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juren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回到国内,就像是没有纬线,连“尊严”这个词也让人感到陌生。提到尊严这个概念,我首先想到的是英文“dignity”,然后才想到相应的中文。在英文中,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的价值之所在。
  从上古到现代,数以亿万计的中国人里,没有几个人有过属于个人的尊严。举个大点的例子,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一言不合,就可能当众受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到了现代以后,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仍有这种遗风。虽然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再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环境就是这样,公共场所的秩序就是这样,人对人的态度就是这样,不容你有任何自尊。举个例子,每到春运高峰,大家就会在媒体上看到一节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人,厕所里也挤满了人。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作一团,完全没有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当然,只要民工都在过年时回家,火车总是要挤的,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但个人的尊严毕竟大受损害,这件事总该有人提一提才对。
  另一件事现在已是老生常谈,人走在街上感到内急,就不得不上公共厕所。一进去就觉得自己的尊严一点都没了。现在北京的公厕正在改观,这是因为外国人到了中国也会内急。假如外国人不来,厕所可能仍会臭下去。然而大街上的改了,小胡同里的还没有改。我认识的一位美国留学生说,有一次他在小胡同里内急,走进公厕撒了一泡尿,出来以后,猛然想到自己刚才满眼污秽,居然能站住了不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急忙来告诉我。北京的某些街道很脏很乱,总要到开某个国际会议时才能有所改观,这叫借某某会的东风。不光老百姓这样讲,领导也这样讲。这话听起来有点不对味。不雅的景象被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发现自己曾有一种特别的虚伪,虽然一句话说不清,但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假如我看到火车上特别挤,就感慨一声道:这种事居然可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假如我看到厕所特脏,又长叹一声:唉,北京市这是怎么搞的嘛!这其中有点幽默的成分,也有点当真。我的确觉得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受到了损害,并为此焦虑着。当然,我自己也想要点个人尊严,但以个人名义提出就过于直露,不够体面——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作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己的个人面目。有关尊严问题,不必引经据典,我个人就是这么看。但中国忽视个人尊严,却不是我的新发现。从大智者到通俗作家,有不少人注意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龙应台为这类事而愤怒过,三毛也大发过一通感慨。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所有指出这个现象的人,或是外国人,或是在国外生活过又回到了国内的人。没有这种经历的中国人,对此浑然不觉。我曾在外国居住四年,假如没有这种经历,恐怕也发不出这种议论,但这一点并不让我感到开心。环境脏乱的问题,火车拥挤的问题,社会秩序的问题,人们倒是看到了,但只从总体方面提出问题,讲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其实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削我们每个人的面子——对此能够浑然无觉,倒是咄咄怪事。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断依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作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挤火车和上公共厕所时,人只被当作身体来看待。这里既有其一的成分,也有其二的成分,而归根结底,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一个人不在单位里、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只算是一块肉。这种算法当然是有问题的。我的算法是,一个人独处荒岛而且谁也不代表,就像鲁滨孙那样,也有尊严,可以很好地活着。这就是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知道了这一点,车厢太挤时,我就不会再挤进去并且浑然无觉了。
  (晋艺摘自北方文艺出版社《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其他文献
公众演讲流传两千多年来,其实本质一直不变。演讲的本质是沟通。  作为一种古老的智慧,我们可以先汲取一下这些直到现在都经典不过时的东西。  提到公众演讲,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被封为演讲祖师爷的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他曾目睹罗马前三巨头庞培、凯撒、克拉苏的崛起,也经历了后三头安东尼、屋大维和雷必达组成政治联盟,并因反对安东尼而被其杀害。  作为一个超级演说家,他经常在元老院以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直接开怼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安洲中学,浙江 台州 317300)  【摘要】语言之外没有散文。穿行在语言的花丛中,辨其色,闻其香,细细把玩,文字就立体起 来,作者就生动起来,文章才能融入孩子们的血脉。而品味语言,前提是教师须细读文本,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才能带领学生曲径通幽,领略无限风光。  【关键词】 文本细读;《昆明的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
1  大学四年,我基本上过的是不学无术的生活。首先,我考上的就是个不需要太多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天,这在当年可是个时髦字眼)的专业,所以学校安排的专业课和必修课都是能逃则逃。有一年期末的晚上,我正躺在宿舍里怀疑人生,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一个温和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见到我,迟疑地问:“这是新闻系的宿舍吗?”  我忙点头:“是啊,您找谁?”  “我是你们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老师,来给你们做考前辅导。”  ……
对于生命应当作这样的譬解:  要是我失去了你,我所失去的,只是一件愚人才会加以爱惜的东西。你不过是一口气,寄托在一个多灾多难的躯壳里,受着一切天时变化的支配。  你不过是被死神戏弄的愚人,逃避着死,结果却奔进他的怀里。你并不高贵,因为你所有的一切配备,都沾濡着污浊下贱。  你并不勇敢,因为你畏惧着微弱的蛆虫的柔软的触角。睡眼是你所渴慕的最好的休息,可是死是永恒的宁静,你却对它心惊胆裂。你不是你自己
她獨树一帜,看一眼就知道是中国。  她携着三千多年的古风,徐徐吹拂在辽阔的华夏大地。  她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厚度,蕴蓄着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传递着熠然不朽的工匠精神。  她曾在农耕时代登峰造极,也曾在日新月异的大工业时代渐行渐远。  她是历史和记忆的见证,是先贤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  她是檐下丹青,云中故乡。  她,就是古建油漆彩绘。  首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壮美厚重的六朝
【摘要】“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语文教师要想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就应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深化自身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从教师“课感”的培养入手,对教师自我锤炼提高执教能力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感”;自我锤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語文老师在课上都重视对学生语感的
【摘要】课堂有效性影响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目标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语文教学的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比较恰当的比喻是,学生就像教师手中的风筝,要让这个风筝迎风翱翔,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手中的线,做到收放自如。  【关键词】课堂现状;课堂教学;课堂有效性 
【摘要】实际上微课程理念是国外提出的新教学概念,而我国是在2011年起开始正式研究微课程教学。目前为止,现代社会属于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技术正处于向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高职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已将微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微课程教学在具体的高职语文教学的应用,能够高效改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微课;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
苔,是时间之物,是岁月留存的吻痕。它入乎道,近乎禅。它,点化万物,化腐朽为神奇。破敝的木门,伴以青苔,就有了机趣;呆头呆脑的顽石,覆以青苔,就具有了灵性;庭院深深,青苔染阶,便有了古意,有了荒寂之色。它卑微渺小,却有浩然之气,撼人心魄。   它为大地穿上青衣,它匍匐着亲吻土地,谦卑而又虔诚。它悄无声息地攻城略地,召唤浮躁不安的尘埃归于泥土,给辽远空旷的大地带来绵延不绝的生机。   据说屋瓦上的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白石所能赶上的。张炎《词源》贬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是张炎的偏见。他又说吴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  滞。可我以为吴词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周济还说他能“返南宋之清 ,为北宋之 挚”。他一方面有南宋的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