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患者30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治疗优良率96.67%(29/30),无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具有固定牢靠,对股骨头、股骨颈损伤小,具有抗压、抗拉力,愈合率高等优点,对粉碎性骨折的固定,更显现其优势。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下骨折 粉碎性 解剖型钢板 股骨近端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发生率约10%~34%,发生人群多为青年人和老年人,老年患者多因低速损伤,而年轻病人常因高能创伤所致,因此粉碎性骨折发生率较高[1]。对于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有报道指出,非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只有36%,因此,目前认为手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已成为主要方法。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8岁。骨折原因:跌伤10例,车祸16例,砸伤4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患髋稍垫高。取股骨近端外侧做入路口,纵形切开阔筋膜、股外侧肌,上端切口略弯向前方顺肌纤维方向纵形分离,充分暴露骨折处,清理骨折碎块及其他组织后进行复位。根据骨折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固定,近端予3枚松质螺钉呈倒“品”字型固定,螺钉沿股骨颈方向进入,直至股骨头内,必要时可采用C臂机进行引导。远端通过皮质骨螺钉固定,若小转子分离或内侧皮质粉碎严重者可加长螺钉,再通过钢丝扎捆,逐层缝合切口、负压引流。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①优:活动无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无其他异常症状;②良:活动有轻微的疼痛,屈曲略受限,步行正常,有轻微的异常侧向现象;③差:活动疼痛明显,走行、屈曲受限。
结 果
手术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平均出血500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周。
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中,优23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6.67%,差的1例主要是患者不遵医嘱所致。
讨 论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转子周围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多由较大的直接暴力或骨质疏松引起。在股骨转子下区弯曲应力大,内侧和外侧皮质产生巨大的压力刁张力,而且内侧的压力明显高于外侧的张力。另外,股骨近端有许多强大肌群附着,强大的内收肌和髋关节的屈肌、外旋肌以及外展肌。这些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强了股骨转子下区的应力强度。一旦受到暴力作用,即可发生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下骨折[2]。
由于股骨转子下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局部应力高度集中,且皮质骨具有高强度性,发生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而近端骨折受臂肌、髂腰肌等的作用,容易受强大的向外牵引力,再者在强大的内收肌作用下,骨折容易向外成角位移,容易引发股骨长度改变、旋转畸形、骨不连接等并发症,因此处理比较棘手。
传统的保守治疗方通过牵引可以控制短缩,但对于其他畸形则难以矫正。另外,牵引时患肢需置于屈髋90°屈膝90°体位,很不易维持,且对于明显移位的骨折无法减小骨折间隙,即使骨折愈合仍会存在一定的异样。手术治疗的原则是解剖复位或矫正所有畸形及牢固内固定以促进骨折良好的愈合,恢复正常功能。以往对于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常采用DHS钢板内固定治疗,此种内固定具有较强的牢固性,手术操作简便,但由于术中常因骨折片游离,用空心钻沿导针操作时会加重外侧皮质粉碎,从而导致固定不坚固,钢板与骨干无法紧密相贴,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同时对股骨头、颈损伤大。对于反粗隆间骨折,DHS没有任何生物机械意义。
随着骨折治疗理念从AO的“坚强固定”向BO的“生物学固定”的发展,既要确保骨折局部血运,又要保证骨折愈合的理念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3]。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在器械设计方面,结构上与股骨近端粗隆部相匹配,个别患者解剖有变异,稍作折弯调整,即能使其与大粗隆、股骨干服贴。该钢板紧贴大粗隆部扩张呈“蛇头“型,能有效地控制固定粗隆部的骨折碎片,上端在接近大粗隆处有成倒“品”字的螺钉孔,术中可用3枚松质骨螺钉进行定固,构成髓内立体固定,能够促进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且还可起到较好的抗旋、抗压、抗弯等作用。同时,此种钢板与股骨解剖相匹配,对股骨头、股骨颈损伤小,能够较为简单的对粉碎性骨折恢复良好复位,从而尽快恢复血运,尽早愈合,对粉碎性骨折的固定,更显现其优势。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骨科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107.
2 吴华.骨科疑难问题解析.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张海波.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中国实用医刊,2010,37(3):72-73.
4 赵朝清,焦丽,等.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5):45-46.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8-539.
2 夏穗生.我国脾脏外科的发展回顾.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2):705-707.
3 赵国,夏成青.大鼠脾损伤愈合的组织学动态观察.肝胆胰外科杂志,2004,16(2):119-120.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下骨折 粉碎性 解剖型钢板 股骨近端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发生率约10%~34%,发生人群多为青年人和老年人,老年患者多因低速损伤,而年轻病人常因高能创伤所致,因此粉碎性骨折发生率较高[1]。对于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有报道指出,非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只有36%,因此,目前认为手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已成为主要方法。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8岁。骨折原因:跌伤10例,车祸16例,砸伤4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患髋稍垫高。取股骨近端外侧做入路口,纵形切开阔筋膜、股外侧肌,上端切口略弯向前方顺肌纤维方向纵形分离,充分暴露骨折处,清理骨折碎块及其他组织后进行复位。根据骨折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固定,近端予3枚松质螺钉呈倒“品”字型固定,螺钉沿股骨颈方向进入,直至股骨头内,必要时可采用C臂机进行引导。远端通过皮质骨螺钉固定,若小转子分离或内侧皮质粉碎严重者可加长螺钉,再通过钢丝扎捆,逐层缝合切口、负压引流。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①优:活动无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无其他异常症状;②良:活动有轻微的疼痛,屈曲略受限,步行正常,有轻微的异常侧向现象;③差:活动疼痛明显,走行、屈曲受限。
结 果
手术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平均出血500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周。
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中,优23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6.67%,差的1例主要是患者不遵医嘱所致。
讨 论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转子周围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多由较大的直接暴力或骨质疏松引起。在股骨转子下区弯曲应力大,内侧和外侧皮质产生巨大的压力刁张力,而且内侧的压力明显高于外侧的张力。另外,股骨近端有许多强大肌群附着,强大的内收肌和髋关节的屈肌、外旋肌以及外展肌。这些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强了股骨转子下区的应力强度。一旦受到暴力作用,即可发生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下骨折[2]。
由于股骨转子下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局部应力高度集中,且皮质骨具有高强度性,发生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而近端骨折受臂肌、髂腰肌等的作用,容易受强大的向外牵引力,再者在强大的内收肌作用下,骨折容易向外成角位移,容易引发股骨长度改变、旋转畸形、骨不连接等并发症,因此处理比较棘手。
传统的保守治疗方通过牵引可以控制短缩,但对于其他畸形则难以矫正。另外,牵引时患肢需置于屈髋90°屈膝90°体位,很不易维持,且对于明显移位的骨折无法减小骨折间隙,即使骨折愈合仍会存在一定的异样。手术治疗的原则是解剖复位或矫正所有畸形及牢固内固定以促进骨折良好的愈合,恢复正常功能。以往对于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常采用DHS钢板内固定治疗,此种内固定具有较强的牢固性,手术操作简便,但由于术中常因骨折片游离,用空心钻沿导针操作时会加重外侧皮质粉碎,从而导致固定不坚固,钢板与骨干无法紧密相贴,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同时对股骨头、颈损伤大。对于反粗隆间骨折,DHS没有任何生物机械意义。
随着骨折治疗理念从AO的“坚强固定”向BO的“生物学固定”的发展,既要确保骨折局部血运,又要保证骨折愈合的理念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3]。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在器械设计方面,结构上与股骨近端粗隆部相匹配,个别患者解剖有变异,稍作折弯调整,即能使其与大粗隆、股骨干服贴。该钢板紧贴大粗隆部扩张呈“蛇头“型,能有效地控制固定粗隆部的骨折碎片,上端在接近大粗隆处有成倒“品”字的螺钉孔,术中可用3枚松质骨螺钉进行定固,构成髓内立体固定,能够促进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且还可起到较好的抗旋、抗压、抗弯等作用。同时,此种钢板与股骨解剖相匹配,对股骨头、股骨颈损伤小,能够较为简单的对粉碎性骨折恢复良好复位,从而尽快恢复血运,尽早愈合,对粉碎性骨折的固定,更显现其优势。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骨科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107.
2 吴华.骨科疑难问题解析.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张海波.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中国实用医刊,2010,37(3):72-73.
4 赵朝清,焦丽,等.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5):45-46.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8-539.
2 夏穗生.我国脾脏外科的发展回顾.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2):705-707.
3 赵国,夏成青.大鼠脾损伤愈合的组织学动态观察.肝胆胰外科杂志,2004,16(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