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艺术特色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以著名的诗人所写下诗歌作品作为歌曲创作的素材。歌曲的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内容十分生动,表现手段更是不尽相似。《玫瑰三愿》由黄自谱曲、龙榆生作词,这首声乐佳作篇幅较为短小,但内容充实完整,传统中带有新颖的创作技法鲜明又具代表性,是中国新音乐的经典曲目之一。歌曲的旋律线条婉转、动人,又不缺乏激情,曲式结构严谨。歌曲将玫瑰花构想为主人公,许下三个愿望,抒发自己的美好向往,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作曲家黄自的爱国情绪。
  一、作曲家黄自的音乐创作概述
  黄自的音乐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反映“九一八”事变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抗日的革命热情,如《抗敌歌》等;第二类是以抒情为主要艺术特色或具有现实性的艺术歌曲,如《花非花》《思春曲》《天伦歌》等;第三类是大型声乐套曲,如《长恨歌》;第四类是为少年儿童谱写的音乐歌曲,如《西风的话》等。
  二、《玫瑰三愿》的艺术特色分析
  《玫瑰三愿》是一首两段体结构的歌曲,第一段前八个小节从弱起开始,发出轻轻的呢喃,玫瑰花静悄悄地开放了,后四个小节音高稍微做了改变,结尾“烂开在碧栏杆下”渐弱,旋律稍稍有些起伏变化。第二段将玫瑰拟人,“我”倾诉“我”的三个愿望,歌曲力度比第一段要强,旋律通过模进和重复将情绪烘托到最高点,然后突然转折到低音区,最后尾声渐弱,带有一种恳切和感伤,使人无限回味。
  (一)曲式与旋律结构
  《玫瑰三愿》这首作品的结构为单二部曲式。歌曲分为引子部分(第1到第3小节)、A乐段(第4到第12小节)和B乐段(第13到第28小节)三段。黄自运用单二部曲式,使得歌曲中A、B两个乐段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黄自的创作既带有中国独有的文化精髓,又吸收西洋作曲技法加以创造应用。他认为不能只认同自己民族的音乐而排斥西方音乐,也不应该只崇尚西方音乐而抛弃我国传统音乐,要借鉴西方音乐好的部分,不好的应该加以排斥。
  对于中国新音乐的创造,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现在所要学的是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与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
  (二)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与声乐旋律一样,在歌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用来衬托和声,还运用丰富多彩的织体,将音乐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将音乐的情绪和意境展现得更加立体生动。黄自中西结合的创作技法在《玫瑰三愿》这首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玫瑰三愿》的演唱处理分析
  从歌名可知,这首歌曲讲述了玫瑰的三个心愿,玫瑰花代表了封建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子,这三个心愿正是她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希望的追逐。在演唱时,《玫瑰三愿》可以分为两部分来分别处理。
  (一)歌曲A乐段的演唱处理
  A乐段开始前有四个小節的歌曲前奏,此时就要调整呼吸进入演唱状态。歌谱在第五小节的节奏开始回归到原来的6/8拍,在弱起小节的第一拍休止符处,演唱者安静地深吸一口气,然后保持住,在演唱“玫瑰花,玫瑰花”时,小腹微微收缩,匀速呼气。第一个“玫”可以咬得轻一点,叹气似的唱出第一句。第一个“玫瑰花”演唱完,谱子上有一个八分休止符,在这个半拍休息时快速换一口气,再接着唱第二个“玫瑰花”,这一句换气时要轻轻吸气,因为这一整句的旋律都非常舒缓,不能因为换气而带来一种突兀的感觉。
  歌曲A乐段的两句歌词一样,词作家看到花坛里的玫瑰已经枯萎凋谢,不复往日娇艳欲滴的模样,所以内心感到非常惋惜。在演唱时,演唱者要结合乐谱上的标记,可以想象眼前就盛开着一大片玫瑰花,自己在对着这些玫瑰歌唱。第一句“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旋律很平稳,音量不需要太大,轻柔又缓慢地唱出来就可以,特别是“花”字要唱得柔一点。
  (二)歌曲B乐段的演唱处理
  B乐段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与A乐段对比,情绪开始有起伏变化,玫瑰的三个心愿由此展开。在演唱时,演唱者可以将自己想象成玫瑰,体会玫瑰花的境遇,身临其境,更准确地表达歌曲内涵。
  1.第一愿
  “风雨莫吹打”,演唱这句歌词时,力度可以稍微加强,音量提高一点,用较为明亮的音色来唱,可以将“愿”咬得重一点,加入儿化音。
  2.第二愿
  “游客莫攀摘”,演唱这句歌词时,声音应该是温柔的,音量比较低,要唱出玫瑰的哀切,表达对玫瑰的怜惜,这个“愿”可以轻轻地唱出,展现玫瑰的无可奈何。另外,唱“爱”字时同样将笑肌向上提,牙关打开,声音位置靠后,腹部要使力用气息把音往高处送。这句话同上句的语境一样,可以在“多情游客”后换气。
  3.第三愿
  “留住芳华”,演唱这句歌词时,情绪要跟着音高上升到顶点,对比上一句有突然爆发的感觉,更加凸显了玫瑰对生命的留恋和渴望。
  四、《玫瑰三愿》的审美价值
  黄自一生都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而努力奉献着,积极探索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他的海外学习经历并没有使他过分崇尚西洋音乐文化,反而让他更深刻领悟到该如何推动我国艺术发展。黄自将中国经典作曲手法与西洋音乐创作技巧有机结合,在保留民族音乐精髓的基础上,加入外来元素进行扩充,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许多著名的声乐演唱者在个人音乐会上都选择《玫瑰三愿》作为表演曲目,这首歌不仅是教学中演唱练习的必备作品,也在艺术演唱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玫瑰三愿》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
  (汉口学院)
其他文献
命运的悲凉乃是内心初始在生活中流动的轨迹,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二者都是真实的人性显现,人性的光是黯淡还是流溢取决于个体对心灵的守望,最后所有的光都落在了“废都”之上。贾平凹的《废都》描写了众多女性,她们拥有各自的性格特征、人生追求,却有着惊人相似的人生悲凉结局,要么家庭支离破碎,要么爱情被摧残,要么沦为低等的社会人,这些女性牺牲青春、精神,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学者惠静在《〈废都〉中女性悲剧的必然
期刊
《围城》是钱钟书极具个性魅力和独特人生体验的文学经典,借用西方解构主义重读《围城》,人们会发现“围城”困境可能恰好反映了钱钟书对人生万事的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思想。  钱钟书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他的创作与当时主流作家的文学风格有着巨大的区别。凭借着纯粹的个人化人生体验和学者型的人文素养,他的讽刺性文学风格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那种社会讽刺,而是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他似乎洞悉了人生的虚
期刊
余华的《活着》深度表达了人活着的常态以及它所追寻的意义,在亲人的离去和生活苦难的超脱之下,福贵依旧能够坚强地活下去。他秉着生下来活下去的信念倔强地活着,历经父母的先后离去、妻子的重病而亡、儿女的死亡,更有甚者,连唯一的血脉传承者“苦根”也因多吃豆子撑死。在这样一系列的悲痛过后,主人公福贵没有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而是以隐忍坚强的态度一步一步地活下去。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超越,是越过自身所能承受之重超然地
期刊
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基本传统之一,对中国文学影响至深。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用指点江山的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在继承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条勃勃生机的浪漫主义诗词发展新路。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深入分析,探求总结毛泽东诗词中浪漫主义的体现及其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直以来是我国文学创作的基本传统。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浪漫主义侧重从内心世界出发,常用
期刊
一个好的剧本离不开它的框架,只有了解剧本大体框架的构成,剧作者才能往里面充实人物、故事,这就是它的基本要素。而内容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能反映出真实的人物生活,又能表现出故事的戏剧性,这就需要人们多下功夫。影片剧作通过描绘人物性格,反映出某些时代特征,让观者不仅能从中得到娱乐,也会收获很多。受思想艺术性格转变的影响,影片的质量离不开剧本的质量。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要写什么,当知道了这一点后,一切便容易
期刊
由孔颜之乐到孔颜乐处,这是中国传统儒家苦乐观的一种升华,从一种状态到一种境界,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精神之乐、义利之乐和德性之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功利主义、自私冷漠等问题愈加严重,通过分析孔颜乐处的变化历程及其内涵,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精神灵魂的皈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问题,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之作,其在遣词造句、文字语言运用上十分讲究,即使在今天,《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语言特色也可以给人深刻的影响与一生受益的启示。基于此,笔者在多次拜读的基础上,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语言特色加以简要探析,以供参考。  《傲慢与偏见》以清新、幽默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虽然著作叙事结构简单、情节相对平淡无奇,但其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文字的巧妙处理使无数读者手不释卷。作为一部经
期刊
《乐队的夏天》是2019夏季最为独特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它重新引发了国内大众对于摇滚音乐的关注,也带来了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孰是孰非的争论以及商业与艺术能否完美结合的思考。高开低走的数据背后,也透露着这个节目、节目中那些音乐人以及中国独立音乐本身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综艺的商业化价值、摇滚音乐的艺术化内涵以及当下中国音乐文化的市场状态,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商业和艺术领域进行解构和延
期刊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模式理论研究日本社会的典范作品。“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研究日本的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菊与刀》总结了典型的日本人性格,如“双重性格”“耻感文化”等。其写作的现实意义在于回答日本会不会投降和是否应该保留日本天皇制度的问题,为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作者对于犹太民族命运的悲怜以及对于当时时代的愤慨,探讨了人性与民族未来的发展选择。其意义深远持久,很快从奥地利延伸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卡夫卡和中国的关系似乎相较于西方其他大家来说更有渊源,从他的作品《中国长城建造时》即可见一斑。本文旨在简单探讨卡夫卡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在流放地》这部作品对鲁迅和余华两位大家的影响。  《在流放地》讲述了一个很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