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珠宝设计首饰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艺术生却偏要参加艺考,做首饰设计却不爱雕琢宝石。
  对于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设计方向的第一位博士,
  同时也是中国首饰设计方向最年轻的博士段燕俪来说,没有什么是约定俗成的,
  在研究的道路上,她喜欢打破传统、颠覆理念、挑战各种不可能。
  首饰设计不是珠宝设计
  “我不喜欢被称作珠宝设计师。”这是段燕俪对自己专业的第一个正名。
  一提到首饰设计,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专业要天天和金银珠宝打交道,很“贵气”。可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并没有教学生如何进行钻石鉴定或者玉石切割,而是要培养艺术家。当代首饰重要的是概念,老师要求学生通过作品去反思传统,探讨最新最前沿的问题。
  段燕俪不认可“首饰就是贵重珠宝”这个传统概念,她更倾向于选择亚克力、树脂、织物、发光二极管这些生活中极易获取的材料作为理念的表达,她本科阶段的毕业作品《云和山的彼端》便是如此。这组一共二十件的毕设作品,获得当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金奖。这也是那年首饰专业唯一一个金奖,并被留校收藏。
  这组作品的灵感来自段燕俪大三暑假的西藏之旅,西藏风景的开阔鲜艳,人民的原始纯朴给她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它给我的第一个视觉冲击就是‘开阔’,开阔的西藏没有小巧玲珑的首饰文化,藏人们带绿松石、天珠,带粗糙的藏银,身上的饰物越多越重,代表身份地位越高。”
  想要表达西藏带给她的感觉,金银饰太过于雅致了,得用别有风味的材料才行。段燕俪从自行车上拆下发光二极管,镶在大朵的簪花中央,用二极管变化的光芒代表西藏带给她的明艳之感。她用亚克力做了牦牛、羊、狼等许多憨态可掬的玩偶,用动物图腾传递人和动物和平相处的观念。她还用铝片代替了金银,加上牛头图腾,饰以玛瑙珠串、吉祥八宝等纹案,将作品的色调变成饱和度很高的黄、白、蓝,模特也特地选用了穿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女子,脸上带着两坨不加矫饰的高原红,西藏特有的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
  文化追溯与西学东用
  本科阶段,段燕俪一直很抵触中国传统首饰,认为它们图案繁复、匠气过足。直到研二的时候,她获得去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服装与配饰设计方向交换学习的名额。看过了欧洲风土人情后,她意识到首饰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和创造者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艺术家的风格可以从民族和文化上追溯起源。比如德国是个工业化的国家,人很严谨,上班都要穿西装,拎公文包,做出来的首饰也大多一板一眼,几何感很强。“我的西藏系列的首饰做得很张扬,德国人会比较难接受,但是美国人喜欢。”
  当代首饰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引入的,段燕俪本科时受到的审美教育也是西方当代艺术主导的审美,在这种培养下排斥中国古代服装、首饰繁复精细而匠气十足的花纹和图案也不足为奇。可说到底,段燕俪自己是东方文化哺育出来的。意识到这一点,段燕俪开始回过头研究中国传统的习俗,去思考“当我反对传统首饰的时候我反对的是什么”。她去山西平遥考察那里的刺绣抹额、汗巾,以及小孩带的虎头帽。“这些佩戴物都是人们根据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期许产生的,比如衣服上的纹案选用与‘福’有谐音关联的蝙蝠、象征富贵的牡丹、给新生儿佩戴的长命锁……”虽说她仍然不喜欢过于繁复的设计,可这些饰品背后承载的文化应该得到保存。
  为什么不用学到的西方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去传递中国味道呢?段燕俪继续向内追寻,从自己生长的地方和成长经历中去挖掘和寻找“我是谁?我的身份认同在哪?”
  段燕俪的研究生毕设《城》系列就是她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从《朝城》《昼城》,到《夜城》《暮城》……这组还原了段燕俪记忆里上海印象的作品,让她以青年艺术家的身份得到了2015ENJOLA’T西班牙当代国际首饰艺术大奖的入选奖——西班牙唯一用来奖励在艺术性、原创性、专业素质上具有突破性的优秀当代首饰作品和艺术家设计师的奖项。
  段燕俪在胸针里刻了国画和书法,纪念自己小时候写字画画的童年。又把这份童年记忆隐秘地藏在钛金属绚丽的外表下,只有走近细看才看得见雕刻的划痕。这件作品中包含着两个上海:一个是现代有霓虹灯、摩天大楼的上海,一个是儿时有老虎窗、旧阁楼的上海。段燕俪希望大家“在进入光鲜亮丽的现代都市上海时也能仔细思考,城市化进程究竟抹去了它的什么东西。”
  她的《城外》则表达了对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改造下城市越来越没有特色的不满。这件作品的造型像鱼,本应在水里自由自在的鱼。在高楼大厦建起来后,鱼失去了它的水,变成死掉的生命,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择定的道路
  2015年,段燕俪硕士毕业。那时中国还没有开设首饰设计方向的博士点,国外读博能供选择的学校也不过寥寥几所,而且都偏理论研究。最终她选择留在美院代珐琅和材料课等一些课程,并在网上开了家淘宝店,卖自己的品牌首饰:DUAN YANLI DESIGN。
  刚开始,段燕俪做得挺开心的,既能卖自己设计的东西,也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但是一再重复“售罄”“补货”这样的循环,一直做雷同又单一材质的银饰,段燕俪有些倦了。她还是想做艺术首饰,而在找到艺术创造和市场需求的平衡点之前,她更希望“能够向前再走一步,每隔几年都能有台阶式的上升。”
  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开设了手工艺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博士点,这也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招收首饰设计方向的博士点。段燕俪毫不犹豫关停了淘宝店,准备考博,“以适当的停止寻求更高的发展空间”。
  第一年遗憾落榜,第二年,段燕俪成了首饰设计方向的第一名博士,并选择了珐琅作为研究方向。干筛珐琅的工艺在中国是空白的,研究透了对于美术高校的发展很有帮助。段燕俪想要填补这个空白,她开始从头梳理珐琅工艺史,从珐琅的材料、工艺的研究一项项研究过来,烧制了很多珐琅试片,掌握了很多一手材料。
  在烧制珐琅试片的过程里,段燕俪继续发扬了“打破传统,提出问题”的精神。传统珐琅的定义就是要烧到八百度,没有达到或者超过这个度数都是不对的。“可我就是要试着烧过头,去观察它熔点之后试片四周变皱、发黑的样子,它会缩成一滩变色的珐琅料,就像敦煌壁画黑色的勾边。”段燕俪利用这种皱纹的橘皮一样的效果去表达地壳皲裂的样子,传递一种时间逝去的沧桑感。她还尝试着把珐琅表面烧成一颗颗沙砾一样的结晶,看起来很像糖霜,也像冬天的北欧雪地。她不断在一次次失败里总结经验,这种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过程,对她来讲,就像在一片洁白雪地上踏上的第一个脚印。
  目前段燕俪主要的精力花在无色透明釉料上,“无色釉料这个方向目前可能只有我在研究,我想研究烧制的时间或温度的变化给珐琅带来的差异。”加上用金、银、铜、不锈钢等不同的金属底胎烧出来的珐琅颜色又各不相同,再结合做金属时学到的切割、折叠、锻造、焊接等不同工艺,就能得到更多的颜色和花纹。“珐琅创作的自由度够大,仅凭这一个媒介就足够表达我所有的观点。”
  研究期间,有老师看到段燕俪烧制出来的珐琅试片,却看不出这个花纹是怎么烧出来的。“这有点像陶瓷釉的秘方,只有我才知道。”珐琅独一无二的特性让段燕俪着迷。“中高端客户要的就是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首饰。大众看了会喜欢,专家看了又无法模仿,珐琅可以实现我‘艺术创作和设计品牌合一’的目标。”
  从学习西方设计理念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复合材料到钛金属、银饰和珐琅,段燕俪不断地打破传统框架,不断去思考和发问,将自己的专业之路走得越来越明确。她认为首饰设计的前景也会越来越明朗:“在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做的艺术品和对外出售的作品会是统一风格的。人们一定会越来越愿意为好的故事、好的设计理念、好的艺术品买单。”
其他文献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线上学习的日子也持续了近一年。如今回想起来,超长待机的寒假引发的线上学习和线上授课,对学生与老师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因此,上课时难免会出现忘记开麦、忘记关麦、忘记关摄像头、进错课堂、突然断网等意想不到的问题。每一天的上课学习,都像一场毫无准备的战斗,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第一堂课的游击战  游击战,即游动攻击,敌退我追,合理选择作战地点的战斗。  还记得在线上
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16国之间的“16 1合作”機制诞生。在“16 1合作”的框架下,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已经实现了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成立了“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和“中国-中东欧研究院”(中国首家在欧洲独立注册的智库),实施了“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高速铁路”等多个基建项目。短短6年时间,“16 1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欧盟对“16 1”合作的态度一直以消极为主。欧盟外交和安
当某一天,你在大街上看到了穿着奇怪,说着满口你听不懂的网络语言的“怪人”时,不要惊奇,也不要逃离。因为那一定是你不曾了解过的新新人类,俗称——蛋蛋后!  同样18岁的年纪,60后在思索着怎样可以吃饱饭,70后在思考着怎样可以找到铁饭碗,80后在思索着怎样考大学,90后在思索着以后我适合干什么工作,而00后在思索着以后我要怎样改变世界。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里,没有父辈们太多的约束,没有禮仪上的条条框
2019年12月的时候,我有了一个想法,拍上海的地铁。  那天,我坐在回家的末班列车上,车厢人不多,一个胖胖的光头男子找我攀谈,絮絮叨叨地讲他以前的故事。那个男人身上有酒味,提着肯德基的袋子,里面装着他收集的剪报还有一些照片,那是他年轻时接受采访后的报道。看着这个显得落魄的男人,再看到身边几个人,他们脸庞闪烁着屏幕的荧光,似乎与周遭隔绝。我不禁认真地去想,那些与自己擦肩而过的一个个陌生人,拥有什么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从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自由与爱情》里的诗句,足以看出“自由”的分量。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我在从事了几个月旱涝不保收的自由笔译工作之后,也对“自由”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其实,很多时候自由都是相对的,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牺牲一些。阴差阳错走上自由译者之路  从某知名高校翻译专业硕士毕业已两年有余,在走上自由笔译这条路之前,我也做过全职,换过两份工
国家话剧院上演老舍名剧《四世同堂》  我们先看不让家里人“惹事”的“保全”。最初祁老人不允许儿子们去抗日,以为“自己祁家人没有招惹日本人,日本人是断不会来找麻烦的”,包括韵梅、钱默吟、李四爷、牛教授等很多百姓都有这种心态。然而,老实本分的天佑、小崔、孟石、钱太太、孙七、小文夫妇惨死,钱默吟、瑞宣下狱,北平物资匮乏、失业、饥荒人们备受折磨、家破人亡,连我这置身事外的读者在炎炎夏日都不寒而栗。  躲野
在北京大学,清晨6:24:27,前沿交叉研究院的林同学已经进入图书馆了。  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全年开馆326天,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的柬埔寨留学生林同学,全年入馆291天。  林同学说:“如果一整天没课的话,我会从早上八点一直待到晚上十点闭馆。”  林同学还说,“泡馆” 期间交到了不少朋友,一起约自习,相互督促。  图书馆,大学的标配。对于不少人来说,最温馨的晚安就是图书馆的闭馆音乐。  复旦大学给“
从节目表现来看,拓荒牛的先进性在于动作自然柔顺,反应快速准确。这种人都很难做得到的表演,有赖于系统和控制两方面的高效结合。让机器人“整齐划一”有多难  据提供“拓荒牛”机器人的公司介绍,它本体重量 60 kg,最大负重达到 15 kg,采用了通用力控关节,同时满足高精度高带宽力矩控制和较大的力矩质量比,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中国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硬核技术:高性能实时主控系统、力控伺服驱动器、全动力学优
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关系的融洽程度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微妙的联系,学会与别人相处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看过《老友记》的人都喜欢剧里的宿舍氛围,喜欢那种“和最好的朋友住在一起,或者因为住在一起而成为最好朋友”的感觉。但现实的宿舍关系总比影视剧复杂,因此,在难免有小摩擦的日常生活中,“尊重各自生活习惯”“生活中互帮互助”以及“不为小事计较”是大学生维持和谐的宿舍关系的三大“法宝”。  前段时间,与大
1950年代,苏联国际贸易专业的专家包达包夫来贸大指导,确定了外贸专业的四门主干课程和主要教材。这四门课程被称为“老四门”,四本教材被称作“老四本”,即乌菲莫夫编著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原理》、包达包夫编著的《国际贸易》、古冈斯基编著的《对外贸易组织与技术》和马努克扬编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行情》。  1980年代,贸大教师编著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和《世界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