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人生最初的生长环境,它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价值观,人际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一项统计表明,少年违法犯罪者中,家庭关系冲突,父母离婚等占有 80%以上的原因。其次,是大人的溺爱会养成一个人欲望膨胀,为我独尊,在众人中好拔尖,不肯等性格。无异,这些毛病的养成,根源无不在于其家庭的影响。相反,如果在一个家庭中长幼有序,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不但上述现象不会发生,而且还会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如同好的社会风尚,直接影响到人生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因此,中国古代对于良好家庭的建设十分重视。理学家朱熹亲自制定了《朱子治家格言》,开头就是“黎明即起,酒扫庭除”,从早上该做什么,一天该做什么,怎么做……都规定的非常具体。目的就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人际交往方式,而这些正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素质。
《曾文正公家书》记载了曾国藩对家族成员的人生教诲,是曾国藩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可算是成功人士的经验宝典。因此,近现代的一些成功人士,包括蒋介石,毛泽东都曾深入研读过此书,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可见,有价值的家风不仅影响到家族的成员,而且对社会有新裨益,受到追捧。
江南的许多名门望族都修有家谱,里面不仅有家族辈分的传承关系,而且有详细的治家格言、家风等内容作为后人遵循的警言。家谱不仅回答“我们从哪来,而且告诫我们往哪走,关乎家族兴衰。”家谱往往供奉在祠堂中,在重要的家族活动和年节时取出来展示,供家族成员阅赏,作为一种激励和鞭策。
不可否认,有势力、出名人、人丁兴旺的人家才有能力修家谱,小门小户,甚至衣食不饱的人家则与其无缘。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父辈的影响往往是后人遵循或参照的基本家风。
那么,这样的家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就是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影响。比如,对于很多农民来说,与土地长期打交道使他们认识到勤俭肯干的重要。而农业生产与天时的关系,又帮助他们体会出了尊重天理的重要性。这些都形成了很多家风的主要内容。
而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学说,则重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平民百姓的心中。因此,儒家的一些基本原则往往也被列入家风当中,如“忠厚”,“孝悌”,“诚信”等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对家风重视不仅出于一家一户的自发需求,而且成为官方提倡的重要文化建设。这缘于“家国同构”的体制。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其核心都是严格的家长制。社会组织的家族为单位,治好了小的家庭,最终也可治理好一个国家。由此才出现了“忠孝相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说法。由此有人风趣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这也是家风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做了一组题为“家风是什么”的专题采访,对象包括社会名流,普通百姓。回答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富二代回答说“不啃老不坑爹”,以为这就是家风;年轻人则回答“老公挣钱老婆花。”一个男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有的网友恶搞说“我们家风大”。但是几位台湾同胞,在说到家风时传达出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这次采访也许只是随机的,不一定全面。但因此反映出的问题都颇具普遍性。一方面说明在中国大陆,对家风重视普遍不够,以至于很多人并不明白家风为何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还在于它表明当下中国人价值观的混乱和普遍低下。
这可能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文化变化巨大,因此难以体现价值判断的混淆。与此同时,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全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然甚至偏见。
当下,也有人重新拾起传统中一些说法,但那往往是为自己的理论寻找根据,而不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感恩。就拿祭祀来说,视其为封建迷信论者大有人在,而忽略了它的感恩情怀,特别是感恩仪式方面的重要意义。而这些仪式恰恰是在强调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和谐相处。”要看出,北京精神也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罢,它们要想真正传承家风,变为中国人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在生活中落地,成为一种共识和遵守准则。
民俗有这个作用,家风也有这个作用。然而,家风是以家族为传承主体,而家族又是以共同的生产生活为基础,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家族式的生产生活已不复存在。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从小受到来自家族的引导作用相对来说已大大弱化。这也正是人们对家风乱说一气的原因。
当今形势,强调家族、家风的影响,不可忽视的群体还是家长,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经意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大人为了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往往会在电话中回答对方:“我正忙着呢,脱不开身。”而此时他也许正坐在家中的沙发里看电视。孩子看到这一幕,自然对说谎产生新的理解。还有,家长为孩子上好学校而托人、送礼,自然会经孩子留下印象:要想办成事,就得托人,送礼。而忽视了自身努力的重要,进而滋长了社会不良风气。
在笔者的成长历程中,二叔的影响非常大。他首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财务、行政、基建工作。他在任期间,全市修建了许多教育设施,包括教室、办公室和宿舍等建筑。然而,他在教育领域工作几十年,又长期分管行政工作,但他一辈子都没住教育局的房子,目的是以身作则。相反,他倒为许多教师解决了住房困难。这些品格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这几年,老领导姜椿芳前辈对事业的执著,对工作的认真,对下属的体贴,关心,让我领悟出一个道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水平和标准。可见,在人的成长中,除了家庭,社会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特别是今天的人们,已不再家族中生活,而是成为了社会的人,所以受社会的影响也不小,不仅是家风。
良好的家风离不开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了文明社会的基础。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有些人往往以社会风气不正,作为自己受影响的借口,而没有看出,社会风气变好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你既然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你自然有不可推托的一份责任。因此,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为社会风气变好做一份切实的努力。如此,家庭和谐起来,社会才能和谐。
社会的文明进步,都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因此,中国古代对于良好家庭的建设十分重视。理学家朱熹亲自制定了《朱子治家格言》,开头就是“黎明即起,酒扫庭除”,从早上该做什么,一天该做什么,怎么做……都规定的非常具体。目的就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人际交往方式,而这些正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素质。
《曾文正公家书》记载了曾国藩对家族成员的人生教诲,是曾国藩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可算是成功人士的经验宝典。因此,近现代的一些成功人士,包括蒋介石,毛泽东都曾深入研读过此书,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可见,有价值的家风不仅影响到家族的成员,而且对社会有新裨益,受到追捧。
江南的许多名门望族都修有家谱,里面不仅有家族辈分的传承关系,而且有详细的治家格言、家风等内容作为后人遵循的警言。家谱不仅回答“我们从哪来,而且告诫我们往哪走,关乎家族兴衰。”家谱往往供奉在祠堂中,在重要的家族活动和年节时取出来展示,供家族成员阅赏,作为一种激励和鞭策。
不可否认,有势力、出名人、人丁兴旺的人家才有能力修家谱,小门小户,甚至衣食不饱的人家则与其无缘。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父辈的影响往往是后人遵循或参照的基本家风。
那么,这样的家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就是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影响。比如,对于很多农民来说,与土地长期打交道使他们认识到勤俭肯干的重要。而农业生产与天时的关系,又帮助他们体会出了尊重天理的重要性。这些都形成了很多家风的主要内容。
而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学说,则重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平民百姓的心中。因此,儒家的一些基本原则往往也被列入家风当中,如“忠厚”,“孝悌”,“诚信”等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对家风重视不仅出于一家一户的自发需求,而且成为官方提倡的重要文化建设。这缘于“家国同构”的体制。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其核心都是严格的家长制。社会组织的家族为单位,治好了小的家庭,最终也可治理好一个国家。由此才出现了“忠孝相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说法。由此有人风趣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这也是家风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做了一组题为“家风是什么”的专题采访,对象包括社会名流,普通百姓。回答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富二代回答说“不啃老不坑爹”,以为这就是家风;年轻人则回答“老公挣钱老婆花。”一个男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有的网友恶搞说“我们家风大”。但是几位台湾同胞,在说到家风时传达出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这次采访也许只是随机的,不一定全面。但因此反映出的问题都颇具普遍性。一方面说明在中国大陆,对家风重视普遍不够,以至于很多人并不明白家风为何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还在于它表明当下中国人价值观的混乱和普遍低下。
这可能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文化变化巨大,因此难以体现价值判断的混淆。与此同时,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全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然甚至偏见。
当下,也有人重新拾起传统中一些说法,但那往往是为自己的理论寻找根据,而不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感恩。就拿祭祀来说,视其为封建迷信论者大有人在,而忽略了它的感恩情怀,特别是感恩仪式方面的重要意义。而这些仪式恰恰是在强调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和谐相处。”要看出,北京精神也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罢,它们要想真正传承家风,变为中国人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在生活中落地,成为一种共识和遵守准则。
民俗有这个作用,家风也有这个作用。然而,家风是以家族为传承主体,而家族又是以共同的生产生活为基础,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家族式的生产生活已不复存在。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从小受到来自家族的引导作用相对来说已大大弱化。这也正是人们对家风乱说一气的原因。
当今形势,强调家族、家风的影响,不可忽视的群体还是家长,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经意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大人为了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往往会在电话中回答对方:“我正忙着呢,脱不开身。”而此时他也许正坐在家中的沙发里看电视。孩子看到这一幕,自然对说谎产生新的理解。还有,家长为孩子上好学校而托人、送礼,自然会经孩子留下印象:要想办成事,就得托人,送礼。而忽视了自身努力的重要,进而滋长了社会不良风气。
在笔者的成长历程中,二叔的影响非常大。他首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财务、行政、基建工作。他在任期间,全市修建了许多教育设施,包括教室、办公室和宿舍等建筑。然而,他在教育领域工作几十年,又长期分管行政工作,但他一辈子都没住教育局的房子,目的是以身作则。相反,他倒为许多教师解决了住房困难。这些品格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这几年,老领导姜椿芳前辈对事业的执著,对工作的认真,对下属的体贴,关心,让我领悟出一个道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水平和标准。可见,在人的成长中,除了家庭,社会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特别是今天的人们,已不再家族中生活,而是成为了社会的人,所以受社会的影响也不小,不仅是家风。
良好的家风离不开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了文明社会的基础。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有些人往往以社会风气不正,作为自己受影响的借口,而没有看出,社会风气变好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你既然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你自然有不可推托的一份责任。因此,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为社会风气变好做一份切实的努力。如此,家庭和谐起来,社会才能和谐。
社会的文明进步,都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需要你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