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中海蕊与戴维的关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曾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创作于1988年,是一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莱辛说,这部小说,她写了两遍。第一次,她将这本书写成了恐怖小说,后来又放弃,重新开头。第二次写的这个故事让人很不舒服,却更为现实。通读整个故事,我们能感受到故事情节带来的压抑感和窒息感。20世纪60年代,戴维和海蕊相识于办公室派对,这两个“古怪”的年轻人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在戴维父亲的资助下买下了一幢本不在他们承受范围内的大房子,并希望在婚后能养育六个孩子。前四个孩子的到来虽然让两位主人公倍感疲惫,但也算过得幸福,但当海蕊怀上第五个孩子后,猛烈的胎动和异常的反应让夫妇俩有了不祥的预感,即使海蕊服用大量的镇定剂也无法缓解她的痛苦,她甚至把这个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敌人”。怀孕八个月的海蕊要求医生催生,并生下了11磅的班,长相怪异的班被海蕊叫作“异形怪物”。异于常人的班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父亲遗弃,被兄弟姐妹冷落,并最终沦为与小混混为伍的不良少年。由于他的存在,这个大家庭也最终分崩离析,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在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中,海蕊作为班的母亲,承担了养育这个“奇怪”孩子的责任并扛下了所有痛苦,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海蕊从对家庭生活抱有幻想,到疲惫至极,再到独自扛起教育班的责任,到最终对班的未来完全失去信心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戴维作为班的父亲,从班还在海蕊的肚子里就已经失去了耐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蕊和戴维在维系家庭关系上所处的不同角色,以及女性和男性在道德关系上所处的不同地位。
  一、海蕊与戴维的道德关系
  Galligan认为,理想的道德关系便是平等和依恋的关系,这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希望自我同他人被同等、公平地对待,同时每个人也都希望被关怀、被关注,没有人愿意被忽视和受到伤害。
  小说开头,因为海蕊和戴维的“老派”和“传统”让二人觉得他俩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对于海蕊来说,工作只是用来打发婚前时光的工具,她从未排斥婚后会成为家庭妇女。而戴维认识海蕊时,已经三十岁了,在这之前,他以野心男子的严峻自律投入工作,结婚后他是为了“家”而努力。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可以感觉到夫妇二人对自己未来要肩负的责任十分明确,男耕女织,养育六个孩子。这种传统观念正好迎合了小说开头提到的二人的共同特质,“老派、保守、陈腐、胆怯、难以取悦,跟不上时代”。二人拥有的共同特质让他们一路坚信,养育更多的孩子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源泉,因此,在夫妇二人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停一停,而海蕊却对母亲说:“干吗不生?除了养育孩子,我还有什么更好的本事?”直到第五个孩子出生之前,海蕊和戴维之间的关系还十分融洽,当海蕊怀上班之后,由于情绪出现问题,戴维还会请假回家照顾妻子。
  然而,随着海蕊出现激烈的胎动和各种反常的行为,戴维开始排斥海蕊,他不再像往日一样,和善地抚摸她的肚皮。当班出生后,家里所有的亲戚见到班的第一反应就是“毛骨悚然”。这让海蕊深为自责所苦,可怜的班,没人爱他。她自然无法爱他!“好爸爸”戴维几乎连碰都不碰他。此时的二人对这个长得像“小侏儒或怪物”并且行为“充满敌意”的儿子厌恶不已。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羞于让人知道他们对班的看法。
  随后,班的一系列行为让家里的每一个人感到威胁时刻存在,伤害哥哥保罗,吓走保姆,勒死客人带来的小狗,海蕊甚至希望班可以在她看管不到的时候从窗户边坠亡,当班跑上马路,海蕊一边希望可以抓住班,一边又希望意外出现,使班被车子撞死。这种纠结的情感一方面来自内心深处对这个异常孩子的嫌弃,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刺激—家人的“紧张、警觉、谴责、批评与憎恶”,让她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罪犯”。她对戴维说:“我猜古时候,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惩罚生下怪胎的女人就是这样,好像全是她的错。但我们是文明人!”这时的戴维身为一家之主,却认为海蕊的反应过于“夸张”了。对于已经养育了四个孩子,而后又诞下古怪的第五个孩子的夫妇来说,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面对家人的异样眼光在道德层面上都是无法逃避的。但是“传统”的海蕊却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源自生下孩子的母亲,她无法逃避内心的自责,而戴维作为孩子的父亲,虽然他已经“耐心”并小心翼翼地应对妻子的敏感与自责,但在行为上,他并没有向海蕊伸出援助之手。
  而后,只要班在家,海蕊必须盯紧他,班被禁锢在他自己的房间,所有的交流都是和自己的母亲,父亲戴维在这个时候完全逃避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当班逐渐长大,家人认为班的威胁越来越大时,戴维站在父母一方,支持把班送去疗养院,尽管送班去疗养院就意味着送他去死。戴维从班出生就未尽过任何养育孩子的义务,相反,在遗弃孩子这个问题上却与海蕊站在了对立面。此时夫妇二人的道德立场完全改变。戴维先是用无声的沉默回应海蕊,紧接说出“我同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甚至对海蕊说:“有他,就没有我们。”他的一句:“至少,他显然不是我的孩子。”说明遗弃班是必须的抉择,在这个问题上,他与海蕊完全划清界限。
  当海蕊执意接回班之后,戴维的态度表现得更加强烈,他十分生气,甚至嘲笑海蕊天真地认为送班去疗养院是去改造他。他与海蕊开始分居,远离海蕊和班。对他而言,班是海蕊的责任,而他的责任是那四个孩子—他们真正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戴维早已将班排除在这个家庭以外,谈到四个孩子,他与海蕊是一体的,他们共同承担养育他们的责任,至于班,他只属于海蕊。在教育班的问题上,海蕊孤立无援,无法得到戴维的认同、帮助,甚至没有一丝安慰。从道德层面上,戴维背弃了维系婚姻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海蕊与医生的交谈中,她道出了多年的苦楚,没有人因为她生下四个漂亮、聪明、正常的小孩赞美她,相反,生下班,她就成了这个家的罪人。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作为父亲的戴维却完全摆脱了“罪行”,而这一切都源自戴维的自私。
  班上了中学后,家人对海蕊的指责更加强烈。他们很少认为海蕊可怜,多数时候是说:不负责任的海蕊、自私的海蕊、疯狂的海蕊……他们还一致认为,海蕊—这个家庭的毁灭者,她只是个替罪羊。而海蕊和戴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戴维很晚才下班,有时甚至不回家。当戴维要卖掉房子,但海蕊提出为了孩子保留房子时,戴维说:“我们没有孩子,海蕊。或者应该说我没有孩子,你倒还有一个孩子。”作为班的父亲,戴维此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漠不关心、推卸责任,甚至当他们马上要搬走,海蕊留给班新家的地址时,戴维却以讽刺、不苟同的神色望着她。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戴维至少应该承担一半感化和教育班的责任,但是他不仅逃避他在家庭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还对班和海蕊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当自己的子女纷纷离去时,他不僅没有维系家庭的完整,反而将责任推给了海蕊,认为是海蕊带回班造成了孩子的疏离和家庭的破碎,从某种角度看,戴维的缺乏责任感是造成这个家庭分崩离析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父权制社会下海蕊和戴维的关系
  卢梭认为,由于缺乏经济上的独立,女性缺乏道德上的自主性,女性的美德是在家庭的私人领域对男性服从、温顺、谦卑和贞洁。这种“父权制”的妇女观主张女性的美德是在婚姻内对丈夫的依附和顺从,认为一个独立的、以家庭幸福之外为追求目标的女性就是丢掉了自己可贵的美德。
  在这部小说中,戴维和海蕊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父权制”家庭关系。他们的夫妻关系看似和谐,但当遇到观念不一致或是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戴维永远凌驾于海蕊之上。班出生后,戴维对他的态度冷漠,主张遗弃班并置他于死地,当海蕊提出不同意见时,独裁统治的戴维将这种观念强加于海蕊,传统并深受父权制影响的海蕊也一度顺从。当海蕊接回班时,戴维的态度更是冷嘲热讽,极尽所能施压于海蕊,他用各种语言、动作、行为向海蕊表明,带回班是错误的,并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海蕊,深受父权制影响的海蕊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地抚养班,竭尽所能去教化班。
  从头至尾,海蕊从未谴责或反抗过戴维,对于戴维的冷漠、疏离和言语攻击,海蕊只是默默地承受。相反,戴维的过错被所有人视而不见,而细心照顾“异常”儿子的母亲却被所有人横加指责。在和医生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海蕊深深的迷茫与困惑,同时也传达了父权制观念对女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来自戴维,还有他的家人。
  三、结语
  总之,这部小说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度刻画了母亲海蕊和父亲戴维的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夫妇二人的道德关系,反映了英国传统社会女性深受父权制观念的迫害和伤害的现状,同时也表达了莱辛对争取女性权利的渴望。
其他文献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其出版的作品相对较多,其中高水平的短篇小说也比较多。欧·亨利对于短篇小说的整体结构以及人物形象有着非常精妙的把控,语言风格幽默而真实。欧·亨利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小说的意外结局,其诸多作品中都有这种比较明显的结尾艺术修饰,虽然剧情看似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但是除非读到结尾,否则读者并不能很好地预判结局,而且欧·亨利善于利用结局来宽慰读者,看似不好的故事发展却在最后给
期刊
一  “呵,到果树剪枝的时节了!”鸟儿叫。  “呵,到果树剪枝的时节了!”鸟儿連续地叫。不知是哪里飞来的鸟儿,也不知是什么品种的鸟儿。  2016年的春天,胶东半岛一带的田野间呈现出如画一样的迷人景色。但见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微风轻拂,鸟语花香;壮树吐嫩芽,柔草含娇颜;老农乐耕田地中,夫妇喜攀果林间。  上午九点半,位于陈家庄村西南头大约八九百米处,就在这只不知名的鸟儿鸣叫着的土山往南不足五十米的
期刊
王实甫的《西厢记》家喻户晓,它影响了中国很多工艺作品。温州蓝夹缬上的戏文《西厢记》又有着温州本土特点,其学术价值、工艺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一、《西厢记》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共有三个版本,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及王实甫《西厢记》。  元稹的《莺莺传》是最初版本,此传带有自叙性质,描写的是一段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最后以两人离异收场。它表现出了唐人的门第观念、
期刊
古人作诗,往往不是为了看,而是為了“吟”的。古人的“吟”与今天的朗诵大体相同,为了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声律。从《诗经》到后来的近体诗,基本上全都押韵。古体诗用韵自由,可以不严格押韵,近体诗要求更为严格,但仍有出韵的情况。  一、杜甫诗歌的用韵概况  将杜甫的105首诗歌的韵脚圈定,对照平水韵表进行批注整理,可以发现,杜甫诗歌的用韵情况可以分为一韵到底、中间换韵与不规则用韵三类,其中,一韵
期刊
白土塬泵站请来了一位女机手,干渴的旱季出现一些希望。  她初来泵站时,驾驶着链轨车,红润的脸蛋,迎着清风吹过,在他和村里人的簇拥下笑吟吟地从车上跳下来。  他告诉她,他叫徐泽。村里人告诉她,徐泽在站上工作。  徐泽是位年轻人,话少,看起来正直善良,只是身条精瘦,皮肤黝黑,眉毛很密但色泽很淡。他对她和村里来驾车的人都很和善。他指挥的方式,不大用在嘴上,大都表现在那双大眼睛里。链轨车驾好了,他不多说,
期刊
谈歌的小说《绝士》运用纯熟的叙事技巧,创新演绎了中国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且赋予了新的思考,如关于人性、理性与感性、人与时间等命题。  一、叙述框架的巧妙安排  《绝士》的核心故事和母本是在中国流传久远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谈歌充分运用叙事技巧,不仅塑造了荆轲的“绝士”形象,而且塑造了被历史遗忘的其他人,比如更重要的,甚至比荆轲都重要的高渐离,他们都是达到人生至境的“绝士”
期刊
吴伯箫早期散文的选材、用语、构思,皆围绕作者内心情感,体现了吴伯箫散文创作的自然风格。对于吴伯箫的散文风格,一些学者认为,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分水岭,吴伯箫的早期作品常给人“文胜于情”之感,甚至“华而不实”,相比之下,他后期创作的作品中质朴、自然的风格更加成熟。臧克家指出吴伯箫早期作品“有点华而不实”“内容美而形式差”,陈子庭认为其“语言上追求丽词佳句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精美的诗意中有
期刊
生活在资本主义方兴未艾的历史末期,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己独特的情感角度观察着整个社会,在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的同时,其站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对“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进行剖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代表作《罪与罚》当中,读者能够看到善与恶的纠缠、生与死的较量,进而体验那种深入人心的文学魅力。从表达、人名上来看,《罪与罚》是晦涩的,但从客观的现实上进行分析,其所包含的现代主义意蕴足以令人深思。本文将对陀思妥耶
期刊
来恐龙谷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猎人,一种是科学家。可这回来了一个记者,女的,戴着墨镜,穿着高跟鞋,很有风采。她供职于北京的一家报社,叫徐娟,是跟踪采访唐成晚的。唐成晚是壶山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是考古。他是有名的考古学家,尤其是他对恐龙的研究,在學界最有发言权。  恐龙谷的天气,谁知道说变就变,细雨如丝,山风拂动,天空似乎随雨点一起飘忽起来。唐成晚每天进山,锤子、锄头、放大镜、记录本,放在一个大包里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在简·奥斯汀的创作中往往会使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现实理念,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温柔大方、聪明机智,并且还有独立思想和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将作者独特的女性意识充分地反映出来。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就要结合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对简·奥斯汀在创作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一、《傲慢与偏
期刊