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曾我萧白作为日本江户时代的画家,因其在作品署名“明太祖皇帝十四世玄孙”而引起了后人的注意,让后辈对他本人的身世产生兴趣。萧白的绘画才能引来后人对他作品的欣赏与品评;同时也影响了日本一些著名的画家,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当然是葛饰北斋。两个人在艺术上的造诣皆高,都为日本画坛做出了贡献。曾我萧白的绘画风格在当时虽不被主流画坛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画作最终大放异彩。
关键词:曾我萧白身世 作品 影响 人物画
一、曾我萧白生平
600多年前,明朝皇宫遭到焚毁,历代皇家的千年收藏损失殆尽。明初绘画传统的断代,导致后来的画家无所适从。此时,在日本出现了一位能画出纯正唐宋风格的画家——曾我萧白。
曾我萧白,日本江户时代画家,京都人,活动于本州岛的京都府、三重县、兵库县一带。在日本,曾我萧白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美术的历史。其绘画风格虽在当时不被日本主流画坛所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我萧白的画作最终大放异彩。
二、曾我萧白画作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画特点
从苏东坡的“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的诗句中,能够想象出“画圣”吴道子绘画的气势,而曾我萧白恰如画圣再生。饱满的激情,挥洒自如的超凡技巧,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完美图画,让人震撼不已。例如《后醍醐天皇潜逃图》,这是曾我萧白仅有的几幅日本题材画作之一。画中大树开白花的五六月间,茫茫黑夜里,一行人潜逃到海边,随从已累得昏昏睡去。高冠帝王依树跌坐,左手食指敲击膝盖,谋划下一步。高冠太子赤足素衣,面白唇红,十分英俊年少。这幅画中,曾我萧白笔下的人物画特点十分明显,人物形象兼工带写,赋色明快,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画中人物紧张的心情。
另外一幅作品《群仙图》,画的内容为八仙过海。与常见的八仙悠然自得渡海的景象不同,这是已经到达或接近彼岸的八仙。1.72米宽、7.56米长的《群仙图》,是曾我萧白35岁时的作品,堪称其的代表作。构图精彩浩荡,画中有17个人物,身份各不相同,个个生动无比,还有巨龙、凤凰、虎、仙鹤、蟾、穿山甲、鲤鱼等吉祥动物,展现了大师高深的中华文化素养和无与伦比的绘画才能。
(二)花鸟画特点
曾我萧白观察敏锐,水墨考究奔放,色彩、构图皆佳,能与黄荃、徐熙、宋徽宗、李迪并驾齐驱。例如《波涛鹰鹤图》中,海面上波涛巨浪,鹰把仙鹤赶到无边大海,依然穷追不舍。鹤唳,眼惊恐地向后看,滴出眼泪;图中的鹰,生猛凶悍,鹤体虽大,但仍然对紧追不舍的鹰表现出恐惧。
(三)山水画特点
曾我萧白在山水画上的造诣与人物画,花鸟画一样出彩,能让人联想到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的山水杰作。
三、曾我萧白对葛饰北斋的影响
曾我萧白对海浪、波涛有独特的感受力和非凡的表现手段,让日本后辈画家受益匪浅。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著名版画《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的海浪,明显受到曾我萧白作品的启发。曾我萧白向日本狩野画派学过画,而葛饰北斋在18岁时拜浮世绘画家胜川春章为师。后因他私下改学狩野派,而被春章驱逐。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的点睛之笔是画面正中沉稳、岿然不动的富士山,与前景的大浪、船只形成了静与动,戏剧性的、鲜明的对比。在曾我萧白的海浪里,你可以感受到风,感受到浪花拍打的声音,感受到微咸湿润的空气以及那时那景下的鹰、鹤、巨浪和曾我萧白面对的空间和情绪;而在北斋的画面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得到。
《神奈川冲浪里》之于《波涛鹰鹤图》,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海浪的形象亦师亦友。在曾我萧白的《波涛鹰鹤图》中,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画幅的滔天巨浪,自右向左逐渐平息,水墨淋漓的海浪、神似鷹爪的浪牙被曾我萧白刻画得戏剧性十足。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中,汹涌的波涛间的渔船和奋力抗争的船员,正像曾我萧白画中那奋力搏飞在海浪间的鹰、鹤。北斋也极富戏剧性地画出了一个动态的瞬间,充满张力的画面,仿佛下一秒就要激起惊涛骇浪。如此看来,这两幅作品用中文“乘风破浪会有时”亦能表达其蕴含的美好精神和愿望。
曾我萧白与葛饰北斋的联系,不止于画面中的海浪,两个人所绘的龙的形象,也可以看出继承与发展。
曾我萧白《云龙图》中,巨龙在风起云涌的狂乱与激情中飞腾,场景都被压缩在一个狭长的空间,在视觉上连绵起伏又有着优美的平衡之感。观者第一眼看到曾我萧白笔下的巨龙,首先感受到冲击力与压迫之感,感其姿态之震撼,感其刻画之生动,让人觉得龙就应该是这个模样,就该有如此气势。巨龙线条之优美,神态之威严,都让人回味不已。
嘉永二年(1849)元月,葛饰北斋抱病创作了他的最后一幅作品——《富士越龙》。画面上具有鲜明“北斋”风格的富士山以及一如既往的精致笔法,表明这位老人的绘画技巧依旧那样娴熟。而墨色浓重显得有些阴冷的画面,也表达了他此时的心境,那条在黑云中飞升的苍龙,在学习曾我萧白风格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我的理解,也许是葛饰北斋日薄西山,画面中的龙相较于曾我萧白的龙多了一分悲哀之情。
四、曾我萧白绘画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曾我萧白与葛饰北斋的巨龙,对比南宋陈容的《六龙图》,可以看出一种继承与发展。陈容的《六龙图》被乾隆帝的《石渠宝笈续编》评为水平极高的重要作品。《六龙图》不仅表现出了九条龙的神态和动作,还着重刻画了九龙旁边的景物,比如缭绕的雾气和石头的样貌,通过这些景象进一步衬托出九条龙不同的姿态。
葛饰北斋则吸取两位前人作品之精华,不仅将龙画出自己的特色,那滔天的巨浪,也成为日本浮世绘中的标志。
曾我萧白的画风,还对江户时代南画画派产生了影响。日本南画画派在江户时代得以发展,是以模仿18世纪由中国元朝传入的南宗文人画开始的。此后,文人画画家对其技巧及主题做大幅的变更,形成了中国及日本画法的混合品。其中著名画家有池大雅、浦上玉堂、与谢芜村、谷文晁等。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池大雅的《渭城柳色图》,与谢芜村的《兰亭曲水图屏风》等。
曾我萧白在江户时期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寒山拾得图》。此图为单色水墨画,图中寒山与拾得为唐代高僧,举止奇特,被誉为文殊与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寒山握卷,拾得持帚,怡然闲适。最有特色的是两位菩萨夸张的动作和怪诞的表情。画风简明清晰,衣纹流畅,精气神十足,笔力厚重老练,墨趣横生。两人肩线流畅圆顺,饱满有力,《寒山拾得图》双幅并而观之,笑傲自若的禅僧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超然脱俗、大智若愚、狂放不羁的精神。日本南画画家谷文晁(1763—1841)的作品《江户天朝酒图》,其中人物用笔老练,两个人对坐,一人袒胸露腹,神态闲适,衣衫刻画用笔准确顺畅,人物目光如炬,右手微微蜷起,左手撑地,整个人闲散中又透露着严谨,听讲之人聚精会神,似在思考,画家塑造的两个人物无论是形象、动作,还是略带夸张的面部写照,都与曾我萧白的人物画《寒山拾得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结语
直到明治时期,曾我萧白的作品在欧美受到瞩目,波士顿美术馆等世界级大博物馆竞相购藏,日本国内才开始重视曾我萧白的绘画作品,这位才华出众、经历了日本画坛长时间忽视的画家,其艺术才能终于被众人所关注,所欣赏,所称赞。曾我萧白终于成为日本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胡广.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3](意)弗朗切斯科·莫雷纳.艺术人生:葛饰北斋[M].西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
[4](日)辻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作者简介:彭迪,女,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曾我萧白身世 作品 影响 人物画
一、曾我萧白生平
600多年前,明朝皇宫遭到焚毁,历代皇家的千年收藏损失殆尽。明初绘画传统的断代,导致后来的画家无所适从。此时,在日本出现了一位能画出纯正唐宋风格的画家——曾我萧白。
曾我萧白,日本江户时代画家,京都人,活动于本州岛的京都府、三重县、兵库县一带。在日本,曾我萧白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美术的历史。其绘画风格虽在当时不被日本主流画坛所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我萧白的画作最终大放异彩。
二、曾我萧白画作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画特点
从苏东坡的“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的诗句中,能够想象出“画圣”吴道子绘画的气势,而曾我萧白恰如画圣再生。饱满的激情,挥洒自如的超凡技巧,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完美图画,让人震撼不已。例如《后醍醐天皇潜逃图》,这是曾我萧白仅有的几幅日本题材画作之一。画中大树开白花的五六月间,茫茫黑夜里,一行人潜逃到海边,随从已累得昏昏睡去。高冠帝王依树跌坐,左手食指敲击膝盖,谋划下一步。高冠太子赤足素衣,面白唇红,十分英俊年少。这幅画中,曾我萧白笔下的人物画特点十分明显,人物形象兼工带写,赋色明快,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画中人物紧张的心情。
另外一幅作品《群仙图》,画的内容为八仙过海。与常见的八仙悠然自得渡海的景象不同,这是已经到达或接近彼岸的八仙。1.72米宽、7.56米长的《群仙图》,是曾我萧白35岁时的作品,堪称其的代表作。构图精彩浩荡,画中有17个人物,身份各不相同,个个生动无比,还有巨龙、凤凰、虎、仙鹤、蟾、穿山甲、鲤鱼等吉祥动物,展现了大师高深的中华文化素养和无与伦比的绘画才能。
(二)花鸟画特点
曾我萧白观察敏锐,水墨考究奔放,色彩、构图皆佳,能与黄荃、徐熙、宋徽宗、李迪并驾齐驱。例如《波涛鹰鹤图》中,海面上波涛巨浪,鹰把仙鹤赶到无边大海,依然穷追不舍。鹤唳,眼惊恐地向后看,滴出眼泪;图中的鹰,生猛凶悍,鹤体虽大,但仍然对紧追不舍的鹰表现出恐惧。
(三)山水画特点
曾我萧白在山水画上的造诣与人物画,花鸟画一样出彩,能让人联想到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的山水杰作。
三、曾我萧白对葛饰北斋的影响
曾我萧白对海浪、波涛有独特的感受力和非凡的表现手段,让日本后辈画家受益匪浅。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著名版画《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的海浪,明显受到曾我萧白作品的启发。曾我萧白向日本狩野画派学过画,而葛饰北斋在18岁时拜浮世绘画家胜川春章为师。后因他私下改学狩野派,而被春章驱逐。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的点睛之笔是画面正中沉稳、岿然不动的富士山,与前景的大浪、船只形成了静与动,戏剧性的、鲜明的对比。在曾我萧白的海浪里,你可以感受到风,感受到浪花拍打的声音,感受到微咸湿润的空气以及那时那景下的鹰、鹤、巨浪和曾我萧白面对的空间和情绪;而在北斋的画面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得到。
《神奈川冲浪里》之于《波涛鹰鹤图》,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海浪的形象亦师亦友。在曾我萧白的《波涛鹰鹤图》中,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画幅的滔天巨浪,自右向左逐渐平息,水墨淋漓的海浪、神似鷹爪的浪牙被曾我萧白刻画得戏剧性十足。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中,汹涌的波涛间的渔船和奋力抗争的船员,正像曾我萧白画中那奋力搏飞在海浪间的鹰、鹤。北斋也极富戏剧性地画出了一个动态的瞬间,充满张力的画面,仿佛下一秒就要激起惊涛骇浪。如此看来,这两幅作品用中文“乘风破浪会有时”亦能表达其蕴含的美好精神和愿望。
曾我萧白与葛饰北斋的联系,不止于画面中的海浪,两个人所绘的龙的形象,也可以看出继承与发展。
曾我萧白《云龙图》中,巨龙在风起云涌的狂乱与激情中飞腾,场景都被压缩在一个狭长的空间,在视觉上连绵起伏又有着优美的平衡之感。观者第一眼看到曾我萧白笔下的巨龙,首先感受到冲击力与压迫之感,感其姿态之震撼,感其刻画之生动,让人觉得龙就应该是这个模样,就该有如此气势。巨龙线条之优美,神态之威严,都让人回味不已。
嘉永二年(1849)元月,葛饰北斋抱病创作了他的最后一幅作品——《富士越龙》。画面上具有鲜明“北斋”风格的富士山以及一如既往的精致笔法,表明这位老人的绘画技巧依旧那样娴熟。而墨色浓重显得有些阴冷的画面,也表达了他此时的心境,那条在黑云中飞升的苍龙,在学习曾我萧白风格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我的理解,也许是葛饰北斋日薄西山,画面中的龙相较于曾我萧白的龙多了一分悲哀之情。
四、曾我萧白绘画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曾我萧白与葛饰北斋的巨龙,对比南宋陈容的《六龙图》,可以看出一种继承与发展。陈容的《六龙图》被乾隆帝的《石渠宝笈续编》评为水平极高的重要作品。《六龙图》不仅表现出了九条龙的神态和动作,还着重刻画了九龙旁边的景物,比如缭绕的雾气和石头的样貌,通过这些景象进一步衬托出九条龙不同的姿态。
葛饰北斋则吸取两位前人作品之精华,不仅将龙画出自己的特色,那滔天的巨浪,也成为日本浮世绘中的标志。
曾我萧白的画风,还对江户时代南画画派产生了影响。日本南画画派在江户时代得以发展,是以模仿18世纪由中国元朝传入的南宗文人画开始的。此后,文人画画家对其技巧及主题做大幅的变更,形成了中国及日本画法的混合品。其中著名画家有池大雅、浦上玉堂、与谢芜村、谷文晁等。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池大雅的《渭城柳色图》,与谢芜村的《兰亭曲水图屏风》等。
曾我萧白在江户时期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寒山拾得图》。此图为单色水墨画,图中寒山与拾得为唐代高僧,举止奇特,被誉为文殊与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寒山握卷,拾得持帚,怡然闲适。最有特色的是两位菩萨夸张的动作和怪诞的表情。画风简明清晰,衣纹流畅,精气神十足,笔力厚重老练,墨趣横生。两人肩线流畅圆顺,饱满有力,《寒山拾得图》双幅并而观之,笑傲自若的禅僧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超然脱俗、大智若愚、狂放不羁的精神。日本南画画家谷文晁(1763—1841)的作品《江户天朝酒图》,其中人物用笔老练,两个人对坐,一人袒胸露腹,神态闲适,衣衫刻画用笔准确顺畅,人物目光如炬,右手微微蜷起,左手撑地,整个人闲散中又透露着严谨,听讲之人聚精会神,似在思考,画家塑造的两个人物无论是形象、动作,还是略带夸张的面部写照,都与曾我萧白的人物画《寒山拾得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结语
直到明治时期,曾我萧白的作品在欧美受到瞩目,波士顿美术馆等世界级大博物馆竞相购藏,日本国内才开始重视曾我萧白的绘画作品,这位才华出众、经历了日本画坛长时间忽视的画家,其艺术才能终于被众人所关注,所欣赏,所称赞。曾我萧白终于成为日本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胡广.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3](意)弗朗切斯科·莫雷纳.艺术人生:葛饰北斋[M].西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
[4](日)辻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作者简介:彭迪,女,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