯瞰到微观细节,则就更有一种伦勃朗油画式的笔触细腻、维妙精准了。
  最后,再说一点非常“私己”的个人感受:笔者,作为一个所谓的“最后的理想主义时代”的幸存者或者落伍者,读罢《无穷镜》,仍旧感到一丝隐隐的安慰:在小说呈现的纷繁多元的“后现代”视界中,作者还是保留着她心底守持的那一线“前现代”的、仍不失理想主义的温热的“底色”(“底色”一词,是作者上一部硅谷长篇《爱在无爱的硅谷》的关键字)。除了主人公珊映在她的创业激情里,所包涵的那一种进取、开拓、造福社会人群的向上力量之外;承载作者的微妙的价值判断倾向的人物,其实是书中那位“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科技高人——磐石研究所的大科学家兼学者尼克。——我这里故意用了“出世”“入世”这样的儒道字眼去形容这位“歪果仁”(外国人)尼克。在书中,略通中文的尼克可以不妨被视之为是一位视俗世功利为浮云的“道家”人物。他对主人公珊映的创业成败,以及对全书的情节推进、心理氛围的营造及题旨揭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作为一个小说人物,作者笔下的尼克,有意念痕迹偏重的瑕疵(珊映与尼克交往的有些部分,却出现了某种“理语”大于“情语”“境语”的说教味),但我得承认——时在云端中又处处觉其脚踏实地的尼克,还是我在《无穷镜》芸芸众多的生动角色中,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
  末了,回到本文的开篇,其实无论“烟花”还是“香火”,作为主题意象,似乎都很难“罩得住”《无穷镜》的题旨意趣。在我看来,贯穿《无穷镜》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象——那一支埋于深海尚未出水的未知的红珊瑚。“一只巨大的珊瑚出现了。已经到海底了吗?他绕着珊瑚转着,那个名字终于脱口而出……”(P40)这是小说开篇不久,珊映的前夫康丰在登山遇险时的一个梦境。是的,从主人公名“珊映”,她几经人生挫折重开的创业公司又名“红珊”——那支在结篇时尚藏身在深海之中,也许正立见成功机遇又或马上面对粉身深渊的“红珊瑚”,其实正是全书中影影绰绰、最让人揪心牵挂的一个美丽意象。她,未知,魅惑,却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2016年1月10日,于康州衮雪庐
  (苏炜,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
其他文献
初次阅读祁媛的小说,我感到十分吃惊。一个80后的女孩,一名绘画专业出身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却在写作上闪烁着如此耀目的光芒。她不仅具备感知生活的特别视角与能力,还有这个年龄段作家鲜有的语言上的老道与自如。祁媛的文本症候,已完全逸出了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创作”,诡异地透射出中年作家常见的成熟与睿智。  总有一种特殊的氛围,笼罩着我阅读祁媛小说的整个过程,不是现代都市青年所热衷的那种文艺小资情调,而
期刊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已尘埃落定,获奖作品在线上线下的销量可观,甚至还出现了断货情况。作家获奖赢得荣耀,社会热度自然会随之升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很大,相对而言,文学爱好者也比较多。大多数读者偏好阅读长篇小说,因为长篇小说是一种综合性的重文体,其内容的丰富、人物的饱满、语言的张力以及思想情感的喷发,都是其他文体所难以匹敌的。对于那些真正爱好文学、理解文学的读者而言,长篇小说也比任何一种其他文体
期刊
故乡意象、原乡书写在中国文学传统里经久不衰,恋乡、怀乡的情愫根植于人类最深处的恐惧与不安,还有对故土家园、苍茫大地的原始依恋,现代时空再一次召唤了远古的哀愁,现代文学以更为浓郁的笔墨将“怀乡”或曰“乡愁”扩充至对一种渐行远去的文化的哀悼,以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是心理学,等等的视角来立体地察看乡土大地,现代人也或多或少地体会它“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参与了对人类生活的‘组织’
期刊
我所设想的文学批评,至少包括三个共存的层面。  批评家必须首先是走私犯、说谎家和催眠师。他以客观的包装盒来走私主观的价值判断。他“骗”读者说,这“才”是作家想表达的东西。他又去“催眠”作家说,你“其实”不懂你自己,你“其实”想写的是这样这样的东西。他把自己的见解塞进原文,险恶又扫兴。显而易见,或许是因为对西方批评理论浸淫太久(然而又并未吃得很透)的关系,我在刚踏入文学批评这块领地时,对于新世界充满
期刊
人物:申霞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曾任《花城》杂志编辑)  项 静(青年评论家,上海市作协研究室)  时间:2015年5月9日,星期六上午  5月20、21日修订  地点:北京,芍药居鲁迅文学院405房  申霞艳:很高兴今天能和你谈论一些批评问题。关于80后女批评家,坊间有“北岳(雯)南项(静)”之说。在给《光明日报》写80后笔谈的时候,我参考过你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微信圈里常看到
期刊
如果按照作家代际的区分进行整体考察,与60后、70后的作家相比,80后小说家的创作似乎还缺乏时间上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带有青春的稚气。更重要的,很多时候,这个群体还会被韩寒、郭敬明所绑架,他们符号化的光环常会遮蔽了这个小说家群体的丰富可能性。令人欣喜的是,80后小说家并没有被人们的“偏见”吓住,他们正以一种锐不可当的文学气势,以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对文学理想的执着和虔诚、对自我意识
期刊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它既决定了男女性差异以及代际关系的构建,也同时决定了精神分析之心理病理学范畴(神经症—性倒错—精神病)的分化和区分。它不仅涉及一般经验意义上的家庭三角关系,还进一步涉及了文化在种系内部的传递。然而,其自诞生起,就引起了无数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指向弗洛伊德思想中的阴茎中心主义和对母亲角色的忽视,例如英国精神分析克莱因(Melaine Klein)
期刊
时间:2015年11月7日  地点:广西北海市辰茂海滩酒店·南海厅  论题:全媒时代文学价值的发现与阐析  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 《南方文坛》  主持人:张燕玲 郜元宝 宋嵩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欢迎各位青年才俊不远千里,来南国北海参加第六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尤其昨天踏着今年第一场大雪、今天就置身灿烂冬阳的京城才俊,一定颇多感受吧?大家知道“今日批评家”论坛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
期刊
主持人季进:本期刊发了两篇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翻译者的文章。第一篇作者是阮氏明商博士,她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博士,现在任教于越南河内国家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系,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当代文学热情的研究者和翻译者。她所翻译的阎连科的小说《坚硬如水》获得越南最高文学奖项之一的“河内作协奖”。这篇《论莫言小说对越南读者的感召》从接受的角度分析了莫言的小说在越南得到认可的原因。全文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传播媒体的兴盛,文化
期刊
初时见到陈思,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干干净净的男孩。先喜欢上几分。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女孩要比中国的男孩干净,你在路上走,稍加观察,得出这个结论不难。女孩们一般都衣着讲究,而男孩们总那么很不在意——而一旦在意起来,好像又有点儿不对头,那衣服倒也是好衣服,但搭配上却出了点儿问题。再瞧一张张面孔,那清洁程度更是一目了然。一旦近距离相处,这个印象就会更加鲜明。这里,还有个气味的问题,不想细说。我只是从概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